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高三課型主要以習題課和試卷講評課為主,一般不再給與學生大量合作探索的空間和時間。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參加區(qū)優(yōu)質(zhì)課評比,課題是《有機推斷與合成》,高考考試說明對這一節(jié)的要求是:能利用不同類型有機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設計合理的路線合成簡單的化合物。在設計這節(jié)課的時候,整節(jié)課圍繞如何使學生掌握合成的方法,解題的規(guī)范和設計合成路線上。
經(jīng)過現(xiàn)場說課和專家評定,并聽取了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后,我對這堂本來倉促準備的公開課又多了幾分理解,也對如何上好高中化學課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老師是課堂的主導,知識的傳授方向是單向的,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并且沒有交流和反饋的機會,這種課在高三的復習課中尤為多見。
而在我所執(zhí)教的這堂課中,由于學生對合成路線比較陌生,所以在本課初期,教師的活動始終貫穿于學生之間,并對學生的反饋作適當?shù)闹笇?。在本課后期,所以老師的作用就逐漸游離于學生之外,但是并非完全脫離學生,對于學生的反饋,老師還是要作必要的指點和評價。而在本堂課的始終,學生和學生始終是處于交流互助中。能熟練操作的學生指導操作陌生的學生,學生和學生相互交流自己觀察發(fā)現(xiàn)所得到的結果,并做好實驗記錄。
這堂課的實踐模式得到了專家評委們的贊揚,從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和研究意識來看,每一個學生都對自己的研究樂此不疲,他們的實驗記錄中有很多結果甚至是老師無法預料的。有很多學生真誠地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操作要訣和現(xiàn)象背后的原理,并有很多學生撰寫了關于有機推斷與合成方面的小論文。學生的探索研究意識已經(jīng)完全被激發(fā)了。
反思該堂課的成功之處,我覺得傳統(tǒng)的高三復習課也可以從中有很多可以借鑒之處。首先,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中應該是平等的關系,老師應該杜絕滿堂灌,只給學生聽課的資格,不予學生思考和發(fā)言的機會。揚州大學吳星教授認為:現(xiàn)在的教學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也是解決化學學習中學生兩極分化的根本途徑。課堂是促進學生主體發(fā)展的重要陣地,而高考只不過是學生主體發(fā)展的一個部分,一講到底的課堂雖然可能在高考中給學生帶來成績,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是殺雞取卵,飲鴆止渴,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造了因此而受到了大大的傷害。所以,在后期的高三復習課中,我給了學生更多的發(fā)言和練習機會,必要時不惜以大塊時間換取學生對方法技能的探索。教師不再主導課堂,而是作為課堂的總設計師的身份出現(xiàn)。學生在老師設計的藍圖上完成自己的拼圖,充分享受個體勞動帶來的樂趣。
例如,在試卷講評課中,我設計好了同類題、相關題和變題,學生通過個體練習培養(yǎng)審題能力,鍛煉歸納總結能力。老師作為問題解決輔助人員的角色出現(xiàn),并參與對學生個體活動的評價,真正做到“精講多練”。
其次,高三課堂還應該注意學生和學生的合作交流。在高三的教學中,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少講多學”,“能講”是教學的技能,“少講”才是教學的藝術,你講得最精彩的也許不是學生最需要。幫助學生解決高考中學生可能遭遇的困難是高考復習的唯一目標。當然,“少講”要以科學選擇講課內(nèi)容為前提,“少講”以校本科研為條件,知道如何少講,“少講”以高效講課為基礎,讓學生不因少講而少得。傳統(tǒng)的高三復習課主張的是老師的一灌到底,或者一問一答,或者一問多答,而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很難得到實現(xiàn)。從這堂電教課的結果來看,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既達到了促進班集體的學習氣氛的目的,又促進了高三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面對高考的壓力,很多學生選擇了默默努力,這種沉默不但容易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讓學生陷入了單兵作戰(zhàn)的泥潭。因此,教師有必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上進的學習氣氛,只有讓一滴水溶入大海中,才會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這滴水的作用。在高三后期的教學實踐中,我采用了設置情境,鼓勵學生交流的教學策略。從實際效果來看,班級學習氛圍變得和諧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更大的提高,真正達到了從發(fā)展的角度來開展化學教學工作。
教育家馬明老師說:“現(xiàn)在的教育存在‘復制與發(fā)展’的矛盾。即只要復制例題就可以得高分。這種現(xiàn)象在高三教學中尤為多見。但是教育的目的在于關注學生長期的發(fā)展,所以老師們,尤其是畢業(yè)班的老師不能把目光放在短期的利益上,要讓學生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彼?,即使是面向高三學生的復習課,也不可因注重短期效應而扼殺了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單調(diào)的填鴨式教學只會拔苗助長,教學的真正目的在于關注學生的將來。因此,我覺得在高三的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課堂交流,鼓勵學生活動是順應教育發(fā)展的潮流的,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