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莉莉 陳連波 徐英
[摘要]目的探討重癥監(jiān)護中心(ICU)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綜合康復干預措施對其近期預后的影響。
方法將128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4例;對照組給予ICU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措施,而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早期綜合康復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干預30天后的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NIHSS)、Fugl-Meyer運動功能(FMA)評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總有效率等指標。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而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及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06%,低于對照組的37.50%(P<0.01);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3.75%,高于對照組79.69%(P<0.05)。結論ICU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后,可促進神經(jīng)功能、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腦卒中;重癥監(jiān)護中心;早期康復;預后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816X(2019)01-0100-03
腦卒中是由于腦血管阻塞或腦血管破裂所引起的一組腦組織損傷疾病,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點。進入重癥監(jiān)護(Intensive care center,ICU)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多因腦神經(jīng)受損嚴重、合并基礎疾病較多、病情較為危重,康復治療強度把握不當容易誘發(fā)病情惡化,加大康復治療的風險[1]。然而,腦卒中早期康復干預可預防并發(fā)癥,最大限度改善功能和減輕障礙,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從而促使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2]。為此,本研究對64例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取得了較好地干預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ICU收治的128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中規(guī)定的早期康復標準[3];(2)經(jīng)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新發(fā)病例;(3)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能夠配合各項康復訓練;(4)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嚴重的意識障礙、認知障礙、四肢癱瘓者,有惡性腫瘤者,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者,不配合康復治療者等。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2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fā)病至入院時間及腦部病變性質(zhì)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抗凝、止血、降壓、脫水、營養(yǎng)腦神經(jīng)、預防并發(fā)癥、常規(guī)護理等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綜合康復干預措施:(1)物理療法:使用低中頻治療機,軟癱期上肢以屈肌為主,而下肢以伸肌為主;痙攣期上肢以興奮伸肌為主,而下肢以興奮屈肌為主;每次持續(xù)20分鐘左右,每天1次,治療30天。(2)針灸治療:軟癱期,選取患者患側上肢針刺魚際穴,患側下肢針刺太沖穴;痙攣期,選取患側上肢的手三里、外關、肩髑、合谷穴進行針刺,患側下肢則針刺陰陵泉、三陰交穴。針刺時,采取提插法及捻轉(zhuǎn)法針刺,有明顯針感后留針30分鐘,每間隔10分鐘刺激1次,治療30天。(3)早期康復訓練:對于無特殊體位要求的患者,入院后給予良肢體位;對于無意識患者,則對四肢關節(jié)進行被動活動,重復10次,每天2次;對意識恢復患者,逐步過渡到主動關節(jié)活動,從不對抗重力、阻力的主動關節(jié)活動逐漸過渡到對抗重力和阻力的關節(jié)活動,先進行床上訓練和坐位平衡訓練,再進展到站立平衡訓練、上下樓梯訓練,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步行訓練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每次訓練30分鐘,每天2次,治療30天。(4)語言訓練:根據(jù)患者言語障礙分型,進行理解訓練、口顏面部的肌群訓練、聽說、發(fā)音訓練及出聲朗讀等訓練,先從簡單的單音字母、單音字的發(fā)音開始,再逐漸過渡到簡單句,之后進行有些難度的語言交流訓練等,鼓勵患者大聲講話,每天1次,治療30天。
1.3觀察指標:(1)各項功能指標: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Fugl-Meyer運動功能(FMA)評分、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評分等量表對患者治療前、治療30天后的神經(jīng)功能、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進行評估。(2)并發(fā)癥:主要收集患者ICU住院期間的并發(fā)癥,如急性左心衰竭、下肢靜脈血栓、壓瘡、院內(nèi)感染等,計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臨床療效:治愈,NIHSS評分下降90%以上;顯效,NIHSS評分下降50%~90%;有效,NIHSS評分下降30%~49%;無效,NIHSS評分下降29%以下。
1.4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13.0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各項功能指標比較:干預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而觀察組的FMA評分及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2.2兩組ICU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在ICU住院期間,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06%,低于對照組的37.50%(P<0.01),見表3。
2.3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75%,高于對照組79.69%(P<0.05),見表4。
3討論
ICU腦卒中患者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可改善各項功能?,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只要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經(jīng)癥狀不發(fā)展2天后就可以進行康復治療和訓練,早期康復連續(xù)可以預防全身生理性功能、神經(jīng)功能衰退[4]。本研究顯示,通過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李萌等[5]也證實了腦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和訓練可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和提高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電刺激可將感受器沖動傳導到大腦皮層,使得喪失的功能重新恢復,對于癱瘓的肢體進行物理療法,可降低肌張力,延緩和防止肌肉萎縮,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及增加肌肉力量[6]。早期進行針刺治療,可將針刺信息傳入中樞神經(jīng),興奮腦部細胞,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遞質(zhì)水平和分布,改善腦部血液高黏度狀態(tài),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腦組織血液供應和腦功能恢復[7]。而早期康復訓練和語言訓練,通過被動和主動訓練、循序漸進的訓練,可改善腦血流量,從而改善腦缺血和缺氧的狀態(tài),加快建立腦側支循環(huán),促進腦部功能恢復[8];而且通過早期訓練,可防止肌肉萎縮,加快各項功能恢復。ICU腦卒中患者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可減少并發(fā)癥和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顯示與趙亮等[9]報道早期康復干預可減低ICU腦卒中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結果相近。本研究對ICU腦卒中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根據(jù)患者病情特點,制定了針對性的綜合康復治療和訓練方案,給予早期康復干預治療,并且全程監(jiān)測生命體征,及時掌握病情變化,盡可能避免加重心肺功能負荷,預防腦血管破裂再出血[10],既保證了患者的安全,又達到了康復治療的目的,對改善患者預后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75%,高于對照組79.69%,這與陳愛清等[11]報道早期康復治療可將ICU腦梗死患者的總有效率從78.4%提高到94.3%等結果相近。
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提出[3],早期康復強調(diào)開始時機和康復強度、注意軟癱期和痙攣期的康復措施差別、重視早期語言功能和認知障礙的康復、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以及預防各種并發(fā)癥。為此,本研究通過物理治療、針刺治療、早期康復訓練以及語言訓練等綜合措施,促進了ICU腦卒中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恢復、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降低了ICU住院期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了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高一鷺,王文志.腦血管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5,48(4):337-340.
[2]Bernhardt J, Churilov L, Ellery F, et al. Prespecified dose-response analysis for A Very Early Rehabilitation Trial (AVERT)[J]. Neurology,2016,86(23):2138-2145.
[3]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神經(jīng)康復學組,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7,50(6):405-412.
[4]陳樹娣,李柱蘭,梁臘梅,等.觀察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以及干預效果[J].吉林醫(yī)學,2015,36(8):1651-1652.
[5]李萌,郝靜.腦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復對其預后的影響[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5,23(10):777-778.
[6]陳沫,董璐潔,劉雅麗.對側控制型功能性電刺激在腦卒中偏癱康復中應用與研究[J].中國康復,2018,33(1):56-59.
[7]王鮮,吳潔,林梅琴,等.DTI評估針刺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研究進展[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6,7(1):3-5.
[8]Mutincarnino M, Carnino A, Roffino S, et al. Effect of muscle unloading, reloading and exercise on inflammation during a head-down bed rest[J]. Int J Sports Med,2013,35(1):28-34.
[9]趙亮,胡亞軍,朱江,等.老年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介入與并發(fā)癥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3):801-802.
[10]陳煥紅,余少玲,黎嘉雯.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6):152-154.
[11]陳愛清,胡細玲,楊亮.ICU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安全性及療效評估[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36(21):3245-3247.(收稿日期:201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