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戰(zhàn)鼓擂,這年頭誰懼誰。一句呆梨(意大利)語都不會說的小編就這么扛著包袱跑去了都靈。不為別的,聽說那里有一座叫Mufant的科幻博物館。
初見大門,破爛不堪,哪兒有一丁點兒博物館的影子?這么一架長得像戰(zhàn)機似的的玩意兒就想把我打發(fā)了?不過媽媽說:“長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痹蹅兿冗M去看看一探究竟。
剛上二樓便被琳瑯滿目的展品閃瞎了眼。星際迷航到漫威DC,阿西莫夫到菲利普·迪克,還有古早的美國初版、原版科幻驚奇雜志藏品,應有盡有。對幻迷來說,可謂是老鼠掉進米缸,開心得找不著北。
從美國電氣工程師雨果·根斯巴克創(chuàng)辦世界上第一本科幻雜志開始,科幻/奇幻小說便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然而翻看那個年代的雜志、小說,小編發(fā)現(xiàn)“PULP”這個詞——電影《低俗小說》(Pulp Fiction)所用的“Pulp”——出現(xiàn)極為頻繁。在那個年代,科幻還是一種“低俗”讀物,無利可圖的出版商自然不會在這樣一種快餐消費上花費太多,于是“Pulp”便成了制造廉價消費品的不二之選。Pulp本意為紙漿,指圓木纖維中最粗糙的部分,用它做的紙,韌性差,易透字,還很難漂白。但由于原材料價格低廉,俯拾即是,于是半個世紀前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赫伯特的《沙丘》都是帶著Pulp的木屑味兒問世的。今天,初版的《血錢博士》松脆的紙頁已經(jīng)變成了深姜黃色,據(jù)說它們新出印廠時就已經(jīng)不是白色了。圖中這一系列的早期SF雜志也是如此,感覺稍微翻看便會破碎成灰,極難保存。
1956年,阿瑟·克拉克的經(jīng)典小說《城市與群星》在英國問世,2018年《城市與群星》中文精裝版在中國出版??缭搅甑幕孟?,不知道老爺子看到這兩版不同的封面會露出什么樣的笑容呢?小編是兩種都很喜歡,不過初版咱就看看,新版大家記得買買買哦(還附贈封面海報喲)!
都靈這座城市充滿了古歐洲的藝術氣息,在科幻歷史博物館里,幾百年前的都靈人對未來世界的我們作了一番想象:21世紀的北京高樓林立,漫天飛艇。而都靈會像威尼斯那樣,被海水淹沒,古老的建筑浸泡在水中,群眾們劃著貢多拉出行游玩,站在船頭彬彬有禮地互相問候一句“Ciao”,而小編此時則應坐在船里參觀被水淹了一半的博物館,一邊感嘆科幻的神奇,一邊憂心日益上漲的海平面。雖然這一切目前看來如此天馬行空,但不知道未來世界會不會真的應驗這些幻想,就像我們一步一步應驗凡爾納的異想天開一樣。
這里不光有科幻雜志書籍的發(fā)展史,還有各類科幻電視劇、電影的收藏。比如從1964年開始至今的《星際迷航》系列劇照、手辦和服裝。還有《星球大戰(zhàn)》里的角色模型,初版的《弗蘭肯斯坦》,以及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玩具。甚至還有能帶我們穿越時空的《奇異博士》的電話亭,小編非常想進去一試,過去或者未來,選哪個好呢?
最后,在這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博物館里,我們大筆一揮留下了《科幻世界》的大名。帶著呆梨科幻愛好者們的祝福和對世界科幻發(fā)展的期盼,小編踏上了回成都的飛機。衷心希望,這群熱愛科幻的人有一天能帶著這些承載了科幻歷史的藏品來到中國,來到成都,向更多的幻迷展示這些來之不易的無價之寶,讓更多人切身感受到科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