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兆李
【摘 要】目的:對細菌性腹瀉患兒進行病原微生物檢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選取在我中心就診的80例細菌性腹瀉患兒作為對象,收集患兒糞便標本實施病原微生物檢驗,并開展藥敏試驗,觀察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及相關藥品耐藥性。結果:80例患兒共檢出病原微生物77株,檢測陽性率為96.25%。其中沙門菌37株,志賀菌16株,弧菌9株,腸致病性大腸桿菌8株,其他病菌7株,沙門菌所占比重明顯高于其他病原菌,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沙門菌、志賀菌、弧菌、腸致病性大腸桿菌以及其他病菌對頭孢哌酮、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環(huán)丙沙星均有一定耐藥性。結論:細菌性腹瀉患兒以細菌感染為主,且病原菌分布廣泛,耐藥性增強,臨床治療過程中應通過病原微生物檢驗和藥敏試驗,合理選擇治療藥物。
【關鍵詞】細菌性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3-03-071-02
細菌性腹瀉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綜合征,其發(fā)病原因較多,尤以病原菌感染為主,且在兒童中最為常見。隨著近年來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耐藥性問題逐漸顯現(xiàn)。針對不同病原菌,采用較為敏感的抗生素治療,有助于防止藥品的浪費,實現(xiàn)對癥治療。因此,積極開展病原微生物檢驗工作具有重要意義?,F(xiàn)將我院對80例細菌性腹瀉患兒開展病原微生物檢驗的工作予以回顧。
1 治療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中心就診的80例細菌性腹瀉患兒作為對象,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為6個月~7歲,平均年齡(3.81±0.49)歲,病程為2~7d,平均病程(3.64±0.27)d。所有患兒均符合《國家法定傳染病診斷標準》中對細菌性腹瀉的診斷標準,出現(xiàn)大便次數(shù)增加、大便性狀改變癥狀,部分患兒伴有惡心、發(fā)熱、嘔吐等。同時排除其他原因引發(fā)腹瀉的患兒、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患兒、治療依從性不足患兒等。本研究已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對治療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檢驗方法 (1)病原菌檢測。根據(jù)《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中的操作要求,對80例細菌性腹瀉患兒進行糞便標本采集。檢驗人員將80株糞便標本涂片加以檢驗,并選取SS培養(yǎng)基,于室溫下培養(yǎng)20h,將SS瓊脂平板中培養(yǎng)的可疑菌落進行生化反應。采用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分析儀,根據(jù)生化反應和血清凝聚試驗對病原菌分類,如志賀菌、沙門菌、弧菌等。
(2)藥敏試驗。選取頭孢哌酮、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環(huán)丙沙星等藥物進行藥敏試驗,液體培養(yǎng)細菌后涂布在培養(yǎng)基上,室溫條件下連續(xù)培養(yǎng)18~24h,檢測抑菌圈直徑,根據(jù)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測定藥物的敏感性。
1.3 觀察指標 (1)病原菌構成。觀察80例患兒糞便標本中所檢測出的病原菌,分別計算不同種類病原菌占比。(2)藥敏試驗結果。觀察不同病原菌對相關藥物的耐藥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原菌構成及占比 80例患兒共檢出病原微生物77株,檢測陽性率為96.25%。其中沙門菌37株,志賀菌16株,弧菌9株,腸致病性大腸桿菌8株,其他病菌7株,分別占48.05%、20.78%、11.69%、10.39%、9.09%,沙門菌所占比重明顯高于其他病原菌,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藥敏試驗結果 沙門菌、志賀菌、弧菌、腸致病性大腸桿菌以及其他病菌對頭孢哌酮、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環(huán)丙沙星均有一定耐藥性。見表2。
3 討論
細菌性腹瀉是兒科中常見的疾病,該病起病急,帶有傳染性,患兒可出現(xiàn)大便次數(shù)增加、大便呈水樣或黏液樣癥狀,部分患兒伴有惡心、發(fā)熱、嘔吐等。細菌性腹瀉具有一定的潛伏期,通常為數(shù)小時至一周,如不及時治療有可能轉化為慢性細菌性腹瀉[1]。
目前抗生素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疾病的治療,盡管抗生素在快速抑制病菌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是抗生素濫用問題也日益突出,細菌耐藥性明顯增強,變異出更多新型的致病菌亞型。而臨床針對兒童細菌性腹瀉主要是采用抗生素治療以達到抗細菌、抗感染的目的[2]。包括沙門菌、志賀菌、腸致病性大腸桿菌等都是引發(fā)兒童細菌性腹瀉的病原微生物,例如志賀菌主要感染人群為2歲以上兒童,病菌侵入機體后潛伏期長,導致體內菌群發(fā)生紊亂,進而引發(fā)細菌性腹瀉。所以明確患兒感染的病原菌是對癥治療的基礎。細菌性腹瀉的預防應注意加強兒童衛(wèi)生管理,勤換衣物,經(jīng)常洗手,定期消毒,盡量切斷傳播途徑,降低感染風險。
本研究中80例患兒檢出的病原微生物包括沙門菌、志賀菌、弧菌、腸致病性大腸桿菌等,且對頭孢哌酮、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環(huán)丙沙星均存在一定耐藥性??梢娂皶r開展病原微生物檢驗及藥敏試驗,才能進一步選取敏感的治療藥物。而且臨床實踐中病原菌極易發(fā)生變異,不同醫(yī)院常見病原菌、院內感染情況存在差異,對于細菌耐藥性應當區(qū)別而論,故藥敏試驗尤為必要。醫(yī)生在細菌性腹瀉的診斷和治療中,應當嚴格遵循檢驗流程,明確患兒所感染的病原菌以及耐藥情況,選取適合藥物,從而幫助患兒盡快恢復。
參考文獻
[1]林高平,肖勍,鄒立新.兒童細菌性腹瀉86 例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21(8):963~964.
[2]李英.病原微生物檢測對兒童細菌性腹瀉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8,25(9):97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