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芹
一、提問促“生疑”,引導自主探究
所謂“學貴有疑?!痹谥笇W生閱讀的時候,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質(zhì)疑。教師精心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產(chǎn)生疑問,并且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疑惑大膽提出來,大家一起交流、解決,這樣的過程也有效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時,有位教師就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先為學生解釋了文章的標題:“同學們,‘滴水穿石是我們常見的一個成語,那么,誰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么?”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這個成語的意思,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看教材中的插圖:“同學們,在這篇課文的插圖中,給我們展示了滴水穿石的現(xiàn)象,請大家仔細觀察文本中的插圖,我們可以看見在石頭的中間有一個非常光滑的小洞,這個小洞就是因為上面的水滴下來形成的,這樣的現(xiàn)象是不是非常神奇?面對這樣的現(xiàn)象,你有什么疑問嗎?”這樣的問題,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自主提問的興趣,也為學生搭建了自主質(zhì)疑的舞臺,于是學生在經(jīng)過思考之后紛紛提出自己的疑惑。例如有的學生這樣表述:“老師,真的有‘滴水穿石的現(xiàn)象嗎?小小的一滴水,也沒有多大的力量,怎么就能將堅硬的石頭滴穿呢?”還有的學生這樣說:“如果小小的水滴能夠滴穿石頭,那么,為什么雨水不能將石頭滴穿呢?這兩種現(xiàn)象之間有什么不同呢?人們是怎樣解釋的?”教師進一步肯定了學生提問的價值,然后引導學生去自主閱讀課文,尋找答案,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
二、設計主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中高學段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也就是說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指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時,教師的提問忌“碎”,一定要設計“主問題”,提供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抓住文本中的重點段落,邊思邊讀,邊讀邊思。這樣,更有助于提升學生探究的深入性,讓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體驗。
例如在教學《輪椅上的霍金》這篇課文時,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請大家仔細觀察老師為大家展示的霍金的圖片,看著這張圖片,你的腦海中會浮現(xiàn)什么樣的詞語?”這樣的問題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很多學生在學習文本之前對于霍金的故事也是有一些了解的,于是大家紛紛列舉相關的詞語。例如有的學生說想到了徹底變形、完全癱瘓等詞語,這是對霍金形體的描述;還有的學生想到了生活強者、身殘志堅、不屈不撓等詞語,這是對霍金精神的贊頌;還有的學生想到了物理天才、宇宙之王、科學巨人等詞語,這是對霍金至高無上的評價。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些詞語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對文本的知識有了清楚的認識,而教師就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文本的細節(jié)問題。
再如,教師在執(zhí)教《三打白骨精》一課,設計了這樣的主問題:“為了降妖除魔,掃除取經(jīng)路上的障礙,孫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那么三次斗爭的情形有什么不同?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進行批注,并小組合作交流體會。”在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集體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有的抓住孫悟空“劈臉一棒”“笑”等詞,體會他率直、善于識破妖精的詭計、機智的特點,有的研究白骨精的描寫片段,補充原文中描寫白骨精美貌的語句,指出白骨精再狡猾奸詐,也逃不出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更襯托了孫悟空本領高強、忠心耿耿的性格品質(zhì)。在研讀課文時,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能夠自主學習,教師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圈畫關鍵詞句,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還指導學生關注“三次”打白骨精的情節(jié)中詞句描寫上的變化,引導學生概括、分析、評價。
三、抓重點設問,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總是過于密集和頻繁,學生并不能分清文本學習的重點是什么,這樣顯然是不符合高效課堂理念要求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提問時應該抓住文本學習的重點進行提問,讓學生抓住最有價值點的文段進行深入、精細的品讀,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重點突出,讓學生逐漸突破教學難點,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抓住文本中的重點段落進行提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這樣提問:“這一段雖然篇幅不長,只有全文的七分之一,但描寫卻非常生動具體,集中體現(xiàn)了文本的主題——父愛如山。那么,你能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么?”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仔細品讀,然后大家合作交流,最終形成了這樣的認識:作者主要是從三方面入手進行描寫的,一是頗具特色的動作描寫,二是生動的外貌描寫,三是感人至深的語言描寫。然后大家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對此進行詳細分析,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有了準確的理解,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