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立三
摘 要:近年來,國家教材政策有重大調整,基礎教育語文教材建設被提到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高度,在高等師范院校本科高年級開設“語文教材研究”課程愈加成為必要。本文以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語文教材研究”課程實施為例,著重探討這門課程的內容設計、教學實施和策略,并反思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關鍵詞:高等師范;語文教材;課程內容;教學策略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許多高等師范院校紛紛向綜合型大學方向轉型,但不管如何轉型,轉型的幅度有多大,推動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是我國各級各類高等師范院校責無旁貸的任務。換句話說,高等師范院校的第一要務,是向全國中小學源源不斷地培養(yǎng)和輸送基礎厚、知識寬、能力強、素質好的師資。同理,高等師范院校文學院辦學的主要任務,便是培養(yǎng)合格的中小學語文教師。
教師一向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樣的“工程師”不是什么人都有資格當的。同樣,語文教育工作也不是隨便就可以承擔的。師范中文專業(yè)畢業(yè)生要成為合格的語文教師,除了要有較為扎實的語言和文學功底,還要懂得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特別是對即將面對的語文教材,要提前有基本的認識和大致的了解。
一、高等師范院校開設“語文教材研究”課程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高等師范院校中文專業(yè)開設中小學“語文教學法”“語文教材教法”或“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名稱不同,實質沒有區(qū)別,它們都要涉及語文教材,重點是語文教材的使用。但這樣的課程設置,語文教材的重要性沒有得到顯現。眾所周知,語文教材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和文字、習得語文知識和技能、發(fā)展思想情感與審美能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范例,語文教材在語文教育鏈條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應單獨開設一門課程,使學生對其有理性認知。
1.讓學生在入職前了解語文教材不僅是一種專業(yè)培訓,也是一項政治任務
英國課程社會學家麥克·揚(M F D Young)
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不可能是價值中立的,而必然帶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取向。美國課程專家也認為,“今天,沒有一位嚴肅認真的課程學者會支持這一論據,即:一般意義上的學校,尤其是課程,在政治上是中立的?!盵1]
“應當教什么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的問題,而且從本質上講也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的問題。”[2]語文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古今中外文化的“集散地”,是學生展開語言文字訓練的素材和范本。語文教材也是意識形態(tài)文本,它集中體現了政治集團、國家民族的思想與文化意志。因此,語文教材并非價值中立之物。在中國,經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語文教材多樣化,當下語文教材重回“統(tǒng)編”時代,華夏神州大地,無論東西南北,使用同一套語文教材——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語文教科書。2017年7月,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并發(fā)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意見》,隨后教育部設立教材局。這兩大舉措,標志著國家對教材的控制進一步強化。對意識形態(tài)屬性極強的政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黨和國家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視,三令五申,要求對編寫和出版嚴格把關。語文教材傳承人類文化與文明,體現黨和國家的意志,反映黨和國家的文化政策與發(fā)展走向,是一種涉及無數青少年、觸及社會敏感神經的文化產品,讓即將走上教學崗位的師范學子了解語文教材政策變化,掌握語文教材發(fā)展動態(tài),不僅是一項教育教學任務,也是一項政治任務。
2.語文教材是幫助理解與溝通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橋梁”
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得以實施的具體保證,是語文教師進行語文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的重要來源,是考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參考。打一個形象的比方,語文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語文教材是一座實現語文教育目標的“橋梁”。這座“橋梁”,一頭連接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一頭聯(lián)通語文教學實踐。換句話說,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演繹,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和學生開展語文學習活動的直接依憑。所以,了解語文教材,就是了解國家關于語文課程的內容規(guī)定和要求,就是了解語文教學內容與要求,當然也是了解國家語文政策與文化走向的窗口。如果說語文教育是一個由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諸環(huán)節(jié)構成的系統(tǒng),那么,語文教材就是這個系統(tǒng)中最核心一環(huán),揪住了語文教材這個“牛鼻子”,語文教學其他諸般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語文教材如此重要性,沒有理由不給將要走上教師崗位的大學生開設這門課程。
3.高師學生提前了解和學習運用語文教
材,可以走上專業(yè)成長的快速通道
師范院校學生畢業(yè)后進入中小學任教,一般是沒有崗前業(yè)務培訓的。不管他們對語文教材是否熟知,了解多少,都得夾著語文課本匆匆走上講臺。也就是說,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這些大學生是“拿來就用”。另一方面,就內容和編排的科學性而言,與其他各科教材相比,語文教材的不確定性最大,把握難度最大。為此,在大學期間給學生開設有關課程,使他們在即將到來的工作中對使用的語文教材有基本了解,知道課本編入了哪些內容,是怎么編的,該怎么使用,便可以幫助他們盡快進入角色,盡可能縮短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準備期。反之,翻開課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眼里只有一篇篇課文,其他方面,如這套課本的編寫指導思想、編寫體例、編寫框架、編寫特色、編制類型、編者意圖……完全不知道,不能整體把握,這樣當然不能用好語文課本,也不能上好語文課。
總之,為高等師范院校高年級學生開設“語文教材研究”這門課程很有必要。
二、“語文教材研究”課程內容兩大板塊
北京師范大學在大三上學期開設這門課程,選課對象主要是免費師范生。
根據語文學科內容和特點,從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實際狀況出發(fā),確定本課程如下目標:了解國家語文教材政策,把握語文教材歷史與現狀、宏觀與微觀、內容與形式,分析語文教材案例,學習編寫和使用語文教材,為未來語文教學工作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3],因此,這門課程的內容與教學,務必要避免知識的系統(tǒng)化和抽象化,理論色彩過于濃厚,而要理論與實踐結合,突出課程的實踐性。鑒于此,本課程內容設為兩大板塊。
先來談理論板塊。語文教材研究,主要是圍繞“編什么”“怎么編”“怎么用”這三方面的問題展開。具體的課程設計,可以分成語文教材編制內容、編制形式和教材使用三塊。
1.語文教材編制內容研究
開首第一講“古今語文教材發(fā)展概觀和西方母語教材的基本特點”帶有緒論性質,語文教材編制內容研究包括如下四方面: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與選文標準,語文教材內容構成,語文教材中的知識狀況,語文教材文化問題與核心價值觀。
漢語文教材發(fā)展概觀和西方母語教材的基本特點:中國古代語文教材概況,包括蒙學教材、閱讀教材和寫作教材;1904年語文獨立設科至今一百余年來漢語文教材的發(fā)展脈絡;21世紀基礎教育中小學語文教材建設概況。通過以上內容講授,使學生了解漢語文教材發(fā)展的歷史與現狀,把握當下語文教材的基本走勢。這就使學生走上教學崗位后,能夠將語文教材置于歷史坐標之中,對之有理性認識。講授西方母語教材的基本特點,意在與漢語文教材比較,借鑒域外經驗。
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與選文標準:語文教材編寫理念,或者說語文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是語文教材的靈魂。這個問題雖說有些抽象,卻非常重要,如果不加說明,對于國家組織力量精心編制的語文教材,可能會導致庸俗化和淺表化的理解。而且,語文教材編寫理念與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政策息息相關。學習這一塊內容,可使學生站在整個國家教育的高度認識語文教材,把握語文教材。漢語文教材一般是文選型教材,即教材以選文為絕對的主體,因此,一套教材選入哪些文章,必須遵循一定的標準。本課程從《昭明文選》的選文標準談起,重點談語文獨立設科以來的選文標準,重中之重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選文標準。具體來說,一套教材的選文必須平衡四方面的矛盾:文學作品與實用文章,古詩文與白話文,本國文與外國文,經典作品與當代時文。這樣的知識,往往為語文教師所忽視,引導學生注意到這些矛盾,體現了未來語文教師對語文教材的認識高度。
語文教材內容構成: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中,“語文課程內容”“語文教材內容”和“語文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由于存在交集,經常容易混淆,尤其將“語文教材內容”和“語文教學內容”兩者畫等號。因此,有必要向學生講清楚“語文教材內容”問題,并同時講解其上位概念“語文課程內容”與下位概念“語文教學內容”,關鍵任務是使他們明了“語文教材內容”由哪些內容構成。其中,教材內容、課程內容、教學內容三者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是重點和難點。
語文教材中的知識狀況:教材的首要功能是負載和傳授知識,語文教材也不例外。雖然人們對語文教材中要不要知識、要什么樣的知識存在爭議,但爭議歸爭議,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沒有知識的語文教材是不存在的。這里的知識,不是語文教材選文中所涉及的政治、經濟、歷史、制度、倫理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及天文、地理、生物、化學、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知識,而是與聽說讀寫活動直接關聯(lián)、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知識,如語言知識、文章知識、文學知識、文化知識、讀寫知識等。這里還要向學生講清楚語文課程知識與語文教材知識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使他們了解語文教材中的語文知識構成。當前,語文教材中淡化陳述性知識,重視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這一點需要特別向學生講清楚。
語文教材的文化問題與核心價值觀:文化問題和價值觀問題很難在語文教材中直接看見,但它們就像無處不在的空氣,溶于水中的鹽,看不見,卻能感覺到。進行語文教學,老師也不需要把教材中的文化問題和價值觀問題專門拿出來講,但他們在課堂上,又幾乎沒有一節(jié)課不涉及這兩個問題,可謂茲事體大。語文教材既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材本身也是文化。這一部分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語文教材中的文化構成問題,一是語文教材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這兩個問題在當前形勢下都相當重要。新世紀以來的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非常強調語文學科的文化特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則反復要求重視和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使得語文教材的文化問題顯得極其重要。要讓學生了解語文教材中的文化構成情況,學會觀察與分析其中的不同文化成分,把握古今文化和中外文化的比例。從廣義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語文教材,說到底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這一點,未來的語文教師不能不了解。
2.語文教材編制形式研究
“語文教材編制內容研究”是研究語文教材“編什么”,“語文教材編制形式研究” 是研究語文教材“怎么編”。具體說,這塊內容包括語文教材編制類型和語文教材編制六大系統(tǒng)兩方面,順便介紹21世紀中國的主流教材與民間教材。
語文教材的編制類型:中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雖然無須向學生講授語文教材的編制類型知識,但教材類型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語文教師對此不能不知。這里結合有代表性的中外語文教材,講授語文教材合編型(綜合型)和分編型(分科型)這兩種基本編制類型的歷史發(fā)展、基本特征、理論基礎和優(yōu)點缺點。西方母語教材大多是分編型教材,因此講授分編型教材主要應當以西方母語教材為分析對象。由于漢語文教材大多是合編型,因此本部分主要講這一類型的教材。
語文教材編制的六大系統(tǒng):語文教材編制的六大系統(tǒng),是指選文系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助讀系統(tǒng)、作業(yè)系統(tǒng)、圖表系統(tǒng)、附錄系統(tǒng)。這些年,全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明確把語文教材編制的六大系統(tǒng)作為考點,因為對這六大系統(tǒng)是否了解,直接決定教材使用是否得當。如果語文老師不了解這六大系統(tǒng),就是語文教材的外行;要是熟悉這六大系統(tǒng),便知道了一套語文教材的全身“筋絡”和“門道”。
21世紀的主流教材與民間教材:眼下,雖然語文教材重新回歸“統(tǒng)編”時代,但多樣化是一段客觀存在歷史,如今也沒有完全退出教材市場,特別是在高中階段,統(tǒng)編教材尚未投入試用,全國仍處于多版“割據”狀態(tài)。學生畢業(yè)當教師后,用的可能仍是不同版本教材,因此介紹國內幾個主要版本的語文教材很有必要。當然,了解新世紀以來基礎教育語文教材的來龍去脈,也是研究的必要。這里主要介紹當前正在全國全面推開的部編版義務教育語文教材,同時介紹本世紀初開始使用的十幾套課程標準中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由于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多個版權的語文教材,因此講授前,可布置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翻閱這些教材;講授時,任課教師可提供部分教材實物供學生在課堂上傳閱,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3.語文教材使用研究
對語文教師而言,了解與研究語文教材最終是為了用好語文教材,因此語文教材“怎么用”是本課程不可回避且極為重要的學習內容。這部分課程內容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構成:一是語文教材的文本解讀。文本解讀能力是語文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核心能力,直接關系到語文課堂效率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如何。這里主要結合目前正大面積使用的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名家名篇,介紹文本解讀的基本方法。二是語文教材的使用。在對“教教材”與“用教材教”兩個提法進行辨正的基礎上,提出語文教材使用的三點建議:合理安排教學課時,合理設計教學程序,合理重構和創(chuàng)生教材內容。三是現身說法,或請語文教材編者談語文教材使用建議,或請語文特級老師從一線教學的角度談教材使用方法與經驗,對學生提出忠告。
再來談實踐板塊。前面提及,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如果僅有理論研究沒有實踐操作,那不過是紙上談兵,是屠龍之術,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因此,必須要有實踐。語文教材的實踐是指兩個方面:一是語文教材編寫實踐,二是語文教材使用實踐。
1.教材編寫實踐
教材編寫實踐安排在理論板塊的第二個內容之后,也就是說,在指導學生學習語文教材“編什么”和“怎么編”之后,安排一次模擬編寫語文教材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由語文教材的使用者,換位成為語文教材的編寫者,以此體會語文教材編寫的甘苦和用心,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語文教材,使用語文教材。先就如何編寫教材進行動員指導,給出任務,提出要求。具體實施情況是這樣的: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大約七八個至十個人,成員內部分工合合,共同完成編寫任務。小組可選擇小學、初中、高中的任何一個學段,先行設計整套教材的編寫框架與思路,拿出整套教材的編寫目錄,然后選定其中一個單元,撰寫單元提示,選編課文,做好注釋,設計課后練習和單元綜合活動等。教材編寫實踐活動時間一般三周左右,每個小組最后需要提交的成果是:全套教材設計思路和單元框架,教材單元樣章(要有排版、設計、插圖等),同時全班所有學生均需每人提交一份不少于1 000字的教材編寫實踐反思總結。在此基礎上,安排一次全班成果匯報總結,小組做好PPT,推薦本組代表一名在全班同學面前介紹教材樣章,然后由任課教師進行點評,總結此次實踐活動的成績與不足。最后,全班同學投票選出最佳框架設計、最佳課文選文、最佳練習設計、最佳活動設計、最佳版式設計等。實踐證明,學生的創(chuàng)意能力令人驚喜,事后,學生普遍喜歡這樣的作業(yè)活動,認為收獲極大,對語文教材有了前所未有的認識。在學生的實踐反思總結中,許多學生不約而同地感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p>
2.教材微格試講
教師崗前實習極為重要,因為上講臺是一件極嚴肅的事。然而,這門課程的課時有限,不能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課堂訓練,因此除平時盡可能給學生提供發(fā)言機會之外,這門課程的模擬教學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微格試講。所謂微格試講,便是模擬課堂教學。具體操作如下:還是以教材編寫實踐小組為單位,以各小組編寫的教材樣章作為進行試講的“課本”,選擇其中的一課備課一課時,輪流上臺試講15分鐘,當一個人試講的時候,小組其他人充當學生,模擬進行師生教學互動。微格試講全部結束后,所有學生須提交書面教學設計。這樣,任課教師或助教分別給試講表現與教學設計打分,作為這門課程平時分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教學策略與建議
同樣的課程內容,不同的設施者會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收獲不同的心得體會,提出不同的教學建議。筆者進行兩輪課程實施,總結下面的做法供大家參考。
1.喚起學生遙遠的記憶,激發(fā)他們對語文教材的親近感和興趣心
對于大學生來說,中小學語文教材可說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說他們從小學一年級就接觸和使用語文課本,一直到高中三年級,可以說十幾年來與語文教材朝夕相伴,所以只要一提起語文課本,誰都能夠說上幾句,甚至有的能回憶起其中酸甜苦辣的語文故事。說它陌生,是因為他們始終是站在學生角度看教材,是一個被動者在看教材,一個未成年人在看教材。而且,上大學之后,他們與中學語文教材割斷了聯(lián)系。因而,現在讓他們重新審視中小學語文教材,可以說是帶著一種復雜的感情。過去十幾年接觸語文教材的方式與目的,與現在重新接觸語文教材的方式與目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過去是“學”教材,現在則是“教”教材。因此,在上這門課的過程中,要反復幫助學生喚醒對中小學時代語文課與語文教材的遙遠記憶,為的是讓學生能夠與語文教材重新接上“頭”。
雖然語文教材的功能是多樣的,但從課程論的角度看,其根本功能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理,要讓高師學生畢業(yè)后喜歡當語文教師,首先要讓他們對教材產生興趣。實際情況是,從小學到高中接受的漫長的應試教育中,許多學生對語文教材的記憶并不美好,或者說,他們對語文教材沒有興趣甚至心生厭惡。因此,“語文教材研究”這門課程必須讓學生對語文教材達成新的認識,形成好感。當這門課程結束,學生會說:語文教材原來這么有意思,語文教材有這么多門道!
2.淡化理論知識和研究色彩,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重在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這門課程的名稱雖帶有“研究”二字,但由于授課對象畢竟是本科生,而不是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因此這里的“研究”只是大體了解的意思。再說,大學生畢竟還不是語文教師,他們甚至連“準”語文老師都算不上,沒有一丁點兒教學經驗,這就提醒我們,這門課程的內容和知識不能追求理論化,系統(tǒng)性,要淡化研究色彩,應該給他們提供基礎性的知識,進行基本的技能訓練。
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很強,教學時,教師的講授應與學生實踐結合起來,尤其應注重實踐,避免空談。這與中文專業(yè)其他課程的內容與教學方式有根本區(qū)別。具體而言,從開學起,就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平時注重討論、探究、交流,設計教材編寫、微格試講等多個實踐環(huán)節(jié),全面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
3.不同層次的師范院校應分清學段重點與主次,不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本課程名曰“語文教材研究”,包含中學語文教材和小學語文教材,但基礎教育階段跨度12年,這門課程不可能也沒必要全面用力。從地方師范??圃盒5降胤綆煼侗究圃盒5饺珖攸c師范大學,開設的“語文教材研究”課程關注學段應有所側重。像北京師范大學這類一級師范院校,將來畢業(yè)的學生多數進入中學,因此,這門課程主要以中學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對地方師范院校而言,這門課程的研究內容主要應是小學語文教材為主,因為他們的畢業(yè)生主要面向小學。
4.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樣化與靈活性,不以一張考卷決定期末總成績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多是期末一張考卷或一篇論文決定一門課程的最終考試成績,“語文教材研究”課程實踐性強,應重視實踐能力的考查。具體說,期末成績占總分的60%,不考死記硬背的知識,隨堂開卷考試,主要考查有關理論問題的理解與掌握、文本解讀和課堂教學設計能力。平時成績占40%,主要考查學生出勤情況、作業(yè)完成情況、參與討論情況、教材編寫實踐和微格試講等表現。
四、簡要總結與反思
實踐證明,“語文教材研究”這門課程的開設很有必要,課程內容設計合理,取得的教學效果令人驚喜。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選課的學生較多,學習興趣較濃,普遍反映學習收獲很大,為他們即將到來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二是走上教學崗后進入角色較快,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適應期得以縮短。
然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也留下了一點遺憾,那就是在學術性與實用性兩者之間,這門課程容易偏向于實用性。也就是說,高師院校任何一門課程,哪怕是實踐性再強,也應有相當的學術含量,但這門課程明確的指向性和實用目的,使得其在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實施中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即類乎崗前培訓課程。實際上,學生的訴求是多方面的,有的人修這門課程可能只是純粹為了即將到來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而有的學生可能帶有研究的目的,他們希望借這門課程進入語文教材研究領域,為下一步碩士、博士階段更加深入的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的研究工作打好學術研究的基礎。對后一個方面,這門課程的功能比較薄弱,因此,如何重視實用性同時保留一定的學術性,需要對課程設計予以進一步的完善。
最后需要說明兩點:第一,這里的“語文教材研究”主要是指“漢語文教材研究”,也就是我們的母語教材研究。原因不言而明,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母語教材,學會使用母語教材。當然,在這門課程的內容設計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會時時處處注意用比較的方法,在中外母語教材對比的語境中進行研究,從而對我們的母語課程與教材有更深入全面的認識。第二,這里的“語文教材研究”主要指語文教科書的研究。本來,教材不等于教科書,語文教材不僅指語文教科書,也包括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學生課外讀本、教學掛圖、音視頻資料等輔助教學資料,但是,本課程課時有限,只能聚焦于語文教科書的研究。當然,如果為了進一步追求課程的精品化,可將有關內容安排進入這門課程,比如:如何使用教師教學用書?如何配合教科書用好學生課外讀本?如何恰當使用音視頻資料?如此等等,都應適當納入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1] 威廉·派納.理解課程(上冊)[M].張華,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38.
[2] 邁克爾·阿普爾.意識形態(tài)與課程[M].黃忠敬,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本文為2015年度北京師范大學自主科研基金項目(文科)“語文教材編制基本問題研究”(批準號:SKZZY2015069)課題成果之一,獲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資助]
[責任編輯: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