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芝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藥學部,河南鄭州 450008)
血栓性淺靜脈炎是發(fā)于肢體淺靜脈的血栓性、炎性病變,臨床表現(xiàn)以肢體靜脈呈條索狀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為特征,以四肢以及胸腹壁多見,中醫(yī)學上,屬于“赤脈、青蛇毒、惡脈、脈痹”等范疇,該病屬于一種多發(fā)病、常見病,與季節(jié)無關,多發(fā)生于青壯年[1]。目前,血栓性淺靜脈炎公認的標準治療方法為抗凝,如阿司匹林腸溶片、低分子肝素,但是兩者容易增加患者出血風險,脈絡舒通顆粒功效為清熱解毒、化瘀通絡、祛濕消腫,可用于濕熱瘀阻脈絡所致的血栓性淺靜脈炎,該研究以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為研究時段,觀察其聯(lián)合西藥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效果,為臨床研究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96例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血栓性淺靜脈炎診斷標準:出現(xiàn)紅腫、疼痛,伴有索條狀物或結節(jié)、周圍組織炎癥反應[2];(2)符合中醫(yī)診斷標準:筋脈紅腫熱痛、上下游走,肢體活動不便利,伴有身熱、舌紅,苔黃,脈數(shù)[3];(3)經(jīng)過B超檢查,確診為一側或雙側下肢深靜脈血栓,并伴有周圍組織炎癥反應;(4)無抗凝禁忌證;(5)無近期出血性疾?。唬?)單純肢體患?。唬?)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化療、腫瘤、藥物、外傷等原因引起的血栓性淺靜脈炎;(2)嚴重肝、腎等功能不全;(3)特殊人群不配合治療,如意識功能障礙患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婦女;(4)患肢皮膚潰瘍或出現(xiàn)全身感染的患者;(5)合并有皮膚類疾病的患者。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8例,男性 26例,女性 22例;平均年齡為(47.5±2.6)歲;發(fā)病部位為右下肢30例,左下肢18例;血栓位置:股前靜脈血栓19例,脛前靜脈血栓10例,脛后靜脈血栓19例;合并有高血壓10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癥14例。觀察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為(48.7±3.8)歲;發(fā)病部位為右下肢31例,左下肢19例;血栓位置:股前靜脈血栓21例,脛前靜脈血栓9例,脛后靜脈血栓20例;合并有高血壓10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癥16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給予西藥治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批準文號:J20130078, 規(guī)格:100 mg/30 片),100 mg/次,1次/d;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鈣注射液(批準文號:H20120239, 規(guī)格:0.4 mL:4100 AXaIU),0.4 mL/次,2次/d,治療療程為兩周。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脈絡舒通顆粒(批準文號:Z19991025,規(guī)格:20 g/袋),1 袋/次,3 次/d。治療療程為兩周。
1.3.1 治療效果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顯效:患肢臨床癥狀消失;有效:患肢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患肢臨床癥狀沒有改善。
1.3.2 主要臨床癥狀體征 采用中醫(yī)癥狀積分量表[4],主要臨床癥狀體征包含下肢腫脹、下肢疼痛、脈道迂曲、舌質紫暗,評分分為4級,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8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評分比較[(±s),分]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5 0)對照組(n=4 8)下肢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下肢腫脹治療前 治療后脈道迂曲治療前 治療后舌質紫暗治療前 治療后4.6 2±1.5 3 4.7 0±1.1 6(2.3 6±1.2 3)※▲(3.0 8±0.7 7)※5.2 1±1.2 6 5.0 8±1.3 9(1.7 8±0.8 5)※▲(2.8 4±1.2 7)※5.7 9±0.9 7 5.6 6±1.3 5(1.4 8±0.7 1)※▲(3.1 5±0.2 4)※4.1 6±1.1 4 4.2 7±0.9 8(1.8 4±0.6 7)※▲(2.9 7±0.8 9)※
治療前,兩組患者下肢疼痛、下肢腫脹、脈道迂曲、舌質紫暗等臨床癥狀體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下肢疼痛、下肢腫脹、脈道迂曲、舌質紫暗等臨床癥狀體征評分有所降低,且觀察組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血栓性淺靜脈炎多見于下肢靜脈曲張或者下肢靜脈功能不全的中老年患者,患者由于長期下肢血液瘀滯、血流緩慢,進而加重了下肢淺靜脈血栓發(fā)生的風險。血栓性淺靜脈血栓的形成與多種原因有關,如患者因病長期臥床而造成血流緩慢、血小板或紅細胞凝聚,進而形成血栓;再如患者因手術或血管損傷而產(chǎn)生炎癥反應、血小板聚集,導致血栓形成。中醫(yī)學認為,血栓性淺靜脈炎屬于“脈痹”“惡脈”等范疇,內(nèi)部原因多為寒濕凝滯、濕熱蘊結、外傷血脈,而造成脈絡瘀阻、血運不暢,故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活血化瘀[6]。血栓性靜脈炎的西醫(yī)診斷標準為:出現(xiàn)下肢疼痛、下肢腫脹、脈道迂曲、伴有索條狀物或結節(jié)、周圍組織炎癥反應;而中醫(yī)診斷標準為:筋脈紅腫熱痛、上下游走,肢體活動不便利,伴有身熱、舌紅,舌質紫暗,苔黃,脈數(shù)。臨床上,血栓性靜脈炎的診斷比較容易,但是癥狀容易被忽視,且隨著時間的延長,由于誤治或失治,患者可能遭受更多痛苦,嚴重者會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積極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8]。
目前,西醫(yī)方面,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的藥物作用以抗凝為主,低分子肝素是抗凝治療的新發(fā)展,可以有效預防血栓形成,防止血液凝固,其中含有高活性的抗凝血因子,即使體內(nèi)沒有大量凝血酶的存在,低分子肝素仍然具有顯著的抗凝血酶活性[7]。當血栓性靜脈炎的炎癥反應發(fā)生時,內(nèi)膜損傷后膠原暴露,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血栓形成與炎癥反應相互促進,所以淺靜脈血栓形成后應盡早使用抗生素,但是有報道顯示,低分子肝素與抗生素聯(lián)用時,容易發(fā)生出血等并發(fā)癥。該研究的對照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聯(lián)合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而中醫(yī)方面,血栓性淺靜脈炎多由濕熱蘊結、肝氣瘀滯、外傷筋脈等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留滯脈中而發(fā),與脾胃二經(jīng)關系密切[9]。在治療方面,可分為濕熱型、肝氣郁結型與瘀結型。脈絡舒通顆粒由12味藥材組成,方中黃芪補氣利尿消腫。水蛭散結活血化瘀,金銀花清熱解毒,白芍斂陰柔肝止痛,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蒼術健脾燥濕,薏苡仁健脾除痹、解毒散結,玄參清熱涼血、解毒散結、滋陰生津,當歸潤腸通便、活血化瘀,蜈蚣、全蝎解毒散結,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散結逐瘀、養(yǎng)陰消腫等作用?,F(xiàn)代藥理學試驗表明,脈絡舒通顆粒具有很好的抗凝作用[10]。
該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的下肢疼痛、下肢腫脹、脈道迂曲、舌質紫暗等臨床癥狀體征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表明西藥、脈絡舒通顆粒均能有效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下肢疼痛、下肢腫脹、脈道迂曲、舌質紫暗等臨床癥狀體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脈絡舒通顆??梢愿纳苹贾汗⒋龠M血液循環(huán),防止血栓形成與發(fā)展。而兩組治療效果對比方面,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8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即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脈絡舒通顆粒具有較高的治療有效率。
綜上所述,脈絡舒通顆粒聯(lián)合西藥在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方面,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具備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