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梅
酒釀主要原料是糯米,釀制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酒釀可以做為點心直接食用,許多城市的早餐攤檔上都曾有一碗碗的甜酒供應(yīng);也可以略作加工,成為廣受歡迎的美食;還能做為發(fā)酵材料或重要的調(diào)味料,用于制作其他特色點心甚至菜肴。
酒釀還可以用于發(fā)面,酒酵發(fā)面法流行于公元二世紀前后的黃河流域,乃是中國面食發(fā)酵的初始階段。金華饅頭的制作,就是從古代“酏食”“酒溲餅”“白餅”等發(fā)展演進而來,據(jù)說,南宋時期,金華饅頭還曾經(jīng)是宮廷貢品。金華饅頭松軟而富有彈性,手一捏便成團,手一松開就復(fù)原。韌勁、彈性和滋潤松糯的口感,似勝過面包。
蘇州的酒釀餅,外觀和小月餅相似。由于氣候原因,往往只適合賣一季,最佳的品嘗時節(jié)是在清明前后。酒釀餅的面皮是在面粉里加入酒釀,和成面團,然后發(fā)酵3~6 h。因為不用發(fā)酵粉,完全靠酒釀的幫助發(fā)酵,所以會很慢。
面皮包入玫瑰、豆沙等餡料,收口朝下摁扁,放入平底鍋中,蓋上蓋子,小火煎到兩面金黃即成。酒釀餅以熱食為佳,特點是甜肥軟韌,油潤晶瑩,色澤鮮艷,滋味分明。
酒釀還可以用作米制品的發(fā)酵劑(相當于“糕種”)。蘇州周萬興的米風(fēng)糕,就是以糯粳米各半,淘盡曬干,磨為細末,加入酒釀發(fā)酵,入籠蒸熟即成。剛蒸出籠的米風(fēng)糕非常大,特別松軟,只能用線將它切割開。
蘇州的楓鎮(zhèn)大面,是唯一的一種帶酒味的面。據(jù)傳說,楓橋鎮(zhèn)一家小面店店主,吊高湯時,誤將喝剩的殘酒倒入鍋中,沒想到未加醬油等調(diào)料的白燜肉,居然噴香撲鼻,于是以后就用酒釀和熟豬油熬成面條的鹵汁。
近20多年來,在上海飯館用餐,不少人喜歡點“酒釀圓子”作為甜食。其實,酒釀圓子是滬上傳統(tǒng)的點心,大街小巷的點心店都有供應(yīng)。它的圓子是用優(yōu)質(zhì)白糯米為原料,經(jīng)過水浸水磨后加工成糯米粉,將水磨糯米粉搓成小圓子。
鍋里倒入適量的水煮沸,倒入小圓子,待小圓子浮上水面后,再放入酒釀、冰糖同煮一會兒;考究些的,加入雞蛋液、枸杞,略煮后即可出鍋上桌。
以前在上海的點心店吃到過更正宗的做法,是搓成長方形小段子,十分軟糯,遠非時下超市出售的成品丸子可比。
最糟糕的體驗,是去年在蘇州兩處飯館,吃到的“圓子”竟然都不透心,堅如磐石。
與酒釀圓子相仿的,是湖南、浙南等地的甜酒糯米糍粑。
糍粑是用糯米制成,制作的過程比較復(fù)雜,一般都是一次多做點,保存起來慢慢吃,有的甚至能吃上大半年。
把糍粑切成極小的丁子,煮時一般放紅糖,顏色好看,同時放甜酒,最后放些紅薯粉,增加順滑口感,這是許多地方以前過年必吃的美味。
在酒釀加工制作的食品中,使用地域最為廣泛的也許是“酒釀煮雞蛋”,或叫“醪糟雞蛋”。
客家人在滾水中加入紅糖、生姜,然后打進雞蛋煮熟,放入酒釀即可食用。而湖南民間過年時,用甜酒加開水放糖煮沸,再沖雞蛋,稱為“甜酒茶”,用以招待客人。20年前在上海,酒釀煮雞蛋更是家家戶戶的自奉和待客佳品。
川菜善用小炒、干煸、干燒和泡、燴等烹調(diào)方法。川菜中的干燒,是將主料煎或炸之后加調(diào)料燒制,使主料收汁入味。菜肴成品只見亮油不見湯汁。一般用郫縣豆瓣醬、料酒、醬油和少許白糖燒成自來芡收汁,但傳說以用的糖少為正宗。
海派干燒是將酒釀的甜味轉(zhuǎn)為醇香,在清鮮里做文章,在醇濃里下功夫,使口味更出奇。
干燒是怎么會加入酒釀的呢?傳說滬上聞人黃楚九慕名親點向春華師傅的干燒鯽魚。向師傅把魚擱上了火,自己卻來了煙癮,不慎燒煳了。向師傅情急計生,將肉末、姜末、蔥末、蒜泥、泡椒末炒香加郫縣豆瓣醬炒出紅油,又出其不意地加了酒釀,續(xù)炒“翻沙”將魚重復(fù)收汁,起鍋淋醋上席,結(jié)果大受稱贊,被要求立即再來一個。
從此向派干燒魚名聲大振,干燒魚一時風(fēng)靡上海灘。此干燒魚的做法又傳回重慶,稱為“下江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