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引言: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通過文言文,學生可以了解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的了解傳統(tǒng)中國文化。此外,在初中語文考試中,文言文的占比量較大,考點較多,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熟悉掌握。
1.采用傳統(tǒng)教學,學生吸收較慢 在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一般采用逐字逐句翻譯講解,讓學生明白文言文中每個字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關(guān)于該字詞的其他意思,強硬讓學生記住上課所學知識點。但是,對于剛剛深入了解文言文的初中生來說,文言文有點晦澀難懂,讓學生死記硬背應對考試,并不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導致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難以在實際中應用。例如“焉”字,在文言文中,有助詞,表示語氣舒緩的意思;有代詞,表示疑問意思;還有兼詞,相當于是的意思……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記住所有的意思,然后應用與考試中,但始終模棱兩可,說明學生知識接收了這些知識,但并沒有完全理解所講知識。
2.生硬學習,無法通讀文言文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通常老師在講臺上逐字逐句向?qū)W生們講解文言文,學生在課本上記錄老師所講內(nèi)容,老師講的多,學生思考的少,機械地記錄重點,然后死記硬背,雖然能夠理解基本知識,應對平時考試,但是卻不能通讀全文,理解不了整篇文章所講詳細內(nèi)容,更不要說整篇文言文所表達的情感。事實上,學習文言文主要是學習中國歷史的、傳統(tǒng)的文化,其精髓在于欣賞文言文中的意境,但是,學生如今生硬的學習方式,只能學到皮毛,認為足以應對考試就滿足了,但是,有些時候應對考試也很困難。例如,在語文試卷中會出一道書本以外的文言文題目,需要學生通讀整篇文言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然后進行作答。如若不能理解,或是知道大概,考試中也是很難應對的。
3.基礎薄弱、學習氛圍不足 初中學生剛剛開始接觸一些篇幅較長,文章較為復雜的文言文,學習基礎薄弱,對文言文也比較陌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被動接受老師所傳授的文言文知識,對文言文學習提不起興趣,學習氛圍比較不足。在初中語文考試中,文言文這一板塊難度較大,學生通常不愿意主動去攻克,逐漸產(chǎn)生心理畏懼,沒有較好的學習氛圍。
1.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老師通常是向?qū)W生翻譯整篇文章的意思,然后在一字一句圈出重點詞句,讓學生在書本中被動記筆記,導致在學習過程中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沒有積極性,自然沒有學習效果。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轉(zhuǎn)變教學方式,比如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進行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核舟記》這篇文言文,文章較長,讀起來較為困難,文章里一些描寫的詞句也比較難翻譯,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制作一些小片段,結(jié)合文言文內(nèi)容,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意思,同時可以營造學習文言文的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提倡朗讀背誦文言文 在文言文學習中,不僅難以將一些字詞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話,還難以斷句。
通過斷句,學生可以在翻譯方面省時省力,還可以更加理解句子的語氣語調(diào),從而更容易明白文言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山峽》這篇課文中,描述了山峽的氣勢磅礴:“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進行這一句的間斷就很容易就很容易理解所描寫的三峽壯觀景色,就算不能完全理解字詞意思,也能夠清楚大概意思。提倡朗讀背誦文言文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學生在進行斷句和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背誦,不僅能夠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更好的進行句子的斷句。
3.注重積累,促進學生融會貫通 語文這門學科本身就是注重積累的學科,平時看的多,讀的多,自然視野就會更加寬廣,文言文亦是如此。此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進行一些分類,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刺進學生融會貫通。例如:文言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等,老師可以在講解文言文時進行一個匯總,讓學生多多積累,這樣在學習文言文時,就可以迅速反應出來,達到預期學習的效果。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學生積累的文言文知識點越來越多,理解能力也會逐漸增強,學生素質(zhì)逐漸提高。不僅如此,在語文考試中,平時積累的文言文知識也能應用于課本以外的文言文考試,答題會更加熟練。
總之,在文言文學習之路上的問題出發(fā),逐個攻破學習上的阻礙,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通過不斷的積累學習,逐漸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使學生在文言文方面能夠越來越優(yōu)秀,以此達到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