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立美教育”是江蘇省課程基地建設項目,筆者緊緊圍繞該課程,著力打造微觀具態(tài)的“立美課堂”,觸發(fā)兒童語文學習“詩性”的按鈕,以呈現(xiàn)整合特質(zhì)的“立美課程”,走向富有生命力的“立美教育”。
一、“立美課堂”審美化教學的“詩意旨趣”
1.彰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美——守望詩的眼睛?!霸娧邸币辉~最早見于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痹娧凼窃娮髦悬c睛傳神之筆,神情飛揚,富于靈氣,意蘊深遠。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恰似詩詞眼目,能最充分、最真切地凸現(xiàn)語文學科本質(zhì)觀和價值觀,語文學科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促成及功用,正所謂“詩眼大闊”,統(tǒng)領全局。品味語言,涵詠文本,探索意蘊,豐富積累,以具體的語言文字之美渲染優(yōu)雅的文化氛圍和激發(fā)審美的愉悅感;引發(fā)思考的情境,穿梭思維的體驗,鍛造敏捷獨創(chuàng)的思考力,課堂猶如插上詩意的翅膀,“浩渺行無極”;在體驗、評品、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的語文實踐芳草地之上,有春風銜來的審美情趣,追逐積淀深厚的文化情愫。
2.喚醒兒童本能繆斯之美——創(chuàng)生詩的音韻。挪威音樂學教授布約克沃爾德提出:“本能的繆斯,是人類每一個成員與生俱來的一種以韻律、節(jié)奏和運動為表征符號的生存性力量和創(chuàng)造性力量?!痹诶斫夂桶盐帐澜绲倪^程中,兒童的審美體驗與智力發(fā)展不斷地交織為一體,有著非常強烈的內(nèi)在表達的需要,“立美課堂”就是要促生這種交織,讓它真正自然地發(fā)生和不動聲色地創(chuàng)造。喚醒兒童本能的繆斯,讓兒童最基本的特征盡可能地轉化為充滿活力的現(xiàn)實,如此,才能讓課堂跳躍詩的音韻,充滿詩的輕靈,使兒童的言語與精神如甘泉般盈活。
3.講求為師獨到慧心之美——聚合詩的線索?!叭私阅艽蟪伞?,走向“大成”卻離不開師者詩意的情懷和智慧的引領。教師詩意的教學,如同一條線索,貫穿起教材與學生,是詩意語文的互通落點和實施關鍵。“立美課堂”奠定合適的情感基調(diào),富于起承轉合的節(jié)奏,重視審美的多重元素,詩意與哲理并存,詩意與美感共生,學生如沐春風、心旌搖曳。唯師者具獨到慧心之美,方能釀造每一季花草的甜香,師生共同采擷生命的果實和芬芳。
二、“立美課堂”審美化教學的“詩性建構”
當代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對知識信息的理解是豐富的、有著經(jīng)驗背景的,在面臨新的情境時,能夠靈活地建構起用于指導活動的圖式。如果能啟動這樣的詩性建構,必然打開了兒童學習的曼妙之窗,兒童能將自己鮮活有力的感性化作審美的動力,在言語的習得、重組、表達中追求著對生活的審美把握,從而觸摸到他們生命的密碼。
1.相擁小青蟲的夢——文本追尋。語文新課程“越來越成為一種‘符號表征,越來越成為一種‘文本,通過這種‘文本解讀建構出多元意義?!蔽谋疽云涮赜械臐h語言魅力和內(nèi)在的文化蘊涵及情感動力賦予個體生命以價值、尊嚴、自由和意義。
文本的追尋不僅于教材,與之相適切的,提升語用能力的,關注指向表達的等,都是閱讀的“活水”。如“夏夜的草叢里,音樂響起來了,它和月光一樣,仿佛會流淌似的”“一個淡灰色的繭,在風里輕輕搖晃著。細絲織成的繭,把別的聲音全擋在外面,只有音樂能傳進來,在繭里面輕輕回響”這樣的文本里,有月光和星輝交織的夜色靜美,有蟋蟀婉轉歌唱的樂聲美,有淡灰色的繭默默輕搖的守候美,更有小青蟲破繭成蝶的夢圓之美。
以文本為核心載體和主要平臺,緊扣文本語言中所蘊含的豐富而獨特的美感元素,喚起“小青蟲”“心靈中的詩人”,實現(xiàn)詩意地語文探尋?,F(xiàn)行部編教材的選文凸顯經(jīng)典性,兼顧時代性,文質(zhì)兼美,喚醒了傳統(tǒng)文化育人。教材文本的有序階梯,補充文本的有效結合,“小青蟲”定會生出舞動的翅膀,在語文的百花園中蹁躚起舞。
2.觀照七彩園的嬉——活動架構。魯潔教授說:“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它的內(nèi)在就包含了超越性。因為一切實踐活動的本質(zhì)就是超越?!闭Z文活動傳承著語文課堂一貫的思想,但它的形式體現(xiàn)出“活”與“動”的特點,給兒童更大的空間和自主性,提供了實踐的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更為兒童所喜聞樂見,也更易打通他們童年生命的密碼。
部編版一上《秋天到了》一文,抓住秋天景物的變化及特征,描繪五谷豐登的景象,表達作者的喜愛之情。教學完畢,帶領兒童走進“立美農(nóng)場”,觀察秋的作物蘆穄,進行實地言語訓練?!疤J穄姑娘個兒可高了,兩個我疊起來都摸不到它的穗兒?!薄八男渥用饋砘锪锏模鏇隹?。”“咬一口,‘咔嚓嚓響,蜜甜蜜甜?!苯Y合學校手工藝術作品展,指導觀察寫話,“瞧,中間有個稻草人,它穿著藍色的衣服,腰間別了個葫蘆,有點像詩仙——李白?!薄暗静萑斯P直地站立著,嚇走前來搗亂的鳥兒雀兒,一動也不動地守衛(wèi)著農(nóng)田?!蓖瑯右粋€稻草人,有注重感覺的意象派描寫,也有寫實的功用揭示,不同的語言形式,展示的是兒童個體文化的某些特質(zhì)。
加登納說:“這些修辭究竟是自然出現(xiàn)的呢,抑是規(guī)劃的或偶發(fā)的呢,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那無可爭議的普遍性和兒童在說到它們時所感受到的明顯的快樂。”自由是生命的意義,當語文活動是一種快樂的、體驗自由的活動,兒童便具備了審美的傾向。打造一座語文學習的七彩樂園,架構系列的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兒童在嬉樂中習得和表達,能帶給他們別樣的詩意童年,破譯他們生命的密碼。
3.凝視茂密叢林的趣——任務驅動。如果前兩者在于外物的刺激產(chǎn)生美的勾連,任務驅動則更多調(diào)動兒童內(nèi)在的探究欲望,畢竟閱讀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側重在讀書人主體的感悟和提升。而兒童在閱讀上往往是比較欠缺的,要提升他們的閱讀素養(yǎng),用一定的任務驅動進行閱讀能持續(xù)和有效。
教學《望月》一課時,不妨給孩子這樣的閱讀任務:1.背會課內(nèi)6句古詩;2.課外搜集描寫月亮的詩句及其作者和題目;3.以文章第二自然段為范式,學會活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自己的“眼中月”;4.讀課文中小外甥對月亮想象的句子,作人物形象的批注。這樣的任務驅動既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有拓展,有遷移,有綜合型概括和認知。
堅持訓練,孩子能在一種交互活動中獲取信息,逐漸將感性認知化作審美動力,把握所讀文章的主要意旨,增強對關鍵詞句捕捉的敏銳性,關注蘊含的多重美感元素。猶如闖蕩在語文學習茂密的叢林中,有周折甚至山重水復,但無疑滌蕩著近而得之闖越其中的激情和樂趣。
三、“立美課堂”審美化教學的“詩化途徑”
德國哲學家、教育家海德格爾說:描述性的世界的語言,而非概括性的語言,才能觸摸到世界的真諦。語文學科描述性語言的力量彌足珍貴,是一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進入一個最優(yōu)美、最典范、充滿張力、情思勃發(fā)的“場”中,大抵用“詩化”才能描述這樣的期許。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比缤笠粔夭?,以語言為云腴,裊裊升騰的是言詞的味道,漫溢飄香的是文化的氣息。
1.立足本真之美,為“教學原點”堅守“棲身秘妙”。木心先生有言:能做的事就只是長途跋涉后的返璞歸真。本真之美,就是回到初始的、本來的狀態(tài)、質(zhì)地和特征上去。立足教學原點,審視教材的原生價值,觀照其為兒童語文學習提供的典型和空間。切中兒童語文所需,挖掘他們閱讀潛能,尋找新的教學增長點。
《安塞腰鼓》的妙秘在美輪美奐的語言節(jié)奏。從詞語、短語到句式至整體節(jié)奏,特色鮮明,遍布神奇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交流讀排比句的感受,體會比喻手法對安塞腰鼓特點的揭示,比較“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與“急促的鼓點像驟雨一樣;飛揚的流蘇像旋風一樣……”,發(fā)現(xiàn)腰鼓的力量節(jié)奏與語言的短促有力完全契合,完美結合。兒童在一次次的揣摩和品讀中實現(xiàn)語言節(jié)奏和地域節(jié)奏、文化節(jié)奏的相融,課堂涌動火一般的激情,兒童的語言學習和文本一樣飛濺、亢奮和忘情。
《理想的風箏》的妙秘在匠心獨運的表達手法。概括事件,錘煉小標題,整體感知用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精神境界,理解關鍵詞句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細節(jié)研讀,寫柳枝、連翹、風箏等景物,運用了擬人手法描繪春天景物的形態(tài),引出回憶,點明思念,比擬人物;文題參透,用“風箏”隱喻,表現(xiàn)人物的樂觀堅強,也暗指老師在學生心田放飛理想和憧憬。選題、立意、構思、連接,關注篇章結構,聚焦表達手法,指向寫作表達。
《愛之鏈》的妙秘在細致入微的線索。從第四自然段入手,靜心默讀,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談自己最深刻的感受,串聯(lián)起散落的點,以點帶面,串成有機整體,明白正是“愛”之“鏈條”讓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愛”既是文章的主旨,也是暗含其中的線索。
堅守思考與表達的本原之美,堅守個性化實踐的本質(zhì)之美,堅守體用結合的本性之美,“棲身秘妙”會如同滿眼星辰,閃爍不息。
2.流淌氣韻之美,為“養(yǎng)護詩心”創(chuàng)設“通派意境”?!皻忭崱币辉~早在南朝時期用來品畫,齊畫家謝赫在其所著的《古畫品錄》中說“氣韻生動”是“六法”的靈魂,指繪畫的內(nèi)在神氣和韻味。轉借到語文課堂上,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在的生命和精神,達到一種鮮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狀態(tài),其理是相通的。
流淌氣韻之美的課堂,師者博覽群書,出口成章,妙語成華,駕馭課堂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流淌氣韻之美的課堂,有打開的生命,和文本、學生相融,情互通,心相印,有著精神上的感染和喚醒。流淌氣韻之美的課堂,有如納百川的大海,兼匯學科、生活、經(jīng)典、時代的積淀。流淌氣韻之美的課堂,有容乃大,包容思想的質(zhì)疑,包容學習的往復,包容交流的異己,大處著眼,整體規(guī)劃。所有的點皆是儲備和醞釀,呼之欲出,或是行云流水,或是曲徑通幽,抑或匠心獨運,酣暢淋漓。
而在鐘靈毓秀的江海大地上,“通派語文”馨香怡人。在李吉林老師“長大的兒童”觀念的浸潤下,南通小語人深諳“其實教師也是詩人,教師的詩是寫在學生心田里的明天的詩”。他們發(fā)揚情境教學一切為了兒童發(fā)展的生本理念,著力追求課堂有和諧的美感、廣遠的意境以及情感的驅動,傾注積極的期待,投入忘我的激情,實現(xiàn)師生交融互動。在一個個獨特而充滿靈性的“審美場域”中兒童思接千載,創(chuàng)造無限。這樣的詩意與氣象恰恰成就了兒童的“詩心”,那真實動人的情境,天真爛漫的想象,沉醉其中的朗讀,轉換拓展的聯(lián)系,在詩意的氛圍中開辟著神奇的效應,或設身處地,或身臨其境,或感同身受,或心馳神往,煥發(fā)著一種“審美”的精神狀態(tài)。
3.彰顯內(nèi)核之美,為“全態(tài)生活”積蓄“彩虹體驗”。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頒布,“語用”教學觀最契合語文學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性質(zhì)定位,成為語文課堂的內(nèi)核之重。而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要求拓寬語文教學的領域,根植于“全態(tài)生活”,并據(jù)此及時調(diào)整、重組教學內(nèi)容,避免將書本上的語言知識搬運到考卷上的“屠龍之技”。利用無處不在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將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現(xiàn)象與語言文字聯(lián)系起來,使語文成為學生所需,充滿生命的活力。
積蓄生活學詞語,構成生命的細胞。維果斯基說過:“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機勃勃的細胞?!币_使用和順利調(diào)遣詞語,兒童必須對詞語有個體化感性的理解,建立與精神領域的聯(lián)系。而這種理解和聯(lián)系與兒童生活廣泛和緊密相連時,便如同大樹有了強健有力的根基,通達而牢固。比如部編版一下《動物王國開大會》,表演老虎威武時,有小朋友問:“威武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啟發(fā)聯(lián)系生活想威武是什么意思,誰有威武的樣子。有說螃蟹舉著大鉗子很威武,有說獅子是草原之王很威武,有說喜洋洋總能打敗灰太狼很威武?!巴涞哪樕贤ǔJ鞘裁幢砬??”“得意洋洋!”“有些驕傲!”到表演時架起胳膊,雖然坐的凳子并無把手,眼睛掃視著臺下小朋友,說起話來一幅命令的架勢,儼然登上了寶座。從聯(lián)想到表達再到演繹,學生將生活的體驗“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
積蓄生活比意境,言說內(nèi)在的觸及。教育的功能是要給學生的情緒生活以積極的支持,語文教學必須從體驗生活做起。只有通過生活,才能進入課文的情境,觸摸作者的心靈,與課文發(fā)生“內(nèi)在意義的交流”,生成帶有個體色彩的情緒感受、意義體悟、價值判斷等。比如找出《二泉映月》景色詞,分組讀連貫讀,讀出味道,“置身這樣的情景,看到又聽到什么,感受如何?”順著學生對生活中景物的美好感受,比較起疑:“此景此情對阿炳來說又意味著什么?”言說深層的內(nèi)在的意義聯(lián)系。
積蓄生活想場景,表達自我的聲音。“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标懹蔚慕虒Ы沂玖苏嬲磉_,必須在“詩外”下功夫,也就是離不開生活場景的捕捉和儲備。比如六上習作“家鄉(xiāng)的名人”,在鄉(xiāng)村里,有著一技之長受到鄰里夸贊的就是孩子眼中的“名人”了?!皬埓髲N胖胖的,肚子像鼓起的皮球,總是穿著一件藍色大褂子,前襟散落著點點油星子,背后印著‘**調(diào)味,估計是這個品牌的饋贈和免費植入廣告,借著張大廚出色的手藝打響自己的品牌呢?!薄榜R奶奶會跟雞說話呢,只要她吆喝上兩聲,一群雞便搖搖擺擺的一擁而上,伸長脖子一齊啄向食盒。這雞食也是有講究的,多少玉米粒,稻糠青菜什么比例,可是馬奶奶腦門中清清楚楚的盤算?!辟|(zhì)樸的原貌來自眼,寫實的描摹、流暢的運用源于手和心,而眼觀則是前提,正如葉老所強調(diào):“源頭盛而文不竭?!?/p>
“日出時搖來滿河的童話,日落時搖走彩色的夢幻”,童話里住著詩的純潔和靈性,夢幻里珍藏著詩的浪漫和芬芳,在“立美課堂”上,我們與學生美麗鮮活的詩性生命精彩相遇。
參考文獻:
[1]王崧舟.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魯潔.超越與創(chuàng)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加登納.藝術與人的發(fā)展.[M].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