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英
(廣東省肇慶市皮膚病醫(yī)院住院部,廣東 肇慶 526000)
濕疹屬于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的一種,為皮膚科收治較多的一種疾病,多可見多形性皮疹、劇烈瘙癢等癥狀,且易反復發(fā)作[1]。亞急性濕疹多是因急性濕疹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導致病情遷延所致,其皮損程度雖較急性濕疹減輕,但仍可見不同程度的結痂、丘疹、滲出等癥狀[2]。本研究用濕疹湯治療亞急性濕疹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10例,均為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5例,男34例,女21例;年齡19~65歲,平均(42.9±3.2)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12年,平均(4.8±1.0)年。觀察組55例,男34例,女21例;年齡21~66歲,平均(43.3±3.9)歲。病程最短3周,最長14年,平均(5.0±1.2)年。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符合亞急性濕疹《皮膚性病診斷治療指南》[3]的相關診斷標準;③無藥物禁忌癥或過敏史。
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不能配合治療;②排除對本次研究不耐受;③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④患有高血壓、高血糖;⑤對復方甘草酸苷過敏。
對照組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即將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與5%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靜脈滴注,1日1次。同時外涂苯海拉明霜。
觀察組用濕疹湯。甘草、通草各10g,丹皮、黃芩、滑石、黃柏、車前子、茵陳、蒼術、芍藥各15g,金銀花、土茯苓、白鮮皮、地膚子、薏苡仁各30g。1日1劑,水煎內服后藥渣再煎外洗全身,每日1次。同時外涂苯海拉明霜。
兩組均治療30天。
以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shù)(EASI法)進行評估,含紅斑、浸潤、抓痕、苔蘚化、表皮剝脫等,各項評分從無到重均依次記0、1、2、3分,以各癥狀評分之和為總分,總分為0~15分,分值越高表示濕疹越嚴重[4]。
根據(jù)瘙癢程度依次記為0~3分,0分為無瘙癢,1分為輕度瘙癢,2分為中度瘙癢,3分為重度瘙癢。
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以EASI指數(shù)評分為依據(jù)進行判定,療效指數(shù)=(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為皮損及癥狀均消失,療效指數(shù)不低于95%。顯效為皮損顯著減輕,療效指數(shù)60%~94%。有效:皮損有所消退,療效指數(shù)30%~59%。無效:未達“有效”標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皮損程度及瘙癢程度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皮損程度及瘙癢程度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皮損程度及瘙癢程度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皮損程度 瘙癢程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 11.3±1.9 3.1±0.3 2.4±0.3 0.9±0.2對照組 55 11.2±2.1 5.2±0.6 2.5±0.5 1.4±0.3 t 0.262 23.216 1.272 10.284 P 0.397 0.000 0.103 0.000
亞急性濕疹屬中醫(yī)“濕瘡”范疇,治當健脾祛濕。濕疹湯方中土茯苓解毒除濕,金銀花清熱解毒,白鮮皮、黃芩、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茵陳、滑石、車前子、通草利水滲濕,白鮮皮、地膚子清熱除濕、止癢,赤芍、丹皮涼血清熱、散瘀,薏苡仁、蒼術健脾除濕,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共奏清熱除濕、健脾益氣之功。藥理研究證實,土茯苓、金銀花、丹皮、白鮮皮、茵陳、黃芩、赤芍等具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癥性介質生長的功效,可發(fā)揮良好的抗急性炎癥反應的功效。甘草則有抗病毒、抗菌、解毒功效,并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濕疹湯治療亞急性濕疹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