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方
(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頸椎病是臨床上發(fā)病率很高的一種疾病,在頸椎病眾多類型中,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很常見的一種類型,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頸項痛等[1],此病屬于慢性疾病,在患病后患者要長期忍受疾病帶來的痛苦,使患者身體造成較大消耗,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在確診疾病后,一定要及時對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以不斷提升治療效果。本次研究應用的治療方法為針灸聯(lián)合推拿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將相關情況分析如下。
將本單位在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共計100例作為研究資料納入研究中,隨后,將全部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納入50例。
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情況,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具有相似性,符合本次研究標準。
對照組:實施針灸治療,主要方法為:協(xié)助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體位,在實施針灸治療前放松患者的肩頸部。取百會、風池、大椎、頸夾脊穴、風府、太沖、內關等穴位,選用0.35 mm×40 mm型號的毫針。先針刺患者的百會穴,針尖向后平刺0.6寸,向下頜方向直刺風池穴1.2寸,直刺夾脊穴1寸,向脊柱方向斜向刺入大椎穴0.5寸,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風府穴0.5寸,內關及太沖穴垂直進針0.6寸,針刺成功后留針30分鐘,期間每間隔10 min施針1次,每天治療一次,一周為一個治療療程。
觀察組:實施針灸聯(lián)合推拿的方法治療,針灸治療方法與上組相同,下面具體說一說推拿方法:協(xié)助患者坐位,醫(yī)生站在患者的后面,醫(yī)生以雙手食指及中指指腹撥揉患者頸項部肌肉及韌帶,充分放松患者的頸項肌肉。然后協(xié)助改變體位為仰臥位,醫(yī)生站在患者的頭前,用雙手中指指腹對患者風池穴按壓,慢慢施加力量,達到最大力度后將中指做逆時針按揉,之后用右手拇指指腹按壓患者百會穴,并用同樣方法按壓患者風池、風府、大椎、內關等穴位,每次半小時,每天一次,兩星期為一個療程。
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疾病復發(fā)率情況
椎動脈頸椎病目前在臨床上屬于高發(fā)疾病類型,通常是由于患者寰樞關節(jié)出現(xiàn)半脫位導致的,常常是在人不自知的情況下,通過日積月累而發(fā)病,所以,一旦發(fā)病,疾病病程較長,給患者造成多方面不良影響。在中醫(yī)學中,此病屬于“眩暈”范疇,頸椎是人體的樞紐,是任督二脈及手足六陽經(jīng)的必經(jīng)之路,如果患者長期心情不暢,肝腎虧虛,飲食不科學等,就會造成氣血流通受到影響[2],不通則痛,所以,在治療此病的時候主要以填精生髓、補益氣血為治療原則。本文主要采用針灸聯(lián)合推拿的方式治療,針灸主要選取的穴位為:百會、風池、大椎、頸夾脊穴、風府、太沖、內關等,通過針灸能夠起到疏通脈絡、補益肝腎、緩解疼痛的作用,而對患者實施推拿治療,能夠起到緩解疼痛、活血化瘀作用,將兩種治療方法聯(lián)合應用,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