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嘉宇 胡天宇 蘇月焦 屈善強 夏之柏○☆
人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原發(fā)性惡性腫瘤,目前以顯微手術切除后輔助放化療等綜合治療為主[1]。腫瘤全切程度與膠質瘤術后生存期及生存質量密切相關[2]。但位于功能區(qū)腫瘤,術者常擔心加重患者術后癥狀,常規(guī)顯微手術切除效果未能令人滿意。神經導航技術融合定位、影像等多種技術,可精確定位腫瘤,實時監(jiān)測腫瘤邊界,給大腦功能區(qū)膠質瘤切除提供了新的輔助手段[3-5]。本文回顧性分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顯微手術切除的大腦功能區(qū)膠質瘤99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1.1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為新診病例,術后病理確診為膠質瘤;②低級別膠質瘤MRI T2序列水腫帶邊界距功能區(qū)距離≤2 cm,高級別膠質瘤增強邊界距功能區(qū)距離≤2 cm[6,7];③患者對治療方案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無法配合本研究;②行術中喚醒或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術中MRI、皮層下電生理監(jiān)測。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組共選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腦功能區(qū)膠質瘤患者99例,男 63 例,女 36 例,年齡 3~79 歲,平均(43±14)歲;患者均為右利手。按是否行術中神經導航,分為神經導航輔助顯微手術組(簡稱神經導航組)和常規(guī)顯微手術組(簡稱非神經導航組)。神經導航組46例,非神經導航組5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術前卡氏(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病灶部位:額葉47例,顳葉7例,頂葉11例,枕葉7例,額島葉1例,額顳葉6例,額頂葉2例,額顳島葉6例,額頂島葉1例,額頂枕葉1例,顳頂葉2例,顳枕葉3例,顳頂枕葉2例,頂枕葉3例。相關功能區(qū):中央回區(qū) (皮質運動區(qū)及皮質感覺區(qū))79例,視皮質9例,運動性語言中樞10例,感覺性語言中樞10例,視覺性語言中樞7例,其中涉及2處功能區(qū)10例,3處功能區(qū)3例。主要臨床癥狀:癲癇29例,一側肌力下降、感覺減退23例,言語障礙11例,視力下降2例,視野缺損1例。手術均由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yī)師完成。
1.2影像學檢查所有患者術前、術后行3.0 T顱腦MRI平掃+增強。MRI的解剖成像包括三維T1加權成像 (T1weighted image,T1WI)、T2加權成像(T2weighted image,T2WI)和T2液體衰減反轉恢復(T2-FLAIR)。位于語言區(qū)術前加做血氧水平依賴(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成像檢查。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用于顯示白質纖維結構。
1.3導航計劃使用iPlan3.0(BrainLab)導入患者影像學數(shù)據(jù),將相同解剖位置斷面解剖圖進行融合(image fusion),靶點描繪(object creation)確定腫瘤范圍。低級別膠質瘤采用T2WI或T2-FLAIR序列融合描繪,高級別膠質瘤采用T1WI增強序列融合描繪。利用 “BOLD mapping”模塊的分析功能,生成相關功能區(qū)的三維結構。利用“fiber tracking”模塊進行錐體束重建。第一步,調整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于病灶側,內部到達內囊;第二步,調整ROI包括一側大腦腳底;第三步,刪除明顯不屬于錐體束的纖維,軟件生成三維錐體束。
1.4手術方法神經導航組:將導航計劃導入神經導航工作站?;颊呗樽砗笥肕ayfeild頭架固定患者頭部,以眼眶、鼻根、鼻尖等為定位點,用激光定位器進行表面注冊,以導航探針確定患者定位點與解剖圖完全一致,標記病變界限,設計頭皮切口。打開硬腦膜前再次導航定位腫瘤邊界,避開功能區(qū)。切除腫瘤過程中隨時進行實時腫瘤邊界定位。當術者根據(jù)自己經驗判斷腫瘤已完全切除或已到達功能區(qū),且導航提示腫瘤切除已達邊界或已到達功能區(qū),腫瘤切除手術停止,術區(qū)充分止血。
非神經導航組:術者根據(jù)術前影像資料及經驗,制定手術計劃,設計手術切口。顯微鏡下判斷腫瘤邊界及功能區(qū)位置,避開功能區(qū),最大限度切除腫瘤。
1.5手術療效評估比較兩組患者腫瘤切除程度、術后KPS評分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根據(jù)患者術前及術后顱腦MRI影像計算術前腫瘤體積及術后殘留腫瘤體積。根據(jù)患者術前及術后7 d的癥狀及體征,并觀察術后是否出現(xiàn)并發(fā)癥,采用KPS評分對患者手術前后功能狀態(tài)進行評估,KPS評分越高,神經功能越好。術前有相應臨床癥狀的患者,根據(jù)其術后癥狀有無緩解或消失,評估患者癥狀是否改善。
1.6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檢驗分析腫瘤的切除程度,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手術前后KPS評分,兩配對樣本McNemar檢驗評估術后癥狀改善情況。其余計量資料對比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對比采用Pearson 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手術切除結果99例大腦功能區(qū)患者,神經導航組46例,非神經導航組53例。兩組患者腫瘤最大徑有統(tǒng)計學差異(t=-2.247,P<0.05,見表 1)。 與非神經導航組全切率73.6%(39/53)相比,神經導航組腫瘤全切率達91.3%(42/46),兩組全切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343,P<0.05),見表 2。
按腫瘤大小,腫瘤最大徑≥3 cm患者89例,神經導航組38例,非神經導航51例。神經導航組與非神經導航全切率分別為 89.5%(34/38)和72.5%(37/51),兩組全切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040,P<0.05)。 腫瘤最大徑<3 cm 患者 10例(神經導航組8例,非神經導航組2例)均達全切除。
2.2術后功能及癥狀與術前相比,神經導航組術后34例癥狀緩解或消失,癥狀改善率77.3%(34/44),非神經導航組術后34例癥狀緩解或消失,癥狀改善率64.2%(34/53)。兩組術后癥狀改善率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除1例(腫瘤最大徑<3 cm)非神經導航組出現(xiàn)術后一側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術后未出現(xiàn)癥狀體征加重或新的并發(fā)癥。神經導航組和非神經導航組術后KPS評分均較術前KPS評分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671、-6.254,P<0.01),兩組術后癥狀緩解率、術后KPS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3典型病例
病例1,男,24歲,因發(fā)作性意識不清伴四肢抽搐5年入院。無陽性體征。顱腦MRI提示左側額葉中央回區(qū)膠質瘤(圖1A-E)。全身麻醉下取左額近竇入路,術中神經導航,顯微鏡下完全切除病灶。術后未見抽搐,四肢活動可,肌力、肌張力正常;雙側感覺對稱,無異常。術后1周復查MRI顯示未見腫瘤殘留(圖1F-J)。術后病理確診為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WHOⅡ級。
表1患者一般資料調查結果
表2手術切除情況及術后療效結果
病例2,男,60歲,因言語障礙10余天入院,表現(xiàn)為言語表達不流利,找詞困難,理解力尚正常。顱腦MRI平掃+增強+BOLD提示左側顳葉膠質母細胞瘤,病灶與左額下回后部運動性語言中樞及視覺性語言中樞鄰近(圖2A-C)。左側改良翼點入路,術中神經導航輔助顯微手術全切除病灶。術后言語表達能力較術前明顯提高。術后1周復查MRI顯示未見腫瘤殘留(圖2D-F)。術后病理確診為膠質母細胞瘤,WHOⅣ級。
大腦半球功能區(qū)涉及肢體運動、感覺、語言理解表達及視覺,相應部位皮層受損可導致患者對應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既往,術者往往顧及患者術后功能,對于相關部位的腫瘤切除不盡理想。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術中導航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8-10],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術后KPS評分和癥狀緩解大致相當(P>0.05),神經導航組腫瘤全切率達91.3%,非神經導航組僅為73.6%(P<0.05)。神經導航顯微手術明顯提高了腫瘤全切率,且不增加術后并發(fā)癥。對于重要功能區(qū)的手術,現(xiàn)在有開展聯(lián)合術中MRI、術中喚醒及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等技術,以保護功能區(qū),提高腫瘤全切率。但后者存在造價過高及費時等不足??梢?,對于大腦功能區(qū)膠質瘤手術切除,神經導航輔助顯微手術更具有普遍意義。
研究表明,腫瘤邊界距離功能區(qū)≤2 cm的區(qū)域被認為與功能區(qū)結構相關[11]。在本組病例中,我們選取術前影像學顯示腫瘤邊界距功能區(qū)距離≤2 cm的病例作為研究對象。另一方面,由于膠質瘤術后復發(fā)常位于原發(fā)部位,多在手術切除邊界2 cm內[12]。因此,神經導航輔助顯微手術切除功能區(qū)膠質瘤的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
腫瘤大小對于手術切除程度也有一定的影響,有報道將CT或MRI測量最大直徑<3 cm的病灶定義為小病灶[13,14]。小病灶術中難以精確定位,尤其是低惡度功能區(qū)膠質瘤在顯微鏡下與正常腦組織的邊界往往難以確定,這對精確切除腫瘤及保護功能區(qū)是一項挑戰(zhàn)。神經導航輔助顯微手術切除這類腫瘤有自身優(yōu)勢,本組10例小病灶,均達到全切除,但常規(guī)顯微手術有1例術后癥狀加重?!? cm的病灶常存在占位效應及可能的周圍水腫,易造成周圍腦組織擠壓而偏離原來的解剖位置。本組腫瘤≥3 cm的病例,與非神經導航全切率72.5%相比,神經導航組全切率達89.5%(P<0.05)。所以,無論腫瘤大小,神經導航輔助顯微手術都使患者近期獲益。
圖1 A-E:左側額葉中央回區(qū)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患者術前顱腦MRI。A,軸位T2WI;B,冠狀位T2-FLAIR;C,軸位T1WI增強;D,冠狀位T1WI增強;E,矢狀位T1WI增強。F-J,左側額葉中央回區(qū)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患者術后7 d復查顱腦MRI。F,軸位T2WI;G,冠狀位T2-FLAIR;H,軸位 T1WI增強;I,冠狀位 T1WI增強;J,矢狀位 T1WI增強
圖2 A-C:左側顳島葉膠質母細胞瘤患者術前顱腦MRI。A,軸位T1WI增強;B,冠狀位T1WI增強;C,矢狀位 T1WI增強。 D-F,左側顳島葉膠質母細胞瘤患者術后7 d復查顱腦MRI
盡管如此,神經導航亦有其自身不足,由于患者手術體位、腦脊液釋放致術中腦組織漂移、腦重力作用及腫瘤切除等均可引起導航圖像與實際位置不符,影響導航準確性。除術中MRI檢查外,臨床上尚可以結合術中超聲等協(xié)助術者確定腫瘤邊界,減少腦漂移影響[15-17]。
總之,神經導航輔助顯微手術切除大腦功能區(qū)膠質瘤,達到不增加術后并發(fā)癥,最大程度切除腫瘤,提高生存質量,具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