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為了解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對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通過收集84例肺癌患者為研究主體,在了解其凝血功能的同時,旨在研究適合的手術方式,以確保其生活治療的提升。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6年8月~2017年4月到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進行醫(yī)治的肺癌病患84例,按術式分為進行常規(guī)開胸手術醫(yī)治的為開胸組42例,采取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的為胸腔鏡組42例,其中開胸組平均年齡(23.71±1.87)歲;男13例,女29例;肺癌類型:右上肺癌10例,右下肺癌10例,右肺中葉癌9例,左下肺癌7例,左上肺癌6例。胸腔鏡組平均年齡(25.67±1.90)歲,男14例,女28例;肺癌類型:右上肺癌9例,右下肺癌10例,右肺中葉癌8例,左下肺癌8例,左上肺癌7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其他惡性腫瘤等疾病[1]。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開胸組先予以患者麻醉,采用常規(guī)外側(cè)切口,在患者的腋前線位置與第4胸椎棘突水平位置處開切口,通常將手術切口長度控制在20~30院cm之間。隨后將其前鋸肌以及背闊肌肌群組織予以切斷處理,以便看到患者的病變位置[2]。最后將病變部位完全清除后、縫合,完成手術。
胸腔鏡組同樣先給患者麻醉,其麻醉方式為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進入到胸膜之后,轉(zhuǎn)變?yōu)榻?cè)單肺通氣[3]。指導患者采用健側(cè)臥位接受手術治療,后伸外展其側(cè)手臂且抬高,并在患者的胸部處墊高處理,促使患者肋間隙達到變寬的目的[4]。隨后開切口。通常情況下,切口位置為在腋中線第8肋間與第7肋之間,并且將手術切口長度控制在1.5~2 cm之間。將患者術前影像學檢查結(jié)果作為依據(jù),對病變部位進行判斷,同時對患者胸內(nèi)進行探查,以胸腔鏡予以輔助,待確定患者病灶大小、位置、范圍等實況后,再開切口。位置為腋前線第4肋間與第5肋之間,將手術切口長度控制在4 cm,且作為主操作口[5]。同時于腋后線第6肋間與第7肋之間開一個長度在1.5~2 cm之間的切口,作為手術的副操作口。使用分離鉗與人卵圓鉗手術處理,確定病變性質(zhì)后行手術切除,最后進行常規(guī)清掃,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對兩組凝血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進行回顧性分析。凝血功能以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指標以及D二聚體進行評價,在患者術前與術后的第一天、以及一周時空腹狀態(tài)下于清晨取其靜脈血[6]。并用全自動血凝儀與ELISA法等進行檢測。同時對患者術后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估,主要以情緒功能、軀體功能、認知功能以及社會功能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術后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開胸組患者術前凝血酶原時間為(11.2±1.1)s,術后第1天為(12.7±1.1)S,術后1周為(12.8±2.4)S,D二聚體術前為(206.2±109.7)ng/mL,術后第1天為(3 831.4±2 137.6)ng/mL,術后1周為(1 581.2±1 322.4)ng/mL,纖維蛋白原術前為(4.4±1.7)g/L、術后第1天為(4.06±1.3)g/L,術后1周為(5.7±1.4)g/L,纖維蛋白原指標術前為(257.3±91.3)×109/L,術后第1天為(231.4±87.6)×109/L,術后1周為(258.2±72.4)×109/L;胸腔鏡組術前凝血酶原時間為(11.3±1.2)s,術后第1天為(13.1±1.1)S,術后1周為(11.9±2.2)S,D二聚體術前為(202.4±167.7)ng/mL,術后第1天為(2 387.4±1 603.6)ng/mL,術后1周為(1 451.2±967.4)ng/mL,纖維蛋白原術前為(4.6±1.6)g/L、術后第1天為(3.6±1.3)g/L,術后1周為(6.1±1.7)g/L,纖維蛋白原指標術前為(237.3±71.3)×109/L,術后第1天為(221.4±57.6)×109/L,術后1周為(291.2±62.4)×109/L,上述表明,兩組患者術后凝血功能均處于高血凝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指標以及D二聚體均升高,血小板計數(shù)于術后1周上升。且開胸組有2例血栓栓塞癥患者。
2.2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 分
臨床上,肺癌屬于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肺癌患者占有全球腫瘤患者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并且患者五年生存率較低。為了提高肺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五年生存率與生活質(zhì)量,及早對其進行相關手術治療是十分必要的[7]。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電視輔助胸外科手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研究顯示,采用電視輔助胸外科手術對肺癌疾病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與常規(guī)開胸手術相比,對其生活質(zhì)量影響較小,并且這種手術方式的住院時間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8]。
本次研究顯示二組患者術后凝血功能均處于高血凝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指標以及D二聚體均升高,血小板計數(shù)于術后1周上升。且開胸組有2例血栓栓塞癥患者。與開胸組相比較,胸腔鏡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在肺癌患者手術治療中開展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治療優(yōu)于常規(guī)開胸手術醫(yī)治,術后切口較小,能有效的提升其生活質(zhì)量。在治療該類疾病中有值得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