•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華簡《越公其事》與句踐時代的經濟制度

      2019-04-24 03:21:50劉成群
      社會科學 2019年4期
      關鍵詞:官營

      摘 要:清華簡《越公其事》的公布,為我們了解吳越爭霸的歷史提供了許多新信息。首先,其中的“五政”隱含有計戶授田的信息;其次,“征”的出現,顛覆了越國不征賦稅的觀念,也進一步否定了“越國原始社會說”這一傳統(tǒng)認識。再次,“五政”也顯示了句踐政權的市場管控措施,這對理解越國的官營手工業(yè)與官營商業(yè)也具有一定價值。句踐時代的經濟制度,其本質就是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實施全面管控,這為后來句踐發(fā)動平吳戰(zhàn)爭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關鍵詞:清華簡;《越公其事》;五政;授田制;官營

      中圖分類號:K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9)04-0138-08

      作者簡介:劉成群,北京郵電大學民族教育學院教授 (北京 102209)

      2017年4月,《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柒)》公布了新一批整理成果。這批成果共收錄《子犯子余》、《晉文公入于晉》、《趙簡子》、《越公其事》等竹簡四篇,均為傳世文獻和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見之逸篇?!对焦涫隆饭彩徽?,全篇由七十五支竹簡組成,竹簡長約41.6厘米,寬約0.5厘米,簡背有劃痕。

      《越公其事》內容主要敘述越王句踐向吳國求和后勵精圖治,積蓄力量最終滅吳的全過程。其中有“五政”之說,傳世文獻中未見記載。此“五政”之說不但演示了句踐勵精圖治乃至崛起的全過程,而且對于考量句踐時代越國的經濟制度同樣意義重大。在這里,我們專就“五政”與句踐時代的經濟制度展開論述,并以此求教于治先秦經濟史的方家同好。

      一、清華簡《越公其事》中透露出一定的授田制信息

      先秦時代的土地制度形態(tài)研究,往往建立在假設與推斷的基礎之上,其中大膽想象者亦多有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研究格局,主要是因為先秦時代資料過于匱乏。因此,每有蘊含先秦土地制度信息的出土文獻公布,都會讓研究者眼前一亮。清華簡《越公其事》亦是如此,此篇所載“五政”為首次面世,“五政”一曰“好農”,二曰“好信”,三曰“征人”,四曰“好兵”,五曰“飭民”。其中的“好農”與“征人”兩節(jié)透露出了當時土地制度的一些信息,頗值得玩味?!昂棉r”一節(jié)其簡文曰:

      五政之初,王好農功。王親自耕,有私畦。王親涉溝淳泑,日靖農事以勸勉農夫。越庶民百姓乃稱譶悚懼曰:“王其有勞疾?”王聞之,乃以熟食脂醢脯羹多從。其見農夫老弱勤厤者,王必飲食之。其見農夫稽頂足見,顏色順比而將耕者,王亦飲食之。其見有察、有司及王左右,先誥王訓,而將耕者,王必與之坐食。□□□□□□□□□□□□□□□□于越邦,陵陸陵稼,水則為稻,乃無有閑艸。凡王左右大臣,乃莫不耕,人有私畦。舉越庶民,乃夫婦皆耕,至于邊縣小大遠邇,亦夫婦皆……越邦乃大多食。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柒)》,中西書局2017年版,第130頁。

      在這一段記載當中,值得注意的是“王親自耕,有私畦”與“人有私畦”兩句。關于王自耕之私畦,整理者解釋為籍田。籍田本為周武王出于“登祀上帝天神”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貳)》,中西書局2011年版,第136頁。目的所建立,后來又演化出勸農之功用,至周宣王不籍千畝,皆是于史有征?!抖Y記·祭義》說:“天子為藉千畝”,“諸侯為藉百畝”孔穎達:《禮記正義》卷四十八,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597頁。,西周時代是否有如此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學界向來爭議很大。有學者認為西周時期“籍田”、“籍禮”是周天子之專屬,“諸侯有屬于自己的百畝籍田”的看法應是戰(zhàn)國人的附會,并不符合歷史事實雷曉鵬:《從清華簡<系年>與周宣王“不籍千畝”新研>》,《中國農史》2014年第4期。。句踐作為一方之伯,其私畦到底是不是用于祭祀與勸農的籍田?簡文并未透露出任何有效信息。當然,不管《越公其事》所說的王自耕之私畦是不是籍田,這種私畦都不屬于普遍的社會制度,因此可以暫且忽略不論。

      一說起“私畦”,很快便能讓人聯想起“公畦”,簡文中沒有出現“公畦”二字,那么句踐時代是否會存在某種形式的“公畦”呢?如果在句踐時代同時存在“私畦”與“公畦”,那么這兩者到底會以怎樣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呢?欲回答這一問題,還得從傳統(tǒng)文獻中所記載的公田、私田說起。

      《詩經·小雅·大田》有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明顯是將公田與私田并舉。孟子曾將此詩作為西周時代施行助法的論據。關于助法,孟子解釋為:九百畝為一井,當中一百畝為公田,周邊八百畝為私田。八家以公田為基準提供勞役地租。這一方案就是孟子心中理想的井田模型,此模型幾乎受到歷代儒者的一致推崇。不過20世紀以來,孟子對井田的描述遭到多方質疑,經過反復論戰(zhàn),學界基本認為孟子井田模型雖是精致標準,但恐怕難于施行。

      《周禮》中所記載的井田與孟子理想的井田模型相似,大抵都是出自戰(zhàn)國儒者的主觀設想。但這并不意味著以“私田+公田”組合來榨取勞役地租的方案無法在現實中實現。肯定井田制的學者往往以歷史上存在過的一些土地制度來推斷井田制可能的形態(tài)。如齊思和、郭沫若、馬曜等分別從英國莊園制度、古羅馬百分田法、傣族社會份地制等角度來理解周書燦:《民國以來井田有無之辨綜論》,《河南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上述三種制度無不是通過公田將耕奴們束縛在土地之上,人身依附關系明顯。此外,像楊寬將井田制概括為“古代村社的制度”楊寬:《古史新探》,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19頁。,袁林將其理解為不打破內部結構的“集團整體剝削”袁林:《兩周土地制度新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144頁。,也都是著眼于公田作為制度樞紐這一關鍵點的。西周時代的確存在具有公社性質的“整體集團”——部族,如裘衛(wèi)諸器中有一件九年衛(wèi)鼎(集成02831),其銘文便顯示了顏氏部族公社的存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2冊,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352頁。。像顏氏部族這樣的公社組織,內部結構是很難打破的。這樣的組織內部雖然存在某種類型的“私畦”,但這些“私畦”大抵是以公田作為制度樞紐的。個體被固定在共同體的土地上,很難將其剝離出來。

      不過在西周中葉開始乃至西周末期,宗法制度開始動搖,部族公社也開始松動,以公田為制度樞紐的土地制度逐漸衰落。關于這一系列變化的原因,傳統(tǒng)的解釋基本歸因于新技術的發(fā)明和生產工具的進步,也有學者通過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進行解釋,如將“井田制”衰落原因歸結為“人地關系緊張”、“交換經濟發(fā)展迅速”、“市場交易成本逐漸減少”三個因素孫圣民:《井田制興衰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經濟評論》2005年第6期。。交換經濟發(fā)展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人身依附關系,促進人自由程度的提高,這是學界共識。越地的確有發(fā)展交換經濟的得天獨厚的條件——豐富的物產。正所謂“越地肥沃,其種甚嘉”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頁。,所謂“江南出枏、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九,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53—3254頁。,又所謂“私吳、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司馬遷:《史記》卷四十,第1725頁。,皆可為證。

      豐富的物產可以刺激交換經濟的發(fā)展;交換經濟的發(fā)展,則會動搖部族公社存在的基礎。部族公社結構的松動,致使公社成員從共同體中脫離,成為游民。當時人們對游民的理解與流民不同,游民并非皆是流離失所之民,手工業(yè)者和商賈亦在其中。如《管子·治國》云:“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事農。”黎翔鳳:《管子校注》卷十五,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924頁?!渡叹龝泼瘛氛J為韓魏之民“上無通名,下無田宅,而恃奸務末作以處”高亨:《商君書注譯》第十五,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11頁。,也是將手工業(yè)者和商賈理解為游民。《管子》、《商君書》雖成書較晚,但其關于“游民”的觀念應該淵源有自。《越公其事》中句踐之所以作“五政”,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應對游民,所謂“王思邦游民,三年,乃作五政”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柒)》,第130頁。。越國之游民,應該包括手工業(yè)者和商賈,他們的產生,與越國豐富的物產不無干系。

      依上文記載,句踐的“五政”以“好農”為初始。文中記載句踐不僅親自耕,而且親涉溝淳泑以勸農,左右大臣乃至舉越庶民皆耕,“人有私畦”即“人人有私畦”,也就是說,每個人都需要在屬于自己的份地上勞作??梢?,句踐為了解決游民問題,用政權的強制力將游民固定于具體的居住地。因為“勞動人口不再附庸于特定的土地,宗法國家就無法對統(tǒng)治對象進行有效的控制了”王學泰:《游民與中國社會》,學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頁。。當然,這不獨宗法國家為然。

      當然,句踐此舉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補救或者是重建部族公社那樣一個宗法共同體,但固定游民使之依附于土地確是與公社精神一致?!叭擞兴狡琛奔磳⒚癖姽潭ㄔ谕恋厣?,為計戶授田的實施提供先決條件。固定住游民,下一步則要有計劃地實施“計戶”了?!对焦涫隆匪摗拔逭敝杏钟小罢魅恕杯h(huán)節(jié),其文曰:

      越邦服信,王乃好征人。王乃趣使人察省城市邊縣小大遠邇之勼、落,王則比視,唯勼、落是察省,問之于左右。王既察知之,乃命上會,王必親聽之。其勼者,王見其執(zhí)事人,則怡豫憙也。不可□笑笑也,則必飲食賜予之。其落者,見其執(zhí)事人,則憂戚不豫,弗予飲食。王既比聽之,乃品野會。三品交于王府,三品佞诪撲毆,由賢由毀。有爨歲,有賞罰,善人則由,譖民則背。是以勸民,是以收賓。是以勼邑。王則唯勼、落是趣,及于左右。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柒)》,第137頁。

      從引文記載來看,句踐明顯發(fā)動了一場普查人口的運動,這場運動上及城市與邊縣,下及“野”,所謂“上會”、“野會”是也?!皶奔唇y(tǒng)計。句踐關注的焦點乃是人口增長與否。對于人口增多的聚落,對其執(zhí)事人進行褒獎;對于人口減少的聚落,對其執(zhí)事人進行貶責。尤其對“野”之執(zhí)事人,賞罰更為嚴苛,甚至出現了“撲毆”的處置方式。“野”之執(zhí)事人大抵類似于公社首領。句踐在人口普查過程中,對“野”之執(zhí)事人嚴苛處理,其意圖或帶有強行拆分殘余公社的傾向。

      強拆殘余公社與句踐時代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息息相關,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便使得統(tǒng)治者格外關注兵源的補給,因此將個體從公社共同體中剝離出來恰是當務之急。“計戶”是保障兵源補給的最有效措施,句踐所主導的“上計”與“野會”便是要發(fā)揮這一功能。唯如此,才能保證“五政”中“好兵”環(huán)節(jié)的順利展開。這一舉措,與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大抵相似,周宣王“料民”恰是因為損失了南國之師,所以要強拆公社以進行兵源補給?!拔逭敝小昂帽杯h(huán)節(jié)所謂“舉越邦至于邊縣城市乃皆好兵甲,越邦乃大多兵”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柒)》,第140頁。,實與“上計”、“野會”存在順承關系。

      破壞了公社之殘余,將個體從公社共同體中剝離出來,當然可以保障兵源補給。但一個新問題產生了,即如何將這些獨立的個體固定在土地之上,而不使其成為威脅邦國穩(wěn)定的不安全因素?于是授田制度便應運而生了。計戶制度和與之配套的授田制度,其設置的初衷就是為了直接控制基層社會。這兩種配合起來的制度設計可以將那些獨立的個體牢牢固定在土地上,以便為邦國提供源源不斷的兵源保障。

      戰(zhàn)國時代招募民眾大抵以授田為先決條件。如《商君書》極講“徠民”,即招攬三晉之地“上無通名,下無田宅”的百姓。這種“徠民”是建立在授田基礎之上的,在《商君書》就可以看到某些“授田”的信息,如《商君書·算地》云:“故為國分田,數小畝五百”高亨:《商君書注譯》第六,第146—147頁。?!睹献印分心莻€“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提出“愿受一廛而為氓”焦循:《孟子正義》卷十一,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65頁。,也為其集團提出了授田的要求。可見不進行計戶授田,也就無法大規(guī)?!皬泼瘛?,倘若還存在部族公社之殘余,土地必為小共同體所控制,外邦之民是很難插入其中的。《越公其事》中顯示了“徠民”政策實施的效果,正所謂“東夷、西夷、古蔑、句吳四方之民乃皆聞越地之多食,政薄而好信,乃波往歸之,越地乃大多人”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柒)》,第137頁。。《越公其事》雖未記載授田,但東夷、西夷、古蔑、句吳四方之民波往歸之,當是授田制度的產物。

      《國語·吳語》記載句踐在大戰(zhàn)前對大夫說:“食土不均,地之不修,內有辱于國,是子也。軍士不死,外有辱,是我也?!毙煸a:《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559頁。從戰(zhàn)國時代文獻記載來看,授田制度的理想標準是一夫百畝。如李悝認為:“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25頁。;孟子認為:“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焦循:《孟子正義》卷二,第58頁。;《管子》記載:“一農之事,終歲耕百畝”黎翔鳳:《管子校注》卷二十三,第1426頁。。不過在實踐中也會因地制宜進行調整,如《呂氏春秋》記載:“魏氏之行田也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卷十六,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16頁。。從一夫百畝這個理想的標準來看,授田制度的設計思路里實包含有一種均平意識,因此,句踐“食土不均,地之不修”的議論中也隱含有授田制度的信息。

      睡虎地秦簡《魏戶律》、《田律》的出土,使得學界認識到戰(zhàn)國時代授田制度的真實存在。在出土文獻的引領下,《商君書》、《尉繚子》、《孟子》、《呂氏春秋》、《荀子》當中的零碎記載被重新激活。劉澤華、高敏、張金光、袁林、李瑞蘭、羅鎮(zhèn)岳、余敏聲、吳榮曾、嚴賓、晁福林等大批學者紛紛發(fā)表文章主張戰(zhàn)國時代推行過普遍的授田制,但關于授田制最早起源于什么時代尚無統(tǒng)一認識。有學者主張將授田制的起源追溯至春秋時代,像臧知非甚至將其追溯到管仲主持的“相地而衰征”臧知非:《“相地而衰征”新探——兼談春秋戰(zhàn)國田稅的征收方式》,《人文雜志》1996年第1期。。當然,當時的一些諸侯國為了開發(fā)荒地,由政府出面召集一些流民進行墾殖應該是沒問題的,但惜乎推想大于實證,我們確乎沒有發(fā)現“相地而衰征”的過程中有普遍計戶的記載。從這一角度來說,清華簡《越公其事》所隱含的授田信息帶有一定的實證性質,這對追溯授田制度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二、論清華簡《越公其事》中的“征”

      清華簡《越公其事》所載“五政”中的第二政曰“好信”,“好信”位于“好農”之后,“征人”之前,其簡文曰:

      凡邊縣之民及有官師之人或告于王廷,曰:“初日政勿若某,今政重,弗果。”凡此類也,王必親見而聽之,察之而信,其在邑司事及官師之人則廢也。凡城邑之司事及官師之人,乃無敢增益其政以為獻于王。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柒)》,第133頁。

      此段引文尤須關注一個“政”字,此“政”字整理者解釋為“政令”之“政”,“政重”,即“政令煩苛沉重”。不過,整理者又指出,“政”或讀為“征”,亦通。聯系上下文義,“政”解釋為“征”更為妥當。首先,“政”、“征”可以通用,《國語》中的“相地而衰征”,《荀子·王制》作“相地而衰政”,楊倞注云:“政,或讀為征”王先謙:《荀子集解》卷五,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60頁。。又《管子·小匡》作“相地而衰其政”黎翔鳳:《管子校注》卷八,第402頁。。多種文獻互相參證,可見“政”之為“征”的可能性極大。其次,從邏輯上來說,“征重”即所征租賦沉重,此義遠比“政令煩苛沉重”文義通暢得多。且“無敢增益其政以為獻于王”一句,將“增益其政”解釋為“增益政令”文義較為牽強,而將之解釋為增賦之義則令人信服。

      如果“政”解釋為“征”的話,那么這里的“征”大概與齊桓公時代齊國實施的“相地而衰征”中的“征”同義。“相地而衰征”為管仲所設計,所實施年代大致早于句踐時代近200年。關于“相地而衰征”,學界已多有所論。雖然相關論述還存在一定爭議,但一般都認為“相地而衰征”涉及了實物地租的收取問題,也展現了勞役地租向實物地租轉化過程的某種表象。勞役地租向實物地租的轉化,向來是學界關注的重大命題。對這一命題,學界相關討論雖未臻于充分的程度,但以此為背景來理解“相地而衰征”,才是較為妥當的思路。

      在傳世文獻里,我們常??吹浇y(tǒng)治者賜族、賜宗的記載,在金文資料里,也可以看到很多賜“人”、賜邑的案例。由是可見,被剝削集團是以整體的形式被控制的可以參考袁林《兩周土地制度新論》中的相關論述。袁林:《兩周土地制度新論》,第 128—135頁。。在《詩經》中的《大田》、《甫田》、《信南山》等詩歌中,可以觀察到“曾孫”與“農人”兩大階層間勞役地租的存在。被剝削者“農人”應該是一種整體集團,在這種整體集團中存在公社實不難理解。西周中葉以后,人口的增長,導致土地邊際遞減的出現,因而促進了荒田的開發(fā)與墾殖美國經濟學家諾思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解釋過以人身依附為特點的中世紀莊園領主經濟的衰敗與消亡,其邏輯線索為“人口增長——相對價格變化——調整所有權形式——制度變遷”。\[美\]道格拉斯·諾思、羅伯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厲以平等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5頁。。當然荒田的開發(fā)可以暫時解決土地邊際遞減的問題,但無法解決公田上勞動者因“白搭車”\[美\]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頁。這一人性弱點而帶來的效率低下的困境。當公田上監(jiān)管成本過高而影響收益的情況下,莫不如把公田與私田打通分配給農人,變勞役地租為實物地租。當然,這一變化也會最終導致部族公社及其殘余組織的解體。

      趙岡等認為周宣王不籍千畝,就是行無公田,而變“助法”為“徹法”的例證,這似乎屬于過度推斷,但他主張“徹法”乃是“將原來分劃的公田私田打通成一片,全部配授”趙岡、陳鐘毅:《中國土地制度史》,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頁。,則是頗有道理的。當勞役地租轉變?yōu)閷嵨锏刈夂?,每戶所擔負的租稅額度從理論上來說應該是相同的。原來的公田與私田都是良田熟地,租稅額度相同亦無爭議。但對于后來開發(fā)出來的荒田來說,土地質量便良莠不齊了。因此,所謂的“相地而衰征”,應該是“以土地數量的多寡調節(jié)其質量所造成的總產量的差別”臧知非:《秦漢土地賦役制度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版,第14頁。 。在齊國“相地而衰征”之后,晉國惠公時代實施有“作爰田”;魯國宣公時代實施有“初稅畝”;楚國康王時代實施有“書土田”;鄭國簡公時代實施有“作封洫”;秦國簡公時代實施有“初租禾”。各國所實施的新政策雖然有差異,但都反映了勞役地租向實物地租轉化過程中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的具體調整。

      吳越爭霸的年代距離齊國“相地而衰征”已近200年的時間,在這近200年的時間里,中原各國的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都在加速發(fā)展。越國雖然地處東南一隅,但被中原各國的改革浪潮所波及卻也不可避免。我們挖掘出了作為賦役制度的“征”,前面已然論及越國可能存在授田制的肇始,通過兩者相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橥當時經濟制度運行的大致圖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判定句踐時代越國的社會性質亦當不成問題。

      “政”解釋為“征”,對于判斷越國社會性質意義重大。此前越南學者陶維英認為:“勾踐親自耕種而食,其妻親自織布而衣,與不征收人民的賦稅等措施來觀察,則說明了當時越國的生產關系還停留在原始公社社會的奔潰階段”\[越南\]陶維英:《越南古代史》,劉統(tǒng)文等譯,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90頁。。葉國慶、辛士成對陶維英的結論表示認同,亦指出越國的“生產關系尚停留在原始社會的奔潰階段”葉國慶、辛士成:《西漢閩越族的居住地和社會結構試探》,《廈門大學學報》1963年第4期。?!对焦涫隆贰罢鳌钡陌l(fā)現,顛覆了句踐政權不征收人民賦稅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否定“越國原始社會說”這一傳統(tǒng)認識了。

      三、句踐時代的官營手工業(yè)與官營商業(yè)

      在西周時代那種以公田為樞紐的土地制度中,車馬、兵甲等費用統(tǒng)一出于公田之中,不須專征。但隨著實物地租取代勞役地租歷史進程的推進,因軍事需要而征收的軍賦逐漸形成為專征制度。如齊國執(zhí)行“案田而稅”,晉國施行“作州兵”,魯國實施“作丘甲”,后又“用田賦”,楚國實施“量入修賦”,鄭國則施行了“作丘賦”。各國施政雖不一致,但上述新政策皆為軍賦制度之改革。春秋時代,頻繁的戰(zhàn)爭加劇了軍賦制度的演變,各國的統(tǒng)治者也想盡了辦法征收軍賦以“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上,第1120頁。。

      正所謂“稅以足食,賦以足兵”班固:《漢書》卷二十三,第1081頁。,稅與租在先秦時期已然分離。韓連琪研究指出,稅與賦的分離,是助法廢除之后才開始的。同時他還指出,周代的賦與漢代以人丁為單位征收的算賦不同,“從《載師》看來,(軍賦)當為田野之征,與地稅同為以田為標準”韓連琪:《周代的軍賦及其演變》,《文史哲》1980年第3期。。就此而言,清華簡《越公其事》中的“征”不但包含田稅,亦當包含軍賦。如前所引,簡文中有一句頗值得注意,曰:“凡邊縣之民及有官師之人或告于王廷,曰:‘初日政勿若某,今政重,弗果?!庇纱丝芍?,在句踐時代,也曾經出現“征重”的情況。如果田稅是固定的,出現“征重”的情況,多半是由于軍賦增加所導致,這倒也符合句踐時代戰(zhàn)時狀態(tài)需要擴充軍備的總體特點。

      對于“征重”的問題,句踐的解決方案是“必親見而聽之,察之而信,其在邑司事及官師之人則廢也。凡城邑之司事及官師之人,乃無敢增益其政以為獻于王”。出現軍賦攤派過重的情況,一則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二則難以徠民?!渡叹龝分姓劶罢袛埲龝x民眾的手段即為一系列的優(yōu)惠條件:“諸侯之士來歸義者,今使復之三世,無知軍事;秦四竟之內,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备吆啵骸渡叹龝⒆g》第十五,第319—320頁。同樣,句踐不允許“征重”,這一舉措也促成了越國的“徠民”。東夷、西夷、古蔑、句吳四方之民歸往越國的重要原因即“政薄而好信”?!罢 奔础罢鞅 ??!秶Z·越語上》謂越國“十年不收于國”徐元誥:《國語集解》,第571頁。,《吳越春秋》謂越國“七年不收國”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第161頁。,當是后世美化的結果?!对焦涫隆分小罢鳌钡某霈F,對傳世文獻不收賦稅的說法是一種顛覆。不過,句踐時代“征薄”應是事實。從邏輯角度來講,《越公其事》記載要更為真實一些。

      句踐政權實施“五政”乃是為伐吳戰(zhàn)爭做準備,在準備階段雖沒有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但同樣需要大量的軍費以為支撐,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行文至此,一個新問題便產生了:如果句踐不允許“征重”,那么其龐大的軍費開支出自何方呢?其實只要認真研究,便可揭曉答案,而且答案也很明確,即在抑制私商的同時進行手工業(yè)、商業(yè)的壟斷官營。尤其是在不影響流通的情況下嚴格控制商業(yè)的分配環(huán)節(jié),以便使其政權獲得最大的收益。這一舉措與漢武帝時代的鹽鐵官營政策頗為相似。王家范曾評價漢武帝商業(yè)政策云:“帝國政府出于財政的考量,以行政手段介入商業(yè),與商人奪利,這才是歷代帝國當權者在‘抑商口號下隱藏的真正利益動機?!蓖跫曳叮骸吨袊鴼v史通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頁。以王家范的評價來考量句踐時代,則可發(fā)現其商業(yè)政策的執(zhí)行與漢武帝時代如出一轍。

      豐富的物產可以生發(fā)出發(fā)達的手工業(yè),而發(fā)達的手工業(yè)又可為商業(yè)的繁榮奠定基礎。這一規(guī)律在江南地區(qū)表現得十分突出?!对焦涫隆分兴f的“游民”中就包含有不少手工業(yè)者與商人。手工業(yè)者與商人借助豐富的物產獲得巨大利潤,則不能不引起統(tǒng)治者的覬覦。對于迫切需要巨額軍費支撐的句踐來說,對手工業(yè)、商業(yè)進行官營壟斷則無疑是理想的選擇。句踐的官營壟斷首先以管控市場為突破口,如“好信”環(huán)節(jié)記載云:

      乃修市政。凡群度之不度,群采物之不對,佯媮諒人則刑也?!酢酢醵鮾欃Z焉,則詰誅之。凡市賈爭訟,反背欺詒,察之而孚,則詰誅之。因其過以為之罰。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柒)》,第133頁。

      “刑”、“罰”、“詰誅”等一系列充滿暴力、血腥的字眼很明顯體現了對私商的殘酷打擊。管控市場,打擊私商,不僅可以使“游民”重新回到土地上,同時也可以使政權直接介入商業(yè)并管控商業(yè),在政治與軍事上增強國家的力量。

      其次,句踐的官營壟斷政策還表現在對農產品及手工業(yè)嚴控的層面。根據《越絕書》的記載,粢、黍、赤豆、稻粟、麥等農產品都要由官方定價后方可供應市場。如甲貨粢,石七十;乙貨黍,石六十;丙貨赤豆,石五十;丁貨稻粟,石四十;戊貨麥,石三十;已貨大豆,石二十。無價的允許隨行就市袁康、吳平:《越絕書》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頁。。此外,句踐政權還組織在麻林山種麻、在葛山種葛;同時,又在犬山養(yǎng)狗、豕山養(yǎng)豬、雞山養(yǎng)雞、白鹿山養(yǎng)鹿……由此可見其官營畜牧業(yè)也相當可觀。不但如此,句踐又于錫山采錫,六山、姑中山、銅牛山采銅,其官營采礦業(yè)亦有相當的規(guī)模。據說越王曾令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越國大夫文種曾向吳王進貢葛布十萬;句踐伐吳動用“戈船三百艘”袁康、吳平:《越絕書》卷八,第58頁。??梢娖涔贍I采伐業(yè)、紡織業(yè)、造船業(yè)也是十分發(fā)達的。在這里尤其要重點提及的是越國的官營鑄造業(yè),當時的越國不但能鑄造犁、鋤、鑊、錛、鐮、鏟等生產工具,更以鑄造鋒利的劍、戈、矛等兵器而著稱?,F在發(fā)現的越地礦冶遺址十分多,如姑中山、赤堇山、西施山、盛莊、木魚山、萬迎山、銀山等。近幾十年來,越地所鑄造的兵器時有出土,如越王句踐劍、越王者旨于賜劍、越王州句劍、越王不光劍、越王不壽劍,等等,均是冠絕一時孟文鏞:《越國史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85—419頁。。

      再次,句踐政權的官營商業(yè)政策還主張“農末俱利”,在農與商之間謀取平衡,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就是為了趨近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yōu)。《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云:“昔者越王句踐困于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彼抉R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九,第3256頁。這里說的“計然之策”,指的就是“農末俱利”的主張與策略。“計然之策”要求統(tǒng)治者制定政策,不能“病農”,也不能“病末”,因為“農病則草不辟矣”,“末病則財不出”。只有達到“農末俱利”,才能更好的維護官營商業(yè),實現“關市不乏”,其具體措施就是“平糶齊物”。所謂“平糶”,就是在糧價過低時以高于市場價收購糧食,在糧價過高時又以低于市場價拋售糧食。借助“平糶”,既可平抑物價,又可使官營商業(yè)大幅度增殖,正所謂“修之十年,國富”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九,第3256頁。。當然,這一政策也著眼于農業(yè)的穩(wěn)定,有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和計戶授田政策的實施。

      近些年來,多有涉及越國商業(yè)狀況的文物出土,尤其是出土了數量不少的青銅塊(研究者多以為系吳越地區(qū)的稱量貨幣)與青銅戈幣。這些文物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越國繁榮商業(yè)的存在孟文鏞:《越國史稿》,第482—486頁。。傳世文獻中透露出越國商業(yè)狀況的史料也有一些,如《越絕書》載計倪說:“人之生無幾,必先憂積蓄……因熟積以備四方?!痹?、吳平:《越絕書》卷四,第30頁。這則引文提到了“備”,所謂“備”,也就是“息貨”,即預備貨物用于商品交換。可見,計倪的話里的確隱含著有關越國商業(yè)狀況的信息。不過,無論是出土文物,還是傳世文獻,只是間接顯示了越國商業(yè)的繁榮,而不是直接的文字記載。《越公其事》的出現,則以“修市政”、“市賈爭訟”的記載,為越國的商業(yè)繁榮增添了直接的文字證據。

      當然,越國的官營商業(yè)再發(fā)達,也離不開個別私商的具體運作。如袁林指出:

      正是由于中國古代的“抑商”政策背后有國家作為經濟實體的利益驅動,因此,凡有利于國家獲利的手段,國家都會采取。在國家通過“抑商”普遍打擊私商的同時,作為個人的私商同時又得到重用,因為他們熟悉商業(yè),能為國家謀取商利。袁林:《中國古代“抑商”政策研究的幾個問題》,《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恰如漢武帝時代有孔僅、東郭咸陽等人靠治鹽鐵,資產累至千金。句踐的官營商業(yè)也出現了范蠡這樣的職業(yè)代理人,在戰(zhàn)勝吳國后,范蠡又用“計然之策”治產積居,遂至巨萬,世稱陶朱公。這種具有依附性的個別私商存在,也可作為官營商業(yè)發(fā)達的證據。

      漢初,吳國“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輒與平賈”司馬遷:《史記》卷一百○六,第2823頁。。在其他地區(qū)編戶賦役負擔并不輕松的情況下,吳國居然無賦,且還要付給服更役者工錢,其目的十分明顯,“乃是和朝廷爭奪人口,發(fā)展國力”臧知非:《“算賦”生成與漢代徭役貨幣化》,《歷史研究》2017年第4期。。吳國之所以敢于無賦,是因為“居國以銅鹽故”,也就是說,吳國發(fā)達的官營商業(yè)實施了銅鹽壟斷,從而為統(tǒng)治者提供了巨額的財力支持。這和句踐時代的策略如出一轍。越王句踐時代與吳王劉濞時代相隔雖已有300余年的時間,但從官營壟斷手工業(yè)、商業(yè)這一層面來說,兩者之間卻展現出了“長時段”內經濟發(fā)展的連續(xù)性。這種連續(xù)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們加深對先秦經濟史演變歷程的理解。

      (責任編輯:陳煒祺)

      Abstract: The release of Tsinghua Bamboo Slips “Gou Jian, King of Yue” has provided us a great amount of unknown informa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Wu-Yue battle. In the text, the record of “Si Qi” the system of land and “Zheng,” the system of tax and war services, could reveal the basic condition of land privatization in Yue; it also tell sits system of tax and war service in the form of goods and rents. TBS “Gou Jian, King of Yue” not only confirms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Yues conquer of Wu, it also imports in helping us to describe the social condition of Yue and study the economical condition of Pre-Qin era.

      Keywords: TBS ;“Gou Jian, King of Yue”; Si Qi; Classical Ecomonics

      猜你喜歡
      官營
      紅色熱土內官營
      前進(2022年10期)2022-11-26 08:54:04
      清代新疆“官營”農業(yè)轉軌路徑研究
      明代河州地區(qū)官營茶馬貿易研究
      科學與財富(2019年8期)2019-10-21 19:49:05
      蘭渝線夏官營疏解區(qū)信號控制方案研究
      專營制下古代鹽業(yè)的“官營”與“民營”變遷考
      時代金融(2018年24期)2018-11-29 17:01:20
      風兒的玩笑
      懷梆,被歷史遺忘的戲曲明珠
      ——河南新鄉(xiāng)王官營村懷梆的調查研究
      金秋(2017年20期)2018-01-22 08:06:03
      官營茶馬貿易的歷史若干問題研究
      福建茶葉(2016年8期)2016-03-29 18:34:30
      魔法作文教室
      小學時代(2016年17期)2016-02-23 06:45:52
      奉贤区| 镇巴县| 改则县| 大田县| 黄梅县| 子洲县| 乌拉特中旗| 德清县| 临漳县| 普兰店市| 洪泽县| 章丘市| 信阳市| 安康市| 彭水| 留坝县| 尼木县| 黄陵县| 德保县| 壤塘县| 潼南县| 远安县| 钦州市| 通海县| 永福县| 新化县| 年辖:市辖区| 临夏县| 鲁甸县| 宜宾市| 淄博市| 馆陶县| 南澳县| 梁山县| 巴彦淖尔市| 潜江市| 九龙城区| 郴州市| 泸溪县| 运城市| 宣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