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祎
如今,全民閱讀已慢慢深入人心,書香校園建設也轟轟烈烈地進行著,學生閱讀已然成了一項重點工作。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如何有的放矢地組織學生拓展閱讀,讓學生遨游于知識的海洋里,沐浴在古今中外的趣事奇談中?如何讓學生有趣味地“攻下”這天文數(shù)字般的閱讀堡壘,培養(yǎng)好與時代相適應的閱讀能力?我認為立足語文課本,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內(nèi)拓展、課后延伸,這種課內(nèi)外銜接的語文拓展閱讀,不失為一項切實可行的重要舉措。
這幾個學期,一直在研究課題——“有效的閱讀”,從有效的課內(nèi)閱讀指導到課內(nèi)外閱讀銜接,再到課外閱讀指導,這一系列的研究讓我感觸良多。
一、課前預習——課外閱讀的前奏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努力構(gòu)建課內(nèi)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預習時讓學生廣泛涉獵與課文相關(guān)的信息資料,能激發(fā)閱讀興趣,拓寬視野,豐富知識。
如上《記金華的雙龍洞》前,讓學生課外收集關(guān)于金華雙龍洞的圖片、描寫“雙龍洞”的文章、地理知識等等。學生經(jīng)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包括網(wǎng)上閱讀),有的做摘記,有的制作PPT介紹雙龍洞,還有的畫出了雙龍洞的地理方位圖。
上課時根據(jù)各自準備的材料交流、匯報。做PPT的同學介紹時,既有雙龍洞的地理方位圖,又有各種圖片,還有文字說明。這樣讓學生獲得關(guān)于金華雙龍洞的全方位的信息,調(diào)動各種感官,激發(fā)了閱讀欲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二、課內(nèi)拓展——課外閱讀的高潮
1.揭題激趣
小學生對讀書對閱讀不可能頃刻之間就“如饑似渴”,必須循循善誘,逐步培養(yǎng)興趣。我們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體裁、作者等情況在揭題時提供多元信息,增加知識積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播下課外閱讀的種子,可謂一舉多得。
例如:上《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時,針對學生年級高、知識積累多的特點,在揭題時可以先請學生介紹十大元帥,學生介紹不全時,老師再向大家簡單介紹十大元帥的生平事跡,也可把資料印給大家或在屏幕上出示供學生課內(nèi)閱讀。如:徐向前,原名徐向謙,字子敬,1901出生,山西省五臺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生。曾在國民黨第二軍第六混成旅任教官、團副。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土地革命時期……1990年逝世。其他元帥的生平則引導學生課外閱讀。
2.悟情滲透
學生對課文的鑒賞和感悟,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點。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感悟,在感悟時滲透多種內(nèi)容,擴大閱讀含量,無疑會有利于學生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播放出精彩的小插曲,有利于閱讀感悟。
(1)難點處補充,深化感悟
如學習《山谷中的謎底》最后一段:“有時,彎曲不是為了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睂W生只是知道雪松將枝丫彎曲,讓枝丫上的積雪滑落,再反彈,所以依然挺立。但為求得對這句話更深層次的理解,可以出示《臥薪嘗膽》這份閱讀資料,學生讀完這份材料,也就明白了這里的彎曲就是以退為進,就是忍辱負重,也就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也就是領悟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2)空白處補充,加深理解
如《莫泊桑拜師》,課文中講莫泊桑第二次請教福樓拜后,就天天在大門口,全神貫注地觀察過往的馬車,從中獲得了豐富的材料,寫了一些作品。那經(jīng)過福樓拜的指導后,莫泊桑的寫作水平到底有沒有提高呢?我就在課堂上出示了莫泊?!堆蛑颉分嘘P(guān)于馬車描寫的一段話:“車子走得慢而又慢……隨即又在一種突然而起的動搖當中再響起來……”讀完這段文字,學生從中也體會到哪怕一輛普普通通的馬車,經(jīng)過觀察揣摩,寫出它與眾不同的精神與本質(zhì)。這樣一來,即便老師不要求,一些學生也會因此而主動去閱讀名篇《羊脂球》了。
3.鞏固貫通
積累是為了運用,運用是拓展閱讀的目的,課堂上設計形式多樣的開放題,讓學生把自己的課內(nèi)外積累盡情表達,即使課內(nèi)外知識融會貫通,又讓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1)設計開放式問題
上《三亞落日》后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贊美三亞落日。學生有的寫詩歌,有的寫散文,有的用圖片新聞的形式,有的模仿導游介紹……方法眾多,各具特色。比方說有的學生改寫了白居易的《暮江吟》中的詩句,寫道“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海瑟瑟半海紅?!庇械耐瑢W設計了廣告語“不到三亞看落日,此生枉矣?!边@樣使學生的課內(nèi)閱讀、課外積累、自我感悟來了一個最徹底的檢驗。
(2)設計遷移性練習
如上了《理想的風箏》一課,在課上學了用小標題概括劉老師的三件事情,就抽出課內(nèi)時間閱讀《我的斷臂父親》等,也讓學生試著用小標題的方式來概括文中寫的有關(guān)父親的三件事情,舉一反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課后延伸——課外閱讀的后續(xù)。
在課堂收尾處做好課內(nèi)向課外的延伸,其意義十分深遠。
1.我們可以在結(jié)尾處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指明廣闊的空間。如學了《三打白骨精》后可以讓學生閱讀《西游記》;學習《莫泊桑拜師》后可以讓學生閱讀《羊脂球》等莫泊桑的作品。
2.可針對課內(nèi)不能解決的某些問題進行小課題研究。如:學了《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一課,人們在海底如何生活?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海底隧道,又是如何開鑿的?我就鼓勵他們收集人們在海底開鑿隧道方面的資料,有興趣的同學還可與伙伴合作寫一份研究報告。
有人說:“一個人的語文水平三分靠課內(nèi),七分靠課外。”語文與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廣闊,語文教育的天地也應有多廣闊。因此,語文教學要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把課內(nèi)學習和課外學習結(jié)合起來,架起一座課內(nèi)外閱讀的橋梁,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昆山市司徒街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