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河南 鶴壁 458030)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artery syndrome,ACS)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中斑塊不穩(wěn)定出現(xiàn)破裂,導致閉塞性血栓形成的臨床綜合征[1]。根據(jù)我國心血管疾病2016年發(fā)布報告推算,已經(jīng)有超過2.5億人口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超過1 000萬為冠心病,ACS作為冠心病中一種常見且嚴重疾病類型,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預后不佳特點,帶給患者沉重負擔[2]。目前,對于ACS患者來說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是最有效、快速治療方案,但PCI手術過程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進而再度形成血栓,因此患者術后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3]。本文通過研究替格瑞洛對ACS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動脈炎性反應及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影響以期對ACS治療提供指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鶴壁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ACS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37~75歲,平均(45.72±3.49)歲;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19~24 kg/m2,平均(22.35±1.08)kg/m2。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39~77歲,平均(48.33±4.12)歲;BMI18~23 kg/m2,平均(21.69±0.95)kg/m2。兩組患者資料可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影像學結果及臨床診斷符合ACS診斷標準;接受PCI治療者;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對治療藥物有過敏史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重度貧血者;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出血風險較高者;消化性潰瘍或消化道穿孔史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PCI術后常規(guī)治療(降脂、擴張血管、減輕心臟負荷)外服用阿司匹林(樂普藥業(yè)(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1022448)以300 mg為初始劑量,之后每天75~100 mg,1次/d。對照組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礎上增加服用氯吡格雷(河南新帥克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6),初始劑量為300 mg,之后每天服用劑量保持在75 mg,1次/d,治療周期1個月。觀察組則在阿司匹林基礎上增加口服替格瑞洛(瑞典AstraZeneca AB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20),以180 mg為初始劑量,之后服用劑量保持在每天90 mg,2次/d,治療周期1個月。
1.4 觀察指標
a)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經(jīng)過抗凝、離心后,采用江蘇英諾華生產(chǎn)血小板功能分析儀檢測MPAR、PRI、PRU;b)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離心后采用酶聯(lián)法檢測血液中hs-CRP、IL-6、sCD40L,試劑盒由上海常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c)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內(nèi)皮素(ET-1),試劑盒由北京奧維亞生物公司提供;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檢測NO含量,試劑盒由上海嵐派公司提供。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參數(shù)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參數(shù)對比
注:1)與治療前相比,P<0.05;2)與治療后相比,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炎性反應對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炎性反應對比
注:1)與治療前相比,P<0.05;2)與治療后相比,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nèi)皮功能對比(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nèi)皮功能對比
注:1)與治療前相比,P<0.05;2)與治療后相比,P<0.05
ACS患者PCI手術后使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共同服用抑制血小板再形成血栓是常用療法。氯吡格雷與P2Y12受體不可逆結合,可能導致氯吡格雷抵抗(CR),即隨著用藥時間延長藥物效果下降。有研究認為CR是導致PCI手術后血栓再形成及二次心梗發(fā)生主要原因之一[4]。替格瑞洛是新型P2Y12受體可逆型抑制劑,起效時間更短,效果更好[5]。
MPAR、PRU、PRI是主要反應血小板功能指標,可通過這幾項指標水平直接衡量抗血小板藥物效果;MPAR體現(xiàn)血小板聚集活性,PRI體現(xiàn)機體抵抗抗血小板藥作用,PRU體現(xiàn)在P2Y12受體抑制劑作用下的血小板剩余活性[6]。在臨床上,hs-CRP是擁有較高靈敏度、特異性C反應蛋白,可與其他細胞相互促進炎性反應,激活血小板、產(chǎn)生血栓,因此可作為CAS患者獨立、強有力的預測因子。IL-6是趨化因子中一種細胞因子,是炎性反應中重要遞質,在白細胞免疫調(diào)節(jié)中起重要作用,而白細胞活躍進一步影響斑塊穩(wěn)定。sCD40L是細胞表面膜蛋白中一種,與CD40受體結合后能刺激分泌趨化因子,趨化因子吸引淋巴細胞、巨噬細胞聚集在斑塊處從而引發(fā)炎癥,而有研究發(fā)現(xiàn)當sCD40L濃度降低時會抑制hs-CRP、IL-6濃度升高,有助于緩解炎癥反應,增加斑塊穩(wěn)定[7]。動脈受到損傷產(chǎn)生炎癥反應時,導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這些變化推動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即內(nèi)皮細胞功能出現(xiàn)障礙。NO含量及ET-1可標志性體現(xiàn)血管內(nèi)皮損傷情況,ET-1可收縮血管,NO可擴張血管,NO含量減少時,兩者平衡被破壞,導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8]。
本文通過對兩組患者在口服阿司匹林基礎上給予氯吡格雷及替格瑞洛治療,發(fā)現(xiàn)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MPAR、PRU、PRI指數(shù)都有下降,觀察組MPAR、PRU、PRI下降更多,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替格瑞洛更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hs-CRP、IL-6、sCD40L指數(shù)都有下降,觀察組hs-CRP、IL-6、sCD40L下降更多,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替格瑞洛抗炎作用更好。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ET-1下降(P<0.05),NO含量增加(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兩項指標表現(xiàn)更優(yōu),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替格瑞洛更有效保護內(nèi)皮功能。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對ACS患者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更好,有效緩解炎癥反應,降低血栓破裂風險,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