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促進作用。從心理健康角度看,體育運動能培養(yǎng)學生控制情緒、洞察情緒、激勵自身行為的能力;從社會適應角度看,體育運動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人際交往、正確競爭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體育 心理健康 社會適應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A-0141-02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如果空有素質教育的外表,堅持“應試教育”的里子,將各門主科的成績作為唯一目標,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去了,卻容易變成“身體羸弱、心理脆弱、性格軟弱、意志薄弱、情義孱弱”的“五弱”少年。體育作為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促進學生健康的課程,其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方面發(fā)展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敖】怠眱热輵ǎ荷眢w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而體育課程和體育運動特有的“動”的特點,使體育不僅有利于調適學生心理,更能影響其行為,可較大程度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
一、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體育運動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轉移和分散注意力。學生在其它地方遇到挫折,情緒必然低落、郁悶,適當進行體育運動,無論是體力還是情緒都能獲得宣泄,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注意力,轉移了負面情緒,從而逐漸改善自身心境。幾乎所有的體育活動都需要以學生的自我了解、控制能力以及積極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勇敢堅韌的意志品質作為基礎,不同的體育項目有其自身鮮明的特點,也有著不同的功能和針對性,所以利用不同的體育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在糾正學生個體不同的品質、性格缺陷、心理缺陷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一)培養(yǎng)學生控制情緒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有喜悅與快樂,也會有悲傷和煩惱,這些都是人的正常情緒,尤其對于負面情緒,我們不必過于害怕與排斥,關鍵是如何調節(jié)和控制??刂魄榫w不是壓抑,壓抑會使負面情緒在心里沉積,超出一定限度時,就會以破壞性的方式爆發(fā)出來,造成傷害性后果。長期的壓抑還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抑郁癥、躁狂癥、焦慮癥等。對于學生而言,可以通過做一些必須要動手去做的事情來控制情緒,比如做運動、逛街、吃美食等,做這些事情時,可以讓人沉醉其中,暫時把不快忘掉,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自己不當行為的發(fā)生。
例如六年級學生小明,遇事容易急躁、沖動?!靶iL杯”班級足球賽上,對方隊員犯規(guī),他很生氣,沖上去就想打架。這時,體育教師及時介入告訴學生:你們打架打傷了對方運動員,輕則違犯校紀校規(guī),也極易引發(fā)家長之間的沖突;重則違犯法律,要受到法律制裁。犯規(guī)的問題可以通過正規(guī)途徑解決,交給裁判或者進行申訴、仲裁。通過這樣的教育、引導,讓學生明白打架斗毆不能解決問題,只能激化矛盾,起到反作用。針對小明同學沖動易怒的性格缺陷,賽后體育教師通過與他溝通交流,引導他平時多參加打太極拳、慢跑、長跑、步行、游泳、騎自行車、射擊等有氧運動。這些有氧運動能幫助人調節(jié)神經活動和精神狀態(tài),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沖動的性格弱點得到改善。
又如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中的韓小樂由于無意闖入女浴室,遭人誤解、歧視,非常痛苦,而他卻在排球館成百上千個地拼命扣球。這是一種自我發(fā)泄的方式,目的是通過運動把負面情緒發(fā)泄出來,不至于累積造成心理問題,這也是一種自我控制情緒的好方法,避免一時想不開,與打擊他的人產生沖突。同理可見,心理工作室常用到的拳擊、沙包、大聲叫喊等都是起到宣泄情緒、控制情緒作用的治療方式。
(二)培養(yǎng)學生激勵自身行為的能力
喜愛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大都有整頓情緒的能力,他們的性格通常表現出這些特點:目標明確、勇敢拼搏、意志頑強。因此,在體育課中教師可以通過體育運動的方式,塑造學生良好性格,建立學生良好心理品質。例如上體育課時碰到熱浪滾滾的天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一些輕松有趣的小游戲、小活動,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化解學生怨天尤人、唉聲嘆氣的不良情緒;日常課程中,也可以經常舉辦一些既富娛樂性又有對抗性的練習、比賽,如籃球、足球對賽。比賽中比分落后較多的一組學生,可能會出現緊張、氣餒、狂躁的情緒,但教師不斷鼓勵學生堅定信念、樹立信心,適時化解他們的不良心理,這對培養(yǎng)他們的信心、勇氣、堅持性以及自我激勵行為是大有幫助的。
例如六年級學生小張,年齡不大,個子挺高,長得又結實,但膽子特別小,非常容易臉紅,稍一緊張就手心冒汗,不斷想上洗手間。對于這種性格特征的學生,教師可以建議他們經常參加游泳、溜冰、滑雪、拳擊、摔跤、單雙杠、跳馬、跆拳道等運動,這些運動要求人不斷克服各種膽怯心理,激發(fā)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zhàn)勝困難。最后,經過綜合分析,教師建議他報名參加跆拳道和柔道社團。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小張的性格變得自信起來,膽量也隨之變大,處事也沉穩(wěn)老練起來。
通過多運動、多比賽,鍛煉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產生不斷自我激勵的信心,這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有積極影響的。
(三)培養(yǎng)學生洞察情緒的能力
在體育活動中,教師尤其要引導學生具有同理心,即站在對方的角度替他人著想,能從細小的地方體察到對方的需求,而且能科學合理地作出回應。除了洞察他人的情緒,也要教育、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經常自我反省,找到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學會利用體育活動化解、排除負面情緒。如學生常見的不良情緒問題:寂寞、惆悵、迷惘、困惑、以自我為中心,尤其是遭遇挫折和面對失敗時會產生一些灰心、放棄、氣餒等消極心理。
例如初一男生小江成績優(yōu)秀,但為人喜歡逞強,是非常自負的一個人。小江的爸爸帶著他找到學校心理咨詢室李老師進行咨詢,針對小江喜歡體育運動的特點,李老師建議他找一些水平超過他的對手下棋、打乒乓球或打羽毛球。小江聽取了李老師的建議,但是對于性格自負的他,總是敗在別人手下,他又氣又急,好幾次輸了比賽就發(fā)脾氣。對于這種情況,李老師耐心引導他:輸了比賽心里難受是人之常情,但你不要只顧著難受、生氣,你應該洞察到自己這種不開心的情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當你認識到與你比賽的對手是下棋高手或者羽毛球專業(yè)運動員,或者是一個經常運動的人,而你自己平常運動并不多,相比之下你輸了比賽并不丟臉,甚至你應該以他們?yōu)榘駱樱嗉泳毩?,爭取有機會戰(zhàn)勝他們。小江按李老師的說法去做,在運動比賽中不斷品嘗成功與失敗、高興與沮喪的復雜情感,學會洞察自己的不良情緒,并學會消化、排解它,他再也沒有因為輸了比賽而心情低落,反而是受到鼓舞,不斷進取。
二、體育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促進作用
從社會適應的角度來看,體育活動的特點是個體與外界社會一個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必須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社會的環(huán)境,包括場地、設施、裁判、同伴、對手、觀眾等等。這個過程不是被動的行為,而是積極主動的適應,既要調適個體心理,更要調整自己具體的行為,從而適應外界的社會。
(一)增強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體育的本質是一種社會性活動,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合作,讓學生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表現出社會責任感??梢赃@么說,體育活動,尤其是需要合作的體育項目,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人際交往的平臺。
例如六年級小王性格內向孤僻,平時沉默寡言,很少與人交往。這年秋季,他參加校運會田徑800米比賽,最后一圈還落后很多,全班同學都站起來為他加油、助威,有些同學還跟著他一起跑。最后小王奮力拼搏,拿到了第三名。小王特別感動,后來他跟他最欽佩的體育委員說,原以為同學們都不關注他這個不愛說話的人,沒想到自己比賽時那么多同學為他加油鼓勁,他深受感動。正是這樣的一個契機讓他逐漸改變了對同學的看法,也讓他開始改變孤僻、內向的性格,平常與同學的交往也多起來。
對于這類不愛與人交往的學生,引導他們從觀看體育比賽開始,先當一名觀眾,感受賽場上同學的熱情與風采,受到感染后,他們會逐漸參與到一些團體運動中,例如籃球、兵乓球、排球等,通過運動中的合作、磨合,能逐漸增強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競爭、合作的意識
體育運動是一項競爭與合作并存的活動,學生需理解為什么要參與競爭,為什么要團結合作,為什么要關愛弱小,為什么要尊重對手,尤其要正確處理“同伴”“對手”與“朋友”的關系,才能形成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培養(yǎng)合作與競爭意識的基礎。一些必須要合作才能完成的體育項目,是培養(yǎng)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拔河、足球、接力跑、排球、籃球等,需要隊員間準確、和諧的配合,才能制勝。而一些對抗性比賽,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在體育運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避免出現惡性競爭行為。
例如初二(1)班與初二(6)班班級足球比賽,賽中一名隊員不滿對方球員連進兩球,出現了背后鏟球、故意推人等行為,嚴重違反了賽場規(guī)則,導致比賽中斷。教師及時到場對這名隊員進行了教育疏導,讓他明白了比賽有競爭,競爭有輸贏,使用不當手段贏得比賽,贏得也不光彩,也促使他樹立了正確的競爭意識,在賽場上極少再違反規(guī)定。
從心理學角度、社會適應、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來看,體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促進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優(yōu)勢。因為體育運動能培養(yǎng)學生控制情緒、洞察情緒、激勵自身行為以及人際交往、競爭合作等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未來社會需求人才的必備能力。
【參考文獻】
[1]吳鍵.學校體育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基本概念的界定與核心目標[J].體育教學,2006(1)
[2]潘明,劉彪虎.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健康的促進[J].體育教學,2006(1)
作者簡介:向蘇龍(1972— ),男,漢族,湖南寧鄉(xiāng)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國家級骨干教師,主要研究體育學科的教育、教學,個人獲得市級以上的獎勵70余次,正在研究或者結題課題二十余項,出版著作2部,正規(guī)刊物發(fā)表論文70篇。2005年參加深圳市首屆體育教師綜合技能比賽以小學組第一名成績獲特等獎,2010年輔導的深圳代表團參加廣東省首屆體育教師技能賽取得團體總分一等獎。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