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xué)偉
前幾天,到古徽州游玩,有兩道特別的豆腐味道不錯,那就是榛子豆腐與觀音豆腐。
先說榛子豆腐,暗栗子色,嘗了嘗,沒有豆腐的味道,一股彈牙清香,立刻縈繞舌尖:其實(shí),榛子是一種堅果,小時候在遼寧沒少吃,可要把它做成這么韌性豆腐,還是頭回見到頭回吃到。炒出來的方塊榛子豆腐,不僅彈牙,很有嚼頭,特別好吃,忍不住夾第二筷子。店家介紹說,涼拌更加解暑。碰到美食,總愛打破砂鍋問到底,詢問后得知,大概做法:把榛子仁粉碎,用開水邊澆邊攪拌,以至于不凝疙瘩,然后,煮開,放涼,凝結(jié)成塊,再加涼水,切成需要的方塊。根據(jù)口味,或涼拌或清炒,味道極其好的。
至于觀音豆腐,一上桌,光那份綠瑩瑩顏色深深吸引眼球,嘗了嘗,觀音豆腐,也不是豆腐做的,自然也沒有豆腐的味道,而是滑滑的嫩嫩的,特別爽口,滿口清香。店家介紹,觀音豆腐其實(shí)是用一種樹葉做出來的,準(zhǔn)確的說,是山里一種叫做腐婢(觀音)樹葉加草木灰做出來的。先采摘鮮嫩觀音樹葉,加燒開放涼的開水,這點(diǎn)特別重要,然后揉搓出綠汁水,擠出一大盆后,加適量草木灰,隨著時間,慢慢凝固,就成了觀音豆腐。觀音豆腐主要涼拌好吃,特別解暑,輕嚼,淡淡的樹葉茶香,頓覺,神清氣爽,連熱脹的昏頭昏腦都能一下子清醒。
“觀音豆腐”有個來歷,是一個美麗又有些傷感的傳說:說是很久以前,人間發(fā)生饑荒,難民無數(shù),尸橫遍野。觀音不忍,用楊柳枝灑甘露于人間。甘露所到之處,長出了簇簇綠樹。饑民摘葉取其汁加灰做成了“豆腐”,食用充饑,挨過了饑荒?!坝^音樹”“觀音豆腐”之名因此而來。
不難得出,當(dāng)年貧瘠的徽州人,不僅讀書讀的好,到朝廷做官,生意做的好,做成天下聞名的徽商,就連美食也是徽州智慧一絕,成了游客必吃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