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整本書閱讀已成為語文課程的一個新知和熱點,建議教師在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同時,更要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課外閱讀,從而幫助學生拓展經驗,鍛煉思維,提煉方法,提升鑒賞水平和運用能力,發(fā)揮整本書閱讀的獨特作用。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自主閱讀 《草房子》 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065-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钡拇_,作為解決“碎片化閱讀”“淺閱讀”“偽閱讀”的良方,基于真實閱讀語境的整本書閱讀方式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
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注重課內引領,對導讀課、推進課、提升課相關活動的設計煞費苦心,成效卻并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為教師忽視了整本書閱讀的主體——學生。筆者認為,與其生拉硬拽或信馬由韁地讓學生低效閱讀,不如重視指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卓有成效的自讀行為,真正讓整本書閱讀成為學生的快樂之旅、收獲之旅。
下面,筆者以六年級必讀書目《草房子》一書的閱讀指導為例,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組織學生開展自主閱讀。
一、計劃先行,形成閱讀意志
整本書閱讀是一個長期工程,且?guī)в幸欢ǖ膹娭菩?,所以它更需要學生排除周邊閱讀的干擾。因此,意志對于支撐整個閱讀過程有著重要意義。從另一角度講,整本書的閱讀過程,實則也是培養(yǎng)學生不盲目閱讀,不半途而廢的意志品質訓練過程。
那么,如何讓學生保持閱讀持久力,形成閱讀意志品質?首先,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對書籍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即對于借回或買回的書籍要有“認真讀,讀細,讀出體會”的認識。其次是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自覺合理地制訂簡單的閱讀目標和閱讀計劃,對閱讀時間與進度進行合理安排與調控。
例如,在閱讀《草房子》前夕,筆者先引導學生瀏覽目錄,通過“透視一本書”,感知全書概貌,而后教給學生任務分解的方法:在一個月內,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速度合理閱讀計劃內的篇章。這樣,學生就不會望而生畏。計劃時間和完成時間的對照,也能幫助學生克服閱讀惰性,努力完成制訂的閱讀任務。而通過閱讀反饋表,教師也能把好閱讀指導關,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度和速度,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在班上交流和分享。
二、思維導圖,厘清內容結構
“整本書閱讀”,關鍵是整體。在學生自讀的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整體意識,尤其是對情節(jié)連貫性較強的小說類作品,要讓學生抓住人物和事件的主要線索,提煉成連貫的、整體的畫面,讓隱形的思維直觀化。
思維導圖是幫助學生建構作品框架、厘清故事內容的重要憑借。它通過關鍵詞、圖形和連線將中心輻射出來的各個知識連成塊,把知識塊連成知識網(wǎng),把大腦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促進新知結構的整合。
在學生閱讀《草房子》時,筆者讓學生借助形象直觀的思維導圖,自己梳理信息、整體建構,并根據(jù)本書的特色,羅列桑桑、禿鶴、杜小康、紙月等人物重要的事件,形成人物發(fā)展軌跡思維導圖,以此概知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后,讓學生依托自讀時繪制的思維導圖,結合閱讀推進課,在交流分享、探究發(fā)現(xiàn)中尋找人物經歷的轉折點,進行深入剖析,感受油麻地孩子的成長蛻變。當然,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還可以成為日后反芻積累的材料,為將來回憶情節(jié)、復述故事服務。
三、質疑預測,激活閱讀思維
整本書閱讀較之單篇閱讀、碎片閱讀更具有探究性和研究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自讀過程,也是批判性理解能力的訓練過程。因為學生與作者在時代背景、文化背景、生活經歷、思想性格等方面存在差異,出現(xiàn)自身經歷與作品人物有偏差的情況,這就產生了思維的疑點。就這個疑點可以讓學生經歷“疑問—預測—解答—驗證”的思維活動過程,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誘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
在閱讀《草房子》的過程中,學生就運用預測推斷、質疑問難的閱讀策略開展自主閱讀。如閱讀第五章“紅門”后,我班的劉鑫宇同學就寫下了自己的思考:
天之驕子杜小康是典型的“富二代”,他過著油麻地學生望塵莫及的日子。家境富裕,成績拔尖,人品不差,他就像一只高傲的孔雀,卻并不讓人討厭。可惜杜小康父親生意敗落,杜小康也因此陷入輟學的困境。杜小康,就這樣如一顆流星隕落了嗎?曾經的“小王子”能經受住這天翻地覆的落差嗎?是一蹶不振還是在困境中奮起呢?我大膽猜想:杜小康的父親肯定會東山再起,重振紅門,因此杜小康又會以勝利者的姿勢來回歸油麻地。我認為經歷過挫折的他可能會更成熟,更謙和。
就這樣,學生帶著問題行走在文字間,與作品人物產生了共鳴,對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就能領會得更清晰。
四、文本對話,沉浸閱讀體驗
讀者反映理論認為:“文學文本的意義,只有通過讀者的解讀才能得以建構,它的生成和存在離不開讀者的解讀創(chuàng)造,必須由讀者來實現(xiàn)?!笨梢?,在整體書閱讀過程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獨特、珍貴的個性解讀。為此,我們可以通過“對話”的形式,讓學生與人物共鳴,與作者神交;通過代入感,運用“我—你”這種同等交流的口吻,讓“主客體之間”的解讀活動達到和諧統(tǒng)一。
在《草房子》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可謂全情投入,喜歡和書中人物進行平等對話,發(fā)表對事件的看法。如閱讀了“細馬”一章后,我班的小孟同學寫了如下一段話:
細馬,你好!在你身上,我仿佛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我和你一樣,不愛讀書學習。爸爸媽媽一開始對我的學習很上心,但可能我天生不是讀書的料,成績是每況愈下。我也很苦惱,但實在是跟不上,所以也有了“破罐破摔”的念頭。爸媽恨鐵不成鋼,索性就讓我自生自滅了。老師呢,只能干著急,使不上力。
你的學習成績雖然不好,卻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你是過繼來的養(yǎng)子,邱二媽生怕你奪家產,對你一點也不待見,使你萌生要回家的念頭。但感恩之心卻又讓你留了下來。后來邱二爺病故,家里被淹,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故,你卻勇于承擔責任,靠放羊來重建家園。這份信念和毅力是我沒有的,所以,我很佩服你。如果將來家里遇到了困難,我也會像你一樣挑起大梁,好好孝敬父母。
這樣的深度對話,讓學生不僅實現(xiàn)個性解讀,而且從潛意識里進行自我行為反思修正,體現(xiàn)了文本全新的意義。
五、批注摘賞,品味文字內涵
閱讀是內化的吸收,是欣賞與理解的過程;寫作則是外化的表達,是思考與運用的過程。所以,整本書閱讀要注重讀寫結合,從閱讀中獲取寫作資源和寫作技巧。根據(jù)課標對第三學段學生的要求,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寫讀書筆記,進行批注摘賞;要針對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并鼓勵學生將從中汲取的感受與思考批注在旁或記錄在摘賞本上,以便養(yǎng)成邊讀邊想、邊想邊摘、邊摘邊悟的閱讀習慣。
平日教師注重指導批注方法,就有助于學生在自讀中有意識地進行賞析訓練,進而使閱讀質量漸入佳境。如《草房子》中有這么一段景物描寫,我班有一名學生從煉字的角度進行語言賞析:
這段景物描寫之所以給我們呈現(xiàn)出了清新典雅的感覺,是因為它選的景物好。竹子、薔薇、美人蕉、夾雜著小花的草叢,每一樣事物都彌漫著美感和溫情。其次,這段話煉詞用句好,“一叢兩叢”“三株兩株”語言樸素,但卻讓我們感受到校園美得質樸,美得自然。而四個“或”領起的排比句式,將閑適淡雅渲染得淋漓盡致。從最后一句作者的評價中,我感受到陶淵明田園式的淡然。曹文軒真是寫作大家,恬靜的文字,幽美的意境,直達我心房,每字每句都值得我細細品味。
整本書里天地寬。較長的閱讀周期、較復雜的閱讀任務,決定了學生能夠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收獲更多。作為整本書閱讀的引導者、推進者,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閱讀的自主性,保證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并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經驗,鍛煉思維,提煉方法,提升鑒賞水平,形成良好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以此發(fā)揮“整本書閱讀”的獨特作用。
作者簡介:方惠燕(1981— ),女,江蘇江陰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現(xiàn)任江蘇省江陰高新區(qū)山觀實驗小學教科室主任,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