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軍
摘要:近年來,隨著都市報的迅速崛起,對傳統(tǒng)黨報的主導地位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人們普遍反映傳統(tǒng)黨報面孔呆板、內(nèi)容單調(diào),漸漸遠離普通受眾,從而導致地市級黨報的影響力大大降低,嚴重制約著地市級黨報的發(fā)展。把地市級黨報辦得鮮活已成為地市級黨報新聞工作者共同的追求。
關鍵詞:地市級黨報;增強;吸引力;策略
地市級黨報要擴大影響力,首先就要擁有更多的讀者群,而要吸引更多的讀者群,就必須摒棄陳舊的辦報理念,創(chuàng)新報道的內(nèi)容和手段,努力提升報道質量,增強報道的貼近性,不斷強化報紙的必讀、易讀和悅讀特質。即就是要把報紙辦得讓讀者“愿意看”“看得懂”“喜歡看”。具體到新聞采編的操作層面,就是要做到選題貼近、形式貼近、語言貼近。
報道選題要貼近――
讓讀者“愿意看”
貼近性,是新聞的基本特征之一。一般來說,媒體的報道選題越是貼近受眾,越能引起受眾的興趣;越是與受眾的切身利益相關,就越能得到受眾的關注,報紙的影響力也就越大。倘若報道了與讀者無關緊要的事情,即使報道內(nèi)容再多,報道分量再重,標題字號再大,也無法吸引讀者。因此,新聞報道選題應從百姓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入手,發(fā)掘新聞亮點,才能增強它的貼近性。
內(nèi)容上的貼近性。就讀者而言,內(nèi)容的貼近才是核心的貼近。如今讀者看報,都帶有較明顯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實用性。一部分讀者之所以不愛看黨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認為黨報新聞太硬,說的是官話,報道的是領導的事,與自己的關聯(lián)度不大。所以,作為地市級黨報,要多從政策宣傳與讀者利益相結合的角度出發(fā),盡可能為讀者的工作、學習、生活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幫助。
地域上的貼近性。新聞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本土化。作為一份地方媒體,就是要立足本地、緊扣本地、竭力為本地讀者服務,全面、及時、準確地報道本地新聞,發(fā)揮“信息超市”的功能,使報紙成為廣大讀者了解本地新聞的第一選擇。新聞圈內(nèi)有句話:“因為本土,所以親近”,講的就是本土性原則。
感情上的貼近性。即報紙報道的每一個選題必須是讀者所關心的、感興趣的、愿意了解的?,F(xiàn)在是信息爆炸時代,讀者每天接收信息的渠道很多,選擇的余地很大,如果不是他們所關心的、感興趣的內(nèi)容,他們就會棄之不讀。這樣就很容易失去讀者,最終失去市場。
表達方式要貼近――
讓讀者“看得懂”
有人說,新聞媒體實質上就是一個轉化器,把一些政策性、專業(yè)性較強的東西轉化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這是考量一個媒體編輯水平的重要標志。誰的轉化工作做得好,誰就能獲得更多讀者的喜愛和認同。轉化,實際上就是一個表達方式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表達技巧的問題。
硬新聞軟處理。時政新聞是地市級黨報的重要內(nèi)容,在新聞資源總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它涉及黨的方針政策,讀者往往很關心。但時政新聞往往較硬,讀者看不大懂,理解起來比較費勁,這時就需要媒體當好轉化器,在自己吃透精神、準確理解、正確把握的基礎上用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將硬新聞軟處理,硬主題軟表達,以親切生動吸引讀者,以深度厚度說服讀者。一些媒體曾提出讓時政新聞“軟些,軟些,再軟些”的口號,其用意就是為了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讓讀者易于接受,樂于接受。
發(fā)揮解讀功能。近年來,黨和政府關注民生,共建和諧,出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著力改善民生的舉措,老百姓也迫切希望了解這些新出臺的方針政策將會給他們帶來哪些發(fā)展的機遇和看得見的好處,將給哪些行業(yè)的發(fā)展帶來挑戰(zhàn),使哪些人的利益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作為新聞媒體要發(fā)揮解讀分析功能,提供信息顧問式的服務,做好新聞信息的“深加工”。
編排形式要簡約易讀。在實踐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同樣一篇報道,不同的版面處理方式,就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傳播效果。編排形式處理得當,讀者閱讀率就高,傳播效果就好,反之亦然。
首先,版式設計要遵循重點突出、編排有序、方便易讀的原則,視覺上給人以輕松感,讓報道主題既醒目又悅目,才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其次要做好標題和導讀,使讀者在最短時間內(nèi)就可了解本張報紙的重要信息,節(jié)省閱讀成本。對于深度長文,為了滿足部分讀者快速瀏覽的需要,要在適當位置增加小標題,一方面可以使版面疏朗透氣,另外,也可通過小標題,幫助讀者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
第三,對于復雜問題要巧用圖表來表達,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語言風格要貼近――
讓讀者“喜歡看”
現(xiàn)代條件下,人們工作生活節(jié)奏明顯加快,普遍面臨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生存的壓力,身心疲憊。都渴望通過閱讀獲取信息,但人們更希望輕松閱讀、愉快閱讀、開心閱讀。中央也明確提出:要多用群眾的語言,多聯(lián)系群眾身邊的事例,多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多報道有實在內(nèi)容和新聞價值的事情,進一步增強新聞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這是中央的要求,也是群眾的希望。這就要求地市級黨報的新聞工作者在寫稿、編稿過程中要改變以往文件性、概念性較強的語言風格,多挖掘、采用生動活潑、新鮮耐讀的語言,使刊登出來的文章有看頭,有嚼頭。
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語匯,個性突出,新鮮活潑,很有特色,聽著親切。他們反對枯燥死板、毫無生氣的語言,所以,我們在報道時要多采用群眾中生動活潑的語言。因為他們的語言,用起來輕松,聽起來順耳,沒有距離感,老百姓喜聞樂見,有利于信息的傳播。譬如:人情債負擔重,群眾會說:“人情負擔有多重,九頭老牛拉不動”;說起很多農(nóng)民得病后的種種困惑,農(nóng)民自編了順口溜:“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yǎng);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薄靶〔⊥稀⒋蟛】?,重病等著見閻王?!闭f起一些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干部不懂經(jīng)濟瞎指揮,農(nóng)民調(diào)侃說:“鄉(xiāng)長說話你別聽,他叫種蒜你種蔥?!崩习傩盏恼Z言生動活潑,詼諧幽默,多運用老百姓的語言,會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另外,語言要簡約優(yōu)美,新鮮耐讀。即既要簡潔明了,讓人一看就懂,又要語言優(yōu)美,耐人咀嚼。古人云:“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就是說,語言沒有文采,流傳就不會久遠。人們閱讀的目的,一方面是獲取信息,另一方面是學習語言。語言創(chuàng)新中,簡約而有韻味,樸實而有文采,通俗而有新意應是永恒的追求。
參考文獻:
[1]田闊主編.世紀潮.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