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天語 唐崢華 韋秋玲 李成志
摘 要 目的:考察接納承諾療法對提升心理異常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探索構建適宜于高校背景下心理異常大學生的輔導模式。 方法:對34名自愿參與的心理異常大學生進行為期13周的團體心理輔導,并評價干預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和社會功能恢復情況。 結果:干預后被試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提升,社會功能恢復良好。 結論:基于接納承諾療法的團體心理輔導對心理異常大學生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 大學生 精神衛(wèi)生 接納承諾療法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7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on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in mental disorder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way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in the college environment. Methods: 34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were given group counseling for 13 weeks. And evaluate the difference of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social function recovered well. Conclusion: Group counseling based on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研究表明,約20%-3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每年因心理疾病休學大學生占休學總?cè)藬?shù)的20-35%。[1-5]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個人學業(yè)、社交與成長,更是導致危機事件的重要因素。鑒于此,及時對表現(xiàn)出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進行干預尤為重要。
心理靈活性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靈活性高的個體能對負性經(jīng)歷保持覺察、開放和接納的態(tài)度,由此不僅能避免心理疾病,而且能達到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tài)。[6, 7]研究顯示,測量心理靈活性的量表與測量心理健康水平的SCL-90各因子均有很高的相關性,心理靈活性水平對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預測作用。[8, 9]
接納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作為認知行為療法第三代浪潮的代表之一,在改善消極情緒、提高生活質(zhì)量方面有較好效果。[10]接納承諾療法作為一種跨診斷模式的心理治療方法,對傳統(tǒng)心理學中按癥狀表現(xiàn)進行劃分的方法提出質(zhì)疑的同時建立了以關系框架理論為基礎、心理靈活性為核心的心理學病理模型。[8]該模型認為心理癥狀和心理障礙是對外部環(huán)境和內(nèi)部心理事件產(chǎn)生的正常應激反應,在心理靈活性較高的情況下,此類應激反應不會引起劇烈的身體心理癥狀,個體能在自身價值引領下行動;在心理僵化情況下,應激反應便會通過認知融合、經(jīng)驗性回避、概念化自我、脫離當下、違背價值、無效行動等過程使個體產(chǎn)生痛苦,并表現(xiàn)出相應的疾病癥狀。
本研究以接納承諾療法為理論指導,對心理異常大學生進行團體輔導實踐,探索構建適宜于高校背景下心理異常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模式。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招募心理異常大學生進入干預圖體,入選標準:(1)SCL-90任一因子分值或總均分≥3分,或UPI中自殺題為肯定作答者;(2)院系反饋該生出現(xiàn)行為、情緒等異常情況,且對他人學習、生活造成影響者;(3)同意參與本團體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有腦器質(zhì)性疾病或嚴重軀體疾病者;(2)依從性差者。
研究過程中,脫落3人,最終確定研究對象34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23人;問題類型包括抑郁狀態(tài)7例,焦慮狀態(tài)3例,雙向情感障礙1例,植物神經(jīng)紊亂1例,精神分裂癥1例,失眠5例,強迫1例,人際關系緊張7例,易激惹5例,自殺觀念3例。
1.2 工具
1.2.1 認知融合分問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F,CFQ-F)
選用經(jīng)張維晨等修訂的CFQ-F中文版,問卷共9個條目,采用7點計分法,分數(shù)越高,表明認知融合程度越高,心理僵化程度越高,心理靈活性水平越低。[11]該問卷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2,間隔2周的重測信度為0.67,可用于我國大學生的認知融合程度的測量。
1.2.2 接納與行動問卷第二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II,AAQ-Ⅱ)
選用經(jīng)曹靜等修訂的AAQ-Ⅱ中文版,問卷共有7個條目,采用7點計分法,分數(shù)越高,則經(jīng)驗性回避程度越高,心理僵化程度越高,心理靈活性水平越低。[12]其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8,間隔1月的重測信度為0.80。
1.3 方法
將被試分為3組,每組11-12人,進行為期13周的團體干預,在干預前與結束后,用CFQ-F與AAQ-Ⅱ測量測量被試心理靈活性水平,測量結果使用epidata3.1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使用SPSS 21.0進行t檢驗。
根據(jù)《ACT就這么簡單-接納承諾療法簡明實操手冊》和《八周正念之旅游-擺脫抑郁和情緒壓力》中的理論基礎與實操方法,結合大學生團體的實際,制定了為期13周的團體干預方案。[13, 14]方案具體內(nèi)容如下:
1.3.1 ACT思想學習與技能訓練階段(第1-4周)
第一周:創(chuàng)造性無望,目標為使被試質(zhì)疑無效行動的合理性,引導被試從自我評價和問題解決的目標中轉(zhuǎn)移開。主體活動:(1)分享與討論緩解困擾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2)“推文件夾”,以三種不同的視角觀察困擾,領悟ACT的作用機制。
第二周:認知解離,目標為使被試領悟想法與自身的關系,學習將想法僅僅當成想法,而不被其操控的技術。主體活動:(1)討論個人與想法的關系,主持人介紹觀察性自我的概念與操作要點(2)練習無意義化、具體化等認知解離技術。
第三周:接納,目標為學習與練習接納技術,提升對當下有意識、非評價的覺察。主題活動:(1)利用隱喻“掙扎的開關”,正常化消極情緒;(2)練習正念呼吸、具體化等情緒接納方法。
第四周:價值,目標為澄清是什么給予我們生活意義感和目標感;將價值轉(zhuǎn)化為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的行為模式。主題活動:(1)想象80歲的生日;(2)制定基于價值的目標。
1.3.2 正念練習階段(5-12周)
第五周:超越自動化,目標為覺察并體驗當下的狀態(tài)。主要進行身體掃描練習。
第六周:轉(zhuǎn)向心理模式,目標為改變對想法、情緒的認知方式,從迷失于頭腦中轉(zhuǎn)化為直接、正念的認知和感受身體,逐漸養(yǎng)成允許所有體驗、不評價和處于當下的行為模式。主要進行觀呼吸練習,并記錄愉悅體驗日歷。
第七周:匯聚散亂之心,目標為將心智從過去或未來拉回當下。主要進行觀呼吸練習,并記錄不愉悅體驗日歷。
第八周:連鎖反應,目標為學習情緒在事件與身體反應之間的中介機制,解開情緒感受和身體反應之間的連接。主要進行探索困難的正念練習。
第九周:想法只是想法,目標為認知解離,意識到我們會不斷的對事物賦予意義,沖動的想法、糟糕的感受只是我們在某個環(huán)境下對事物的理解,并不代表事實本身。主要進行呼吸空間練習。
第十周:行動的目的,目標為學會辨別為什么進行當下的行為,是為了避免消極情緒還是為了增加活力。主要進行靜坐練習。
第十一周:正念不是什么,目標為使被試領悟正念模式的要點,并將正念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在此周選擇一個日常生活進行正念練習,盡量將每個行為分解成足夠多的步驟,并對其進行感受,如正念行走。
第十二周:正念生活,總結正念練習階段的成果,盡早的辨識出創(chuàng)造情緒壓力、將自身拖入持續(xù)痛苦情緒的回避性模式,并培育正念模式,在此基礎上,解釋正念模式緩解身心困擾的作用機制。
1.3.3 總結與離別(第13周)
第十三周:總結與離別,目標為討論整個團體過程中遇到的疑惑,處理離別情緒。主題活動:(1)回顧團體歷程,分享與討論困惑與收獲;(2)成員間彼此告別,并自我祝福。
2 結果
干預前后被試心理靈活性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干預后被試心理靈活程度顯著高于干預前,結果見表1。
團體結束半年后,全體被試學業(yè)狀況良好,能正常參與班級、社團活動,疾病未復發(fā)或惡化。
3 討論
3.1 對促進心理異常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討論
在高校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心理困擾的學生多通過心理咨詢的形式解決問題,但目前我國高校專職心理教師與學生比例僅為1:5000,[15]無法滿足學生需求。在此環(huán)境下,團體輔導因其高效性與趣味性被日益重視并運用于實際。
針對心理異常大學生,目前運用范圍較廣的結構化團體干預方法有認知行為(CBT)團體、大學生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團體等,但此類團體對成員間同質(zhì)性要求嚴格,如情緒障礙團體只針對情緒障礙個體,人際交往團體只針對人際交往不良個體。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xiàn)多樣化,在大學適應、人際關系、戀愛、情緒管理、學業(yè)、就業(yè)、家庭、健康等方面皆有涉及。在高校背景下,針對目前較為成熟的團體方案而言,及時覆蓋心理異常大學生與組建同質(zhì)性較高的團體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ACT作為一種跨診斷模式的心理治療方法,目的不在于消除癥狀,而是提高心理靈活性,對組間同質(zhì)性要求較低,在高校環(huán)境下可盡可能多的覆蓋心理異常群體。
3.2 對干預效果的討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團體干預,被試痛苦程度減輕,情緒趨于平靜,環(huán)境適應能力提高,這主要是接納承諾療法能提高個人的心理靈活性,從而改善消極想法和情緒對本人的影響。該療法主張構建生活的價值方向,將注意力聚焦在如何實現(xiàn)自我價值上,而不是想方設法回避痛苦,消除癥狀。具體方法主要包括第一階段活動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無望、認知解離、接納、尋找價值與第二階段采用的正念等方法,通過這些靈活多樣的技術幫助被試增強心理靈活性,改善與消極思想、情緒和身體反應的關系,勇敢的面對并解決困擾,收獲健康心理與有意義的人生。
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此次團體干預主要通過三方面提升被試心理健康水平:(1)通過心理教育,糾正被試對情緒與想法的錯誤認知,使被試了解到負面情緒與消極想法的出現(xiàn)是正常情況,使其在情緒低落時不會過分自責與評價。(2)通過價值尋找,使被試逐漸清晰自己想做什么,應該做什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界環(huán)境對自身的干擾,將行動的目的逐漸從迎合他人要求轉(zhuǎn)換至自身意愿。(3)通過對正念技術的練習,使被試在煩躁不安時可通過合理的方式,如冥想放松、觀察呼吸、具體化技術等方式改善不良體驗,逐漸控制不再做出傷害自我與他人的事情,如亂發(fā)脾氣、喝酒、自傷等。
參考文獻
[1] 李振陽,劉江亭,李慧芬.山東某高校近7年學生休學狀況調(diào)查分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7.35(03):119-120.
[2] 盧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及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2):67-69.
[3] 朱香英,張仲英.中國地質(zhì)大學本科生2002-2011年休學原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2.33(06):753-754.
[4] 王容,賀剛,江新,等.某高校大學生因心理疾病休學的情況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12.28(14):1735-1736.
[5] 吳家棟,王聲湧,董曉梅.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態(tài)度和相關行為的調(diào)查[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4(04):327-330.
[6] 王琨,齊冰.心理靈活性與健康研究綜述[J].保定學院學報,2015.28(02):86-92.
[7] 王平.心理靈活性:心理健康的保護性要素[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02):57-64.
[8] 李新,吉陽,祝卓宏.大學生心理靈活性與心理健康相關研究[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5.32(02):313-316.
[9] 李新.心理靈活性對SCL-90各因子的預測[J].科技視界,2013(13):11-12.
[10] Hussey I, Barnes-Holmes D. The Implicit Relational Assessment Procedure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Depression and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J].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2012.19(4):573-582.
[11] 張維晨,吉陽,李新,等.認知融合問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4.28(01):40-44.
[12] 曹靜,吉陽,祝卓宏.接納與行動問卷第二版中文版測評大學生的信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3.27(11):873-877.
[13] Harris R.ACT Made Simple-An Easy-To-Read Primer on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7.
[14] Teasdale J,Williams M, Segal Z.An 8-Week Program to Free Yourself from Depression and Emotional Distress[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7.
[15] 龔燕,張明志,陳娟.我國現(xiàn)階段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路徑的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2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