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焜
摘 要 教育溝通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有效的語言,運用合理的協(xié)調手段形成共識的一種人際溝通。在教育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是實現(xiàn)有效教育的前提,它能消除由于諸多差別產生的溝通障礙,促進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教育溝通 平等對話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72
Abstract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effective language and reasonable coordination means to form consensu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qual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education. It can eliminat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caused by many differences,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equal dialogue
當無效教育在校園里肆意橫行的時候,以人的發(fā)展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目的就會被踐踏,學生的成長向非健康性路向發(fā)展。低效和無效教育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為師生雙方溝通的低效和無效。
1 師生溝通的現(xiàn)狀
有調查研究表明,師生溝通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師生雙方溝通的行動力較弱,近半數(shù)以上的教師和學生不愿意拋出主動交流的橄欖枝。第二,教師與學生溝通形式相對單一,超過六成以上教師能夠運用非語言的形式進行溝通,此外,無論教師和學生都傾向于選擇當面交流或使用網絡。另外,在溝通場所方面,教師與學生均表示比較喜歡在課余時間進行交談,其中學生占的比例超過了六成。但在對于班會上進行溝通,師生雙方都表示不太愿意。第三,師生雙方的溝通內容偏重于認識與紀律,忽視情感交流。調查結果顯示,僅是學習內容和紀律兩項就占據(jù)了整個溝通內容的七成以上。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等機構在2018年9月26日發(fā)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中指出,學生最受關注的依然是考試成績,占九成的比例,遠高于對“愛好或特長發(fā)展”、“心理狀況”和“人際交往”所占比例。第四,師生雙方在溝通中地位依舊存在不平等性。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近六成學生和教師在溝通是會感到拘束和不自然。有些學生認為教師在與不同學生進行溝通時,態(tài)度和語氣明顯不同,有數(shù)據(jù)顯示近五成以上學生認為教師沒有做到一視同仁,存在偏愛好學生。以上現(xiàn)狀表明,師生溝通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后是解決低效和無效教育的關鍵,是實現(xiàn)師生平等對話、進行心靈溝通的途徑。
2 師生溝通不能存在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于幸存者時,此資訊可能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二戰(zhàn)期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tǒng)計學沃德教授(Abraham Wald)應軍方要求,利用其在統(tǒng)計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來提供關于《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幾率》的相關建議。沃德教授針對聯(lián)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而軍方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沃德教授堅持認為:(1)統(tǒng)計的樣本,只涵蓋平安返回的轟炸機;(2)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3)而在機尾的位置,很少發(fā)現(xiàn)彈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軍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議,并且后來證實該決策是正確的,看不見的彈痕卻最致命的。這則例子中,若是軍方堅持自己的做法,繼續(xù)無視沃德教授的建議,而是采用加強機翼的防護,那么在戰(zhàn)爭中死亡的人數(shù)將會增多。沃德教授在調查返航戰(zhàn)斗機的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調查的樣本出了問題,表面的數(shù)據(jù)把大多數(shù)人都蒙騙其中,他們以為戰(zhàn)斗機受傷的部位最應該受到防護,但是卻沒有看到這些樣本是指平安回來的戰(zhàn)斗機,而那些機尾一旦受到攻擊的戰(zhàn)斗機就很大幾率墜落,戰(zhàn)斗機根本回不來,而這些戰(zhàn)斗機也應該是在樣本數(shù)據(jù)中,但很多人沒有發(fā)現(xiàn)。所以,當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顯著的信息”,較少利用“不顯著的信息”甚至徹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到的結論與事實情況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
在教育中,教師的調查樣本就是學生,而安全無恙的幸存者就是好學生,表現(xiàn)平凡甚至不好的學生,教師可能沒有關注到,這就導致教師只關注好學生,教學資源偏向于他們,而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或者表現(xiàn)平平的學生只能繼續(xù)默默無聞,進步之路遙遙無期。如果我們只關注表面的事情,那么就會忽略事情最真實的本質,離本真就越來越遠。一部分優(yōu)秀的學生并不能說明教育已經遠離低效和無效,只是代表我們只愿意看到優(yōu)秀而看不到平凡,因此平凡的學生總是默默無聞,不會被人提起,而這一部分正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也是教師應該深入關注的這一部分學生。當我們的教育出現(xiàn)表面看起來很好,但深究起來發(fā)現(xiàn)內部卻出現(xiàn)很多問題時,我們就會陷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于是我們的教師就會誤以為學生們在一部分優(yōu)秀的學生的帶動下在努力學習,但實際情況卻是好學生們繼續(xù)享受教師源源不斷的資源傾向,而表現(xiàn)平凡的學生只能望其項背。蘇聯(lián)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在他的集體教育思想中提到,我們的教育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集體主義者。在他看來,師生溝通的作用不只是針對某一個學生,而是一個學生整體,良好的學生集體有著巨大的教育能量,而教育的目的是把個人培養(yǎng)成集體主義者。
3 師生溝通的實踐導向
現(xiàn)代教育是一個龐大又復雜的系統(tǒng),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溝通,尤其是師生之間的溝通,卻是構成教育得以運行的最基本的元素。教育理論的出現(xiàn),說明在教育實踐中師生之間的溝通出現(xiàn)了障礙,造成一系列的問題,以至于產生了低效和無效教育。教育溝通理論的誕生能夠使師生之間的溝通實踐帶來全新的啟示。學者張東嬌在她的著作《教育溝通論》提出,“教育即溝通”,其中在方式意義上,教育即溝通是以語言為媒介進行的兩個經驗視界的對話,簡言之就是教育即對話。她還指出兩點,第一,教育即對話既是對傳遞模型的破壞和溝通模型的肯定,又是以互動、對話等方式對單向、單一溝通方式的豐富。教育是人與人(包括人與文本的間接溝通形式)之間運用真實、真誠和規(guī)范的語言進行溝通的過程和活動;第二,教育即對話蘊涵著教育者權威運作方式的變化,即運用合理協(xié)調方式達成互識和共識,才能出現(xiàn)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對話的良好背景。對話中隱含的控制是對話雙方對世界的控制,而不是對他人的控制。對話只能發(fā)生在伙伴之間。教師與學生在對話中共同成長,他們之間身份地位是平等的,是以伙伴形式存在的,不存在以教師為尊,以教師為權威的情況。那么,在師生溝通中要實現(xiàn)平等對話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四種途徑:
第一,用心聆聽,要明白教師自身和學生自身表達的意思。“溝”是方式、是途徑,“通”是效用、是效果。要達到“溝”之所用,“通”之所效,用心聆聽是關鍵。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是一種活潑,樂觀的對話,但對話不是交談,不是以教師為上位的姿態(tài)與學生對話,而是教師與學生是同伴關系,在與學生溝通時,以溫和的態(tài)度,關愛的眼神面對他,聽他講述自己遇到的事情,更不能打斷他的思路,讓這次對話像小溪一樣自然流淌,學生像面對朋輩一樣傾訴,減少溝通的壓力,這樣的溝通才會使得師生關系更和諧。
第二,設身處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主場。教師曾經也是學生,學生時代遇到的困惑大多相同,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就像雙面鏡子,一面是教師想法,另一面是學生的想法,換個方向感知學生的心情,更能抓住學生遇到困惑的關鍵。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師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要溝通必然是其中一個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教師踏出溝通的第一步,說明愿意和學生在同一戰(zhàn)線,這時候學生會感知到教師是理解自己的,是愿意幫助我的。學生愿意接納教師,教師愿意寬容學生,也是師生和諧關系的表現(xiàn)。
第三,語言簡單準確,溝通最普遍的方式是對話,而對話的方式就是語言表達。師生溝通之中要用真實的、真誠的和規(guī)范性的語言。而語言,會帶有一定的階級性,所以教師在使用句子主語的時候多使用“我們”,而不是“我”。在對話中,教師所說的言語,也應是真實的,并非作假,也并非為了鼓勵學生而使用虛榮的詞語。教師表達的言語最好也是規(guī)范性的,不能超過學生年齡階層,否則學生并不能理解教師表達的意思,達不到“通”之所效。當溝通時,教師應該問學生“我講明白了嗎”,而不是“你聽清楚了嗎”,這兩個句子表達的含義是有巨大差別的。“我講明白了嗎”說明教師是使用學生能聽懂的語言來表達意思,而“你聽清楚了嗎”是教師使用命令式的語言來表達,學生倍感壓力,怎么能聽明白教師的教誨。語言簡單準確,是使溝通達到有效的關鍵。
第四,態(tài)度良好,氣氛融洽。心理學家在做心理咨詢的時候,他們面對來訪者,都是面帶笑容,行為舉止得體,咨詢室有時候會放著溫馨的音樂,讓人心情放松,壓力減少,來訪者在輕松的情況下面對咨詢師,咨詢效果自然更好。同樣地,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應做到,情緒平和,面部表情輕松自然,語氣溫和,有必要時給學生倒點水,盡量營造一種溫馨的氛圍。學生在放松的心情下,感受到的是老師溫和待人的態(tài)度,感受到自己在一個安全和舒適的環(huán)境中,與教師溝通的時候,放開自己的束縛,情感自然流露,感受教師的愛心,那么溝通的效果會更好。
最有效的教育是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發(fā)、心靈的釋放。師生溝通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才是實現(xiàn)有效教育的關鍵,其中充滿教師對學生的愛與關懷、充滿朋輩之間的關心、充滿同伴之間的尊重,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和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幸存者偏差[DB/OL].https://wiki.mbalib.com/wiki/%E5%B9%B8%E5%AD%98%E8%80%85%E5%81%8F%E5%B7%AE.
[2] 安謝·馬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J].1980:43.
[3] 美國基礎教育改革新動力[D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5/1216/c1053-27935483.html.
[4] 教育部印發(fā)《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通知[DB/OL].http://edu.qq.com/a/20090822/000018.htm.
[5] 張東嬌.教育溝通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