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引入悟讀機制,符合教學基本訴求,為學生閱讀學習提供了更高的目標追求。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為學生悟讀氛圍、悟讀思維、悟讀品質(zhì)、悟讀個性的形成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以滿足不同群體學生的不同閱讀需求,成功塑造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設計;悟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7-0062-02
所謂悟讀,是理解性閱讀,是對文本展開的探究性學習,是充分理解文本引申義,體會作者情感的一種閱讀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設計意識,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感誦讀環(huán)境、角色飾演活動、語言鑒賞機會、拓展閱讀活動,以成功營造悟讀氛圍,促生悟讀思維,提升悟讀品質(zhì),塑造悟讀個性,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成長提供重要支持。
一、創(chuàng)新情感誦讀設計,營造良好悟讀氛圍
誦讀是實現(xiàn)悟讀的重要途徑。所謂誦讀,是指情感性朗讀。誦讀未必要聲音洪亮,只要做到急緩有致,并讓多種感官參與,全身心投入,就能體會到文本節(jié)奏,品味出作品的神韻和內(nèi)涵。學生能夠進入誦讀情境之中,其悟讀目標自然會順利實現(xiàn)。教師還可以利用媒體手段,為學生提供誦讀示范展示,以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誦讀技巧和方法。
如教學《秋天的雨》,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給學生進行示范朗讀,學生聽讀很認真,都情不自禁地跟隨教師仿讀起來。在學生誦讀練習時,教師用背景音樂進行輔助,課堂教學氣氛逐漸濃厚起來。學生在誦讀展示時,教師從語氣、語調(diào)、語速、語音等方面給出點評,使學生對誦讀中抑揚頓挫的技巧把握有了更多的認知。而學生也參與到誦讀評價之中,并從個性評價操作中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問題。有學生說:“這篇課文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秋天的雨,字里行間充滿了贊美之情,寫出了對秋雨的喜愛,誦讀時需要有飽滿的深情,讀出作者濃濃的愛意?!?/p>
小學生對誦讀技巧的理解普遍較低,認為有聲音高低變化就是誦讀,這是太過機械的理解。教師從語氣、語調(diào)、語速等角度展開引導,給學生帶來了一定啟發(fā),促使學生從不同視角展開思維認知,并自覺建立起誦讀審美視角,真正體現(xiàn)了悟讀的真諦。
二、創(chuàng)新角色演讀設計,啟動學生悟讀思維
學生對分角色朗讀有特殊興趣,這也是實現(xiàn)悟讀的重要方法。教材文本大多有一定的故事性,角色特點鮮明,非常適合展開分角色誦讀活動。教師要給出創(chuàng)新設計,發(fā)動學生展開課堂演繹式誦讀,順利啟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以形成更多的悟讀契機。如果有可能,教師不妨也加入角色誦讀活動之中,與學生一起展開體驗感知,這勢必能夠形成更多的教學動力,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成長。
在學習《在牛肚子里旅行》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個分角色誦讀任務:同桌兩個人做好分工,一個飾演青頭,一個飾演紅頭,展開分角色朗讀活動,看哪一對組合的表現(xiàn)最為出色。教師任務下達后,學生都積極行動起來,開始分配角色并展開演繹訓練。教師給出具體指導:兩只小蟋蟀是好朋友,它們之間是相互關心的,要讀出這種情意來。學生開始訓練,教師也深入到學生當中,解決他們演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經(jīng)過一番認真準備,學生都順利找到了角色定位,情感賦予也比較到位。課堂展示開始,教師以抽簽的形式?jīng)Q定出場名單,并組織學生對課堂演繹情況進行評價,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激勵力量。
教師為學生設計分角色演繹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造難得的展示機會。學生深入到文本角色之中,對角色性格、文本內(nèi)涵展開研究,并通過反復演繹訓練進行感知,悟讀思維得到了有效歷練,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獲得了提升。
三、創(chuàng)新語言賞讀設計,提升學生悟讀品質(zhì)
教材文本大多屬于經(jīng)典著作,其經(jīng)典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師要注意展開創(chuàng)新設計,為學生進入語言鑒賞情境做好鋪墊。小學低年級學生沒有太多的語言鑒賞經(jīng)歷,鑒賞手段也比較貧乏,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力實際進行具體引導,多讓學生談閱讀感受,少講鑒賞專業(yè)術語,從而提升學生的悟讀品質(zhì)。從低年級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鑒賞意識,其實踐價值是極高的,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現(xiàn)實意義。
小學生語言鑒賞基礎較低,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相關學習活動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以提升學習匹配度。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讓學生仔細閱讀文本,找出最精彩的描寫,并說說這些描寫好在什么地方,或者解讀其表達特點。學生領到任務后,自覺展開閱讀梳理,很快就找到了一些經(jīng)典的文段,并給出個性化的鑒賞解讀。如有學生找到這樣一句:“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辈⒔o出解析:“這句話將西沙群島五光十色的景色給描繪出來了,有深藍、淡青、杏黃等顏色,給人的感覺像進入仙境一般?!庇袑W生找到這樣一句:“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辈⒔o出解析:“西沙群島的魚群太有特點了,這些魚不僅外形奇特,還有各種各樣的色彩,其游姿更是豐富多樣,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教師讓學生展開鑒賞性互評活動,能夠鞏固學生的語言鑒賞認知,提升學生的語用基礎能力。
教師發(fā)動學生展開語言鑒賞活動,并給出了具體操作指導,學生沒有說出有關語言鑒賞的一句專業(yè)術語,卻對相關經(jīng)典描寫進行了深刻解析,形成了完善的悟讀認知體系。這是教師引導的結(jié)果。語言鑒賞未必要有專業(yè)知識介入,只要能夠說出閱讀感知,就應該屬于語言鑒賞的范疇。
四、創(chuàng)新拓展閱讀設計,塑造學生悟讀個性
語文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內(nèi),課內(nèi)外結(jié)合,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應成為我們的共性追求。在閱讀訓練設計時,教師要給學生以具體的推薦,引導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閱讀訓練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廣泛的悟讀學習實踐中發(fā)展閱讀個性。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個性化閱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這也是悟讀的一種結(jié)果。
《大自然的聲音》學習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整體梳理,掌握文本基本要義。然后,教師打開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有關大自然的聲音的視頻,學生仔細聆聽,有了很多發(fā)現(xiàn)。教師讓學生根據(jù)聆聽情況,對大自然的聲音進行具體描繪,學生紛紛展開討論。有學生說:“我聽到了很多種大自然的聲音,特別是海水的聲音最為響亮。大海遼闊無比,有大風的時候,會掀起滔天巨浪,具有排山倒海之勢,形成的巨大聲響給人帶來心靈震撼?!庇袑W生說:“我分明聽到了雷聲。夏天暴風雨來臨,巨大的雷聲震耳欲聾,真的是很嚇人?!薄處熯M行點評,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思考:“這些大自然的聲音都有哪些豐富內(nèi)涵?表明了什么需求?”學生再次進入熱議之中。
教師為學生提供聆聽機會,讓學生歸結(jié)聆聽到的聲音,并對這些聲音進行具體描繪,有效塑造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對大自然的聲音有一定的生活認知,教師針對性發(fā)動,與學生學力基礎高度契合,自然能夠贏得學生的思維共鳴,其訓練效果顯著呈現(xiàn)出來。拓展性閱讀未必要接觸課外讀物,這些立體的視頻信息也可以成為閱讀的內(nèi)容,對塑造學生的閱讀品質(zhì)也能夠發(fā)揮重要的輔助作用。
創(chuàng)新設計讓悟讀成為語文教學常態(tài),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策略。語文教學中的悟讀,是對文本的深度感知,是一種高度契合的閱讀行為,能夠達成更多的情感滲透,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精神漫游,正是這種超脫性閱讀,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個性,促生了更多的閱讀動力。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