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殊教育學校受特定的教育對象的影響,無論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還是校園文化的建設上都具有獨特性、校本性。文章從工作實際出發(fā),以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互關系為切入點,總結了通過打造自理、勞動、家政技能、適應社會技能的校本課程,豐富校園文化形式,提升校園文化內涵的成功經(jīng)驗。試圖為相似學校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 校本課程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82-02
校本課程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類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fā)的,能夠體現(xiàn)學校辦學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特殊教育學校的校本課程更在于滿足不同殘疾類型、不同障礙程度學生的興趣、特殊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而校園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辦學的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guī)范,是以學校組織領導,以師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核心,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亞文化。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會產生深遠影響。同時校本課程開發(fā)本身也是一種挖掘校園文化的過程。
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對象是生理和心理具有特殊需要的一些學生。我校是一所綜合性質的特殊教育學校,全校147名學生中,聽力障礙16人,智力障礙89人,低視力6人,腦癱13人,自閉癥23人。學生認知水平、殘疾類別千差萬別,對他們的教育難度極大,但是盡管教育對象個人素質不同,但是教育目標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挖掘潛能,補償缺陷,實施素質教育,為“他們能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由于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生從進到校園,幾乎每時每刻,他們都潛移默化的受到校園文化氣氛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在課堂上,可能是在課外活動中,又或者是個體生活和集體生活中。因此,研發(fā)特色適性的校本課程、建設健康和諧而富有特色的特教校園文化,對于引導特殊學生堅定做人方向,培養(yǎng)朝氣蓬勃、積極向上、自尊自強的新時代特殊人群具有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說“生活即課程”。只有圍繞“生活”要素去組織教育教學,才能讓殘疾兒童在生活中學習知識,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生活。既然目標為了生活,就要給學生一個生活的環(huán)境,使其身臨其境,才能獲取有用的知識。如何把校園文化環(huán)境打造成課程,使其在育人方面發(fā)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成為我校在教改方面的著力點。因此,我?;趯嶋H研發(fā)了一下特色課程:
一、宿舍是培養(yǎng)特殊學生自理能力的課程。
自理能力是人生最基本的能力。特殊學生在學校住宿,每天早晨面臨著一系列的任務,如穿衣、疊被、洗漱、打掃衛(wèi)生。簡單的生活能力對于年齡尚小,有行為能力障礙的學生來說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有的穿衣不知反正,有的被子疊的不夠整齊,有的洗臉洗不干凈,有的擦地東一下西一下沒有章法,有的磨磨蹭蹭遲遲下不了床,還有的昨夜尿了床正抱著被子琢磨怎么掩飾。面對這么混亂的場面每年的新生報道季都會重復上演。是不是就讓生活老師包辦代替這些自理能力有困難的孩子呢?當然不是。讓學生上好第一節(jié)課就從早晨自理開始。對自理能力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分類,采取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結對子的方式,讓孩子們結成對子,應用行為矯正學中行為塑造的一些方法,逐步讓困難孩子在榜樣引領示范中逐步動手習得技能。孩子們結成對子之后就會出現(xiàn)一對一的訓練,一對一的指導,日復一日,自理能力自然習得。同時會使能力無障礙的孩子鍛煉成為能力更棒的老師的助手,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協(xié)助意識,他們會把這種能力和意識遷移到家庭生活,成為父母的助手。
二、晨擦午掃是培養(yǎng)特殊學生勞動能力的課程。
勞動能力是特殊學生提高生活品質的最重要的能力。我校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如何利用好這個環(huán)境使孩子們練就勞動能力呢?147個孩子就是校園環(huán)境的建設者和維護者。我校把整個校園衛(wèi)生維護任務分解成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勞動任務,能拿動笤帚的要掃操場,能拎動一片抹布的要擦墻面磚,太小太弱的孩子要學會撿拾一片樹葉或者一片紙屑。早晨、中午,聽到音樂就要行動起來,即使走廊很干凈整潔,也要重新擦一遍,在這簡單重復的勞動過程,學生們養(yǎng)成了勞動習慣,培養(yǎng)了勞動技能,為他們走向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陽光大課間是培養(yǎng)特殊學生運動能力的課程。
我校的學生雖然殘疾類別不同,但是都存在感覺統(tǒng)合失調的問題。學校雖針對學生的問題開設了感統(tǒng)課程和蒙氏課程。但是單純的一周上三到五節(jié)課并不能達到訓練目的,而且由于教室和教師配備的局限,高年級學生沒有安排感覺統(tǒng)合課程,但高年級學生也有參加康復訓練的需求,于是操場上的塑膠跑道就成為了他們康復訓練的課堂,操場上投放的康復訓練器材就成了他們的學具??祻陀柧毱鞑姆N類繁多,如大陀螺、小推車等促進個體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玩具;大龍等需要合作玩耍的玩具;大型積木,有利于益智;球類,鍛煉學生奔跑、運球等的協(xié)調性。每到課間,學生們都會跑到操場上玩耍,他們在更加開放更加自由的環(huán)境自然生發(fā)出對各種器材的玩法,或合作,或獨處,在游戲中建立友情,在游戲中鍛煉身體,在游戲中感覺統(tǒng)合功能得到改善。腦癱孩子由于羨慕聾生投籃帥氣的形象,也會抱著球努力往籃筐里投;自閉癥兒童騎著大龍,會有許多孩子加入其中;智力障礙的孩子推著小推車走來走去,會把跑出去的球運回來。于是語言有了交流,合作中愉快玩耍,積極心理品質得到激發(fā)……所有的發(fā)生都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形成的,興趣、愉快的體驗和積極心理品質促使學生不自覺的在行動上發(fā)生著改變。腦癱孩子身體變得強壯,大課間練習行走30分鐘,全校16個腦癱孩子都能堅持下來,從來不曾掉隊;自閉癥孩子會開口說話,從單字到一句句說;智障孩子會細心的把玩完的器材恢復原位。
四、食堂是學生增長家政技能的課程。
我校在食堂中開設了家政課。家政課不僅僅是做面點等高大上的食品。對于特殊學生來說,能參與到日常的家常飯菜的制作是他們生活所需。我校從培養(yǎng)學生摘菜、洗菜、削土豆皮等基本功練起,幫助食堂師傅承擔相應的勞動任務。因為每天都有參與,要領不斷掌握,學生也就習得了相應的家政技能,并把獲得的技能遷移到家庭。孩子們回家后能幫助父母做家務,削土豆皮、蛋炒飯、刷碗、擦地、摘菜,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把孩子們成功的送進生活的大門。家長們看到孩子的變化,欣喜的向學校反饋孩子在家的表現(xiàn),更愿意配合學校的要求進一步強化對孩子們的訓練,架起了家校共育的橋梁。特殊孩子能否成功的走向生活,除了能自理,還要會勞動,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能適應家庭生活,這種適應不是被動的,不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家長包辦代替,而應該成為孩子們必備的主動的個體的能力,也就是生活能力,這種能力也只有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才能夠習得。因此,學校為學生打造文化和開展校本課程的時候要把這兩個因素考慮進去。
五、讓社區(qū)成為特殊學生適應社會的課程。
特殊學生走向生活不是孤立的個體,要成為社會的人就要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性。這種社會性的培養(yǎng)要成為學校的課程。一要讓學生熟悉校園周邊環(huán)境。校本課程中我們以班級為單位定期帶學生到社區(qū)走走看看,了解附近的社區(qū)基本功能設施。各個社區(qū)的基本設施的功能是怎樣的。例如我校的對面有游泳館、文化館、劇場、博物館、圖書館。我們經(jīng)常性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對學生開展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教育;進劇場看演出,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到游泳館玩玩水,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感覺統(tǒng)合也得到鍛煉;到社區(qū)派出所看看藍色的建筑標志提示孩子們外出迷路或者遇到困難需要幫助可以找有相同標志的場所或者求助于人民警察;學校后門不遠的距離是醫(yī)院,我們領著學生真實的到醫(yī)院進行掛號、問診。二是利用社區(qū)功能對孩子進行校本課程拓展。培智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生活語文課程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一般性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笆箤W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交流?!闭n堂教學局限性很難產生真實的語言實踐機會。我校周邊有個市場,教師每天帶一位學生到市場購物,先觀察,了解商品名稱,研究所需物品,鼓勵孩子前去購買和商販討價還價,返校向全班同學陳述這個過程,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出來,與小伙伴們分享。這個過程既是學習生活了解社會的過程,更是語言溝通交流的拓展性課程。這個過程的語言實踐都是生活真實發(fā)生的。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運用的數(shù)學知識都是真實發(fā)生的。對于特殊學生來說對現(xiàn)在和未來生活適用的生活技能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這種知識源于課堂,在實踐中得到強化和內化,成為學生適應生活的關鍵能力。
我們相信以我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引領校本課程建設,為校本課程提供資源和思想上的指導,又以校本課程建設為抓手、為載體來發(fā)展獨特的特殊教育學校校園文化,提升校園文化內涵,應該可以為校園文化發(fā)展與校本課程建設提供經(jīng)驗,為相似學校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李從軍.生態(tài)系統(tǒng)下培智學校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J].教科導刊,2018(5):138-139.
[2]江超群.校本課程開發(fā):一種文化建設[J].基礎教育參考,2008(12):55-60.
[3]顏廷睿.特殊教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思考[J].綏化學院報,2014(4):143-145.
作者簡介:
宋桂芝(1969.9-),女,漢族,吉林磐石人,本科,副高級職稱,研究方向:培智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