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春
摘要:圖形比較直觀形象,能把抽象、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更加簡單易懂,用圖來表示題意,用圖來分析數量關系,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策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作圖能力,引導他們通過作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本文結合教學實例,通過讓學生感受圖的作用,建立作圖意識;指導作圖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作圖能力;進行作圖訓練,讓學生形成作圖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 ?作圖能力? ?解決問題
眾所周知,作圖是解決問題的重要輔助方式,它可以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正如華羅庚先生所說的:“數缺形時少直觀,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割裂分家萬事休?!痹谛W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采用圖文結合、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然而,部分教師只是運用這些教學方法,沒有讓學生養(yǎng)成用圖形輔助解題的意識,也沒有培養(yǎng)學生讀題想圖、讀圖知意、作圖析題等能力。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低年級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作圖意識和作圖能力。下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探討了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作圖能力,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效率。
一、感受圖的作用,建立作圖意識
學生可以在具體的事例和活動中了解和體會作圖的作用,只有了解了畫圖析題的作用,體會了畫圖解題的優(yōu)勢,嘗試了畫圖解題的便利性和成功性,學生才會產生畫圖解題的意識,產生解題需要畫圖的想法,從而實際動手畫圖。
1.語言表述困難時,用作圖來代替
學生用言語表達解題過程時會比較困難,當出現心里清楚、語不達意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作圖,就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從而有效解題。
如在教學《烙餅問題》時,教師可以問學生:“我們需要烙3個餅,要烙兩面,請問怎么烙比較節(jié)省時間?”
學生說:“先拿第一個餅和第二個餅烙,烙好一面時,再把其中的一個餅拿掉,換第三個餅進來,再把第二個餅翻過來,繼續(xù)烙,等第二個餅烙好了,再把第一個餅拿回來,與第三個餅的另一面一起烙,這樣就需要烙3次,比較節(jié)省時間。”
對于這個答案,很多學生無法理解。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圓片代替餅,標上正、反字樣,然后邊操作邊表達,這樣就比較形象、生動。教師通過圖形記錄烙餅的過程,從操作到語言,從語言到圖示,各種表達方法融合在一起,就能讓學生充分經歷烙餅的過程。
2.碰到復雜情境時,用作圖來簡化
小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抽象思維偏弱,當碰到純文字表述、情境復雜、條件交叉的生活實例時,他們往往存在理解困難的問題。這時,教師可以用作圖來輔助教學,讓學生邊讀題目邊畫圖,邊畫圖邊整理條件,使學生明確數量關系。
如有這樣一道題目:“同學們站成一隊,從前面數林林站在第5個,從后面林林站在第8個,問這一隊一共有幾人?”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這道題目比較抽象、復雜。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圖形(如圖1所示),學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林林被算了兩次,所以5+8-1=12(人)。同時,圖形有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他們相繼列出了“5-1+8=12”或“8-1+5”等算式,找到了多種解題方法。
3.理解抽象算式時,用作圖來輔助
在解決問題時,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解題經驗、解題能力等存在差異性,所以不同層次學生使用的解題方法也不同。有些解題方法比較簡單,有些解題方法比較復雜,有些解題方法比較抽象,這樣就會出現甲懂、乙不懂的現象。此時,教師就需要運用作圖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算式,讓他們體會作圖的優(yōu)越性。
如在解答雞兔同籠的問題時:“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幾只?”當采用假設法時,列出的算式是:8×2=16(只),26-16=10(只),10÷(4-2)=5(只),8-5=3(只)。
那么,算式中的4-2是什么意思?10÷2=5(只)又是什么意思呢?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此時,如果教師用作圖來表示過程,根據8個頭,先畫,再給每個頭的下方添上兩只腳,全部看成雞,得到8×2=16(只),發(fā)現少了10腳,得到26-16=10(只),然后要添上腳,把雞換成兔,4-2=2(只),換一只多2只腳,,這樣就得到了10÷2=5(只),從而得出答案:雞有3只,兔子有5只。教師通過圖示,化抽象為直觀,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也讓學生意識到了作圖的作用。
4.比較不同問題時,用作圖來明確
當遇到容易混淆的條件或數學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作圖來理解條件和問題,明確混淆點和問題所在,并在作圖過程中提取有效信息,建立相應的表象,找到解題思路,從而快捷有效地解決問題。
如有這樣一道題:“一個底面直徑是30厘米、高50厘米的圓柱體。A把它切成相等的三段,表面積增加了多少?B把它沿底面直徑縱切后,表面積增加了多少?C如果再接上10厘米的一段,表面增加了多少?”解答這道題的關鍵在于理解切割的方向及所增加的部分,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題意進行作圖(如圖2所示),學生可以發(fā)現:題A表面積增加的其實是4個底面積;題B增加的是2個長為高、寬為直徑的長方形面積;題C增加的是高為10厘米的圓柱側面積。通過畫圖,可以把隱蔽的條件充分顯露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二、指導作圖方法,培養(yǎng)作圖能力
現行的低學段教材以圖為主,到中高學段,教材逐步過渡到圖文結合,再到以文字為主,這樣的教材編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科學的教材指導下,學生的讀圖能力有了質的提高。然而,學生會讀圖,并不代表會作圖,會作圖也不代會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從低年級開始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作圖和解題能力。
1.從模仿開始
小學生模仿性強,所以在最開始的教學階段,教師應進行作圖的規(guī)范操作,讓學生一步一步跟著畫,并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作圖。這樣的先扶后放,適時點撥與指導,教師讓學生逐步形成作圖技能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