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程
有人認為它重塑了咖啡界的規(guī)則,也有人擔心它重蹈ofo的覆轍。總之,燒錢還在繼續(xù),這一杯咖啡到底能紅到何時?
1999年1月,從北京國貿中心的第一家店,到如今的3600多家門店,星巴克在中國走了二十年。
2018年1月,同樣從北京出發(fā),一個咖啡品牌以平均一天新增六店的速度,迅速在中國開花結果。截至12月31日,共開了2073家門店。
瑞幸咖啡用了不到一年,擴張到星巴克花費十多年耕耘才獲得的規(guī)模。
迅速擴張的背后是資本的力量。無孔不入的營銷廣告、不計成本的慷慨補貼、確保直營的增生模式,分分鐘燃燒的都是錢。經營九個月虧損8.57億元,“不差錢,前期的投入是用來教育市場”,創(chuàng)始人自信滿滿,表示仍然會長期堅持補貼,持續(xù)大約三到五年。
高舉高打,重金開路的推廣方式,不免讓人想起了2018年涼了的ofo。猜測小藍杯淪為和小黃車一樣結局的人越來越多,CEO趕忙出面反駁——“海外有勢力惡意抹黑我們”,“我們不一樣,又不收押金”,“今年瑞幸總店數(shù)量要超過4500家,門店和杯量上全面超越星巴克”。
而另一方面,2018年12月瑞幸咖啡剛剛宣布完成B輪2億美元融資,估值翻倍達到22億美元。今年1月,就馬不停蹄地任命前香港渣打銀行執(zhí)行董事Reinout Schakel,為公司首席財務官兼首席戰(zhàn)略官。同時,也早已在境外注冊了瑞幸咖啡(香港)有限公司。看起來,赴港上市似乎在緊鑼密鼓地籌劃之中。
“外賣的咖啡”
瑞幸的商業(yè)邏輯,無論是表面的,還是實質的都不難懂。
先說表面的。創(chuàng)始人錢治亞經過調研后,認為中國的咖啡市場存在巨大需求。對比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人均200杯以上的咖啡消耗,2017年中國大陸咖啡人均消費只有一年4杯,她看到了潛力巨大的增量市場。
她也闡述了眼下中國咖啡消費的兩大痛點——價格太貴,購買不方便。于是乎,“做每個人都喝得到、喝得起的好咖啡”,錢治亞把這一愿景寫入了公司宣講商業(yè)計劃的PPT中。
再來看看瑞幸這一年的商業(yè)行為。
2018年1月20日,大多數(shù)人的朋友圈都刷到了這樣一則廣告。湯唯和張震,手捧一杯印著白鹿頭的小藍杯,優(yōu)雅而性感地說了句“這一杯,誰不愛”。從此,這款叫作瑞幸(Luckin)的咖啡大張旗鼓長期占據(jù)了朋友圈和電梯屏。據(jù)說,僅僅 3 個月,瑞幸在朋友圈廣告的投放金額就超過了 800 萬元。
強力宣傳打頭,深諳人性的買贈規(guī)則推波助瀾。下載APP就能免費喝,邀請朋友下載又能免費喝,下單后又能分享紅包再次免費喝……推廣初期,利用人們“喜愛占便宜”的心理,瑞幸咖啡的APP裂變式地推廣開來,不到五個月的時間,瑞幸的出杯量達到500萬。當然代價也不菲,因為無數(shù)用戶喝了三四天的免費咖啡。
如果說前期推廣尚還屬于互聯(lián)網時代的常見營銷手段的話,那接下來瑞幸則頗有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意味了。
2018年5月15日,瑞幸咖啡對外公布了一封“給行業(yè)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讓中國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的致星巴克的公開信??卦V星巴克不正當競爭,搞行業(yè)壟斷,并表示將在全國各地起訴。
這種被稱為“碰瓷營銷”,上來就和行業(yè)老大叫板的行為,一方面來源于錢治亞言稱“手握充足現(xiàn)金流”的底氣,另一方面也有著市場營銷官楊飛的“江湖底色”。
這位來自神州專車的營銷教頭的杰作就是,2015年為神州專車成功策劃了“Beat U”方案,暗示Uber專車不如神州安全,讓下載量大增。當然他也曾因為非法刪帖生意遭受過牢獄之災,總之是一位年紀輕輕的草莽英雄。
九月過后,瑞幸公布了前三季度的財務報表。累計銷售收入為3.75億元,毛利潤為-4.33億元,凈虧損8.57億元。平均下來,每杯咖啡價格為10.21元,每杯虧損23元。一時間,輿論嘩然。
但對于燒了十幾個億就超越了Costa,成為國內第二大咖啡連鎖品牌的瑞幸,管理層顯然是滿足的。
不難發(fā)現(xiàn),瑞幸2018年的一整套玩法都是照搬當年網約車、共享單車的“經典兵法”——一邊用補貼“破壞”原有的行業(yè)邏輯,一邊用互聯(lián)網手段大搞營銷,然后靠著持續(xù)融資推動前行,迅速做出規(guī)模。
但不同的是,不同于網約車的“群雄爭霸”,此時此刻玩互聯(lián)網咖啡的就你瑞幸一家。其他咖啡都是老老實實做店鋪生意的,提供場所供人聊天休憩,與主打外帶的瑞幸有著本質區(qū)別。
那么,急著做大的瑞幸咖啡,到底是奔著什么去的呢?
這一杯,誰愛?
判斷商業(yè)項目的目的之前,回歸行業(yè)本質來觀察是必須的。
瑞幸是做什么的?咖啡館,一個在餐飲業(yè)中有著“第二難做”之稱的小項目(第一是酒吧)。
“在中國,只靠賣咖啡的店,第一年就倒閉的占六七成?!笨Х刃袠I(yè)資深從業(yè)者姚遠告訴記者他自己的多年觀察。
不同于有咖啡消費習慣、把咖啡當作必需品的國家,中國的咖啡仍屬小眾市場。咖啡愛好者比例不高,星巴克和Costa等固定用戶又很難挖掘。同時傳統(tǒng)咖啡館的好地段租金貴,盈利模式單一緩慢,比起新興的網紅奶茶店也沒有競爭力。
中國人口眾多,市場廣大,想開墾“未喚醒”的咖啡市場的瑞幸早已不是第一批。2012年,伴隨著韓流文化,一大批韓系品牌進入中國,四面開花。結果呢,擴張得確實很快,2014~2015年間,中國多出了800多家韓系咖啡館,但經歷市場大浪淘沙后,幾乎全軍覆沒。
聲稱要在中國開5000家門店“咖啡陪你”的創(chuàng)始人自殺,豪麗斯被供應商追債,Zoo Coffee 被中資完全接管,這些都是教科書般的典型失敗案例。
站在前人的“尸體”上,瑞幸也的確玩出了不同的花樣。它采取的是輕資產的路線,主打外賣送貨和門店自提,大大減少了地租和人工的開支。
但僅僅憑此,坦白說,現(xiàn)階段瑞幸咖啡離公司愿景中的“做每個人都喝得到、喝得起的好咖啡”還有不小的一段距離。
做咖啡,好不好喝才是關鍵。然而味道的感知是一種私人化的指標,尤其對于咖啡這種品質與標準極其豐富的飲品。
不同評測機構做的多人盲選報告或許是一種較為客觀的參考資料。但遺憾的是,相較于星巴克、全家、711、Costa、Manner等品牌,瑞幸咖啡在一些評測中都處于墊底狀態(tài)。
“口感苦”“甜味膩”“溫度下降后味道變得不好”是不少評測人中的共同觀點。
在瑞幸的宣傳文案中,“上等阿拉比卡豆”和“WBC(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拼配”是極其抓眼球的宣傳。然而在實際品嘗中,文案中的亮點似乎卻隱身了。
據(jù)記者觀察,不少擁有全自動或半自動咖啡機的咖啡館,大多數(shù)還可以選擇手沖咖啡。而瑞幸咖啡全部采用全自動咖啡機,只能提供選擇很少的標準化咖啡。況且,以瑞幸一天6家且全直營的開店速度,無論是專業(yè)咖啡師,還是優(yōu)質咖啡豆都很難想象可以保證數(shù)量。
除卻質量,還有價格。瑞幸咖啡的正價分為三檔——21元、24元、27元。在補貼機制下,現(xiàn)在一杯平均價格10元左右。
但是補貼不是永久的,如果恢復到正價,相較于便利店美式10元、拿鐵12元的價格,瑞幸也就失去了競爭優(yōu)勢。20多元的飲品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每天喝得起,似乎偏離了產品的最初愿景。
有些網友吐槽說:瑞幸大把大把砸錢,倒不如好好提升一下品質。
但轉念一想,如果瑞幸最初的目的就不是做好產品,而是贏下這場資本游戲,燒錢無數(shù)的行為倒確實是“花在了刀刃上”。
燒錢與退出
什么是資本游戲?
通過燒錢迅速開辟戰(zhàn)場,擴大規(guī)模擠壓對手,推高估值持續(xù)融資,成功上市收割韭菜,最終套現(xiàn)離場。
近幾年,中國的消費者并不陌生,無論是港交所還是納斯達克,中國的投資經理和創(chuàng)業(yè)者都成功締造了一大批資本游戲的贏家。當然也目睹了不少敗者的慘淡離場。
在2019年戰(zhàn)略溝通會上,錢治亞斗志昂揚,“2019年將會繼續(xù)擴張門店,做到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p>
“志存高遠”的背后是財大氣粗。在資本寒冬,裸泳者紛紛浮出水面的2018年,瑞幸“順風順水”的融資無疑是罕見存在。
從成立至今,瑞幸籌集了兩輪共計4億美元融資。7月A輪2億美元,估值10億美元,12月B輪2億美元,估值躍至22億美元。
查看兩輪融資的投資方,愉悅資本、大鉦資本是二輪的老股東。對此,瑞幸的解釋是 “綜合考慮到公司數(shù)據(jù)的保密性和有限的額度分配,選擇了熟悉團隊的投資機構”。但外界猜測聲不斷,懷疑瑞幸很難找到新的投資機構,這只是一種老股東無奈“左手倒右手”的估值推高把戲。
投資人不是做慈善,尤其是身陷虧損嚴重、未來仍需大量燒錢的項目,連續(xù)投資兩輪的投資人心情想必并不輕松。
這也就合理解釋了為何瑞幸對于尋求上市有一種急不可耐的沖動。通過價格戰(zhàn)破壞整個行業(yè),吸引了大量原本沒有固定消費習慣的消費者。但是誰都知道,通過補貼吸引而來的消費者如同曇花一現(xiàn)。
連騎車漲一毛錢都會導致大量用戶流失,瑞幸咖啡如果恢復了正價,留存下的消費者到底有多少,則是個大問題。
通過資本喂養(yǎng)出來的怪物,只能繼續(xù)寄托于繼續(xù)用資本去喂養(yǎng)它,等到體格足夠龐大再拋到市場去,總有人愿意接手。
瑞幸咖啡的IPO傳聞并不是首度傳出,在2018年的11月,路透社就爆料瑞幸咖啡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時稱,后者與投資銀行就海外首次公開募股(IPO)進行了早期討論,最有可能在香港或紐約進行。但消息并未獲得瑞幸的正面回應。
能否赴港上市,瑞幸的未來仍不明朗,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它實在太年輕了。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層最近3年不變,而瑞幸咖啡目前還不滿3歲。
但瑞幸咖啡作為一種傳統(tǒng)行業(yè)的“新生事物”,而且風頭正勁,猶如當年的小米,那么市場的規(guī)則總有變通的可能性。實際上,2018年以來,港交所為了吸引“獨角獸”在港交所上市,也已開了多條特例。
面對外界的種種猜疑,投資人和管理層的壓力都會不小。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做產品,還是玩資本,2019年對于這個咖啡界的“新型物種”來說,都是事關命運的重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