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成都市15分鐘體育生活圈開展的情況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為研究方法,以天府中央公園為例來展開對成都市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調查,了解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開展情況以及對居民的影響,為成都市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15分鐘;體育生活圈;城市居民;影響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同時也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也隨之而來。同時,現(xiàn)代化科技的發(fā)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智能化,手機、電腦等電子信息化產品改變人們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從而導致現(xiàn)代人的活動空間十分有限?;谝陨蟽牲c分析,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是學習方式都變得更加智能化,人們的活動空間相對狹小,參與體育運動的時間也相對縮短,如不進行及時的調整,造成工作和作息時間的紊亂,極容易導致人們的身體狀況存現(xiàn)一些問題,也就是現(xiàn)代健康領域常被提及的亞健康狀態(tài)。
目前,成都市為了更好地發(fā)展群眾體育和社區(qū)體育,改善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環(huán)境,正在積極地興建各類別的健身場館和健身中心,為成都市社區(qū)體育的發(fā)展提供先前條件。本文主要以成都市天府中央公園為依托的15分鐘體育生活圈為例來展開調查,分析15分鐘體育生活圈對居民的影響,為完善成都市社區(qū)體育公共服務體系、良好的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而提供參考依據。
1.成都市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開展情況
據資料顯示,城市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類型較多,是城市社區(qū)居民選擇居住區(qū)附近的健身場所而決定的,主要包括公園、廣場、體育場館、學校、社會區(qū)內的健身設施。本文主要以公園為依托的15分鐘體育生活圈為研究對象,對成都市天府中央公園居民參與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
1.1參與體育生活圈居民的人群結構分析
成都市公園參與體育鍛煉人群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這就說明公園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與性別無關。成都市公園參與鍛煉人群的年齡主要集中在51-60歲之間,根據年齡特征分析,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
成都市公園參與體育鍛煉人群以離退休人員為主,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59.1%,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離退休人員的空余時間較多,他們會將體育鍛煉當做是一種休閑娛樂活動,再加之這個年齡段人群對健康的認識有所提高,他們希望通過體育鍛煉來提高身體機能。
成都市公園參與體育鍛煉人群主要以高中及以下學歷為主,這就說明成都市公園參與鍛煉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
綜上所述,成都市在公園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以中老年離退休人員為主、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同時也說明其他年齡段、其他職業(yè)的人群在公園鍛煉中的參與度不高,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較多,本研究認為公園配套的體育設施并不能夠滿足其他年齡段、其他職業(yè)人群的運動需求。
1.2 參與體育生活圈居民的動機分析
動機是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內在動力,在天府中央公園中的健身人群進行著各種各樣的運動,比如踢毽球、廣場舞、抖空竹、滑輪滑等,那么這些參與運動的人群究竟抱著什么樣的心態(tài)參與進來的呢?成都市天府中央公園參與體育鍛煉人群的參與動機主要以增強體質為主,還有一些參與者的動機是興趣愛好和愉悅身心,這說明被調查的成都市天府中央公園參與鍛煉人群對健康的追求度較高,他們希望通過體育鍛煉的方式來提高身體素質,而且還有關注心理健康的趨勢。通過我們對體育知識的學習也能確定,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精氣神十足,他們不僅擁有強壯的體魄還具備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當然對于一些身體虛弱的練習者來說還具有一定的醫(yī)療功能。
1.3 參與體育生活圈居民的交通分析
成都市天府中央公園參與體育鍛煉人群主要的出行方式以步行為主,本研究認為參與體育鍛煉人群的居住區(qū)就在天府中央公園的周邊,經走訪了解一些鍛煉人群的居住區(qū)距離公園的距離最遠在1000米作用,最近可達200米,下樓即是公園鍛煉場所。
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從居住區(qū)到達天府中央公園的時間集中在15分以內,最慢在20分鐘左右也能夠達到參與鍛煉的目的地。同時可以得出,天府中央公園附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已經基本實現(xiàn)15分鐘體育生活圈。
成都市在天府中央公園中參與體育鍛煉的居民到達公園的距離主要集中在1000米以內,這就說明成都市天府中央公園屬于體育生活中心,其服務的半徑大約在500-2000米之間,而且經常參與鍛煉的居民從居住地到公園的直線距離約在1000米以內,小于服務半徑。
1.4 參與體育生活圈居民的資源分析
天府中央公園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項目呈多元化,參與鍛煉運動項目從高到低的排序依次為健身走、廣場舞、太極拳、毽球、秧歌、乒乓球、跳繩、羽毛球、慢跑,由此可以看出參與鍛煉的項目分類與參與鍛煉人群的年齡特征、身體素質狀態(tài)有較大的聯(lián)系。健身走、廣場舞和太極拳等項目的活動量適中,能夠滿足中老年人群的需求。走訪中也了解到,天府中央公園中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大多以自發(fā)性為主,缺少以體育社團的形式來組織各種體育活動,一些參與體育鍛煉的居民還表示由于缺乏體育社團的組織,并沒有專業(yè)的人士對他們進行指導,只有一些自發(fā)的、非專業(yè)的、技術熟練的鍛煉者對他們進行指導和幫助。
天府中央公園內缺少較為專業(yè)的體育健身指導,即便存在體育健身指導也是一些鍛煉者自發(fā)的,并非專門性的。一些鍛煉者表示由于他們缺乏體育運動的相關知識,在運動過程中容易造成運動損傷或運動過量的情況,這樣的鍛煉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他們迫切希望在天府中央公園中能夠設有專門的體育健身指導站,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體育鍛煉方式和手段。本研究認為這也是實現(xiàn)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一個重要因素。
2.15分鐘體育生活圈對成都市居民體育行為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體育產業(yè)的不斷加大,相對于群眾而言,對于體育的需求不僅僅是競技體育帶來的怦然心動,更是對于廣泛群眾而言的大眾健身,萬眾健體。15分鐘體育生活圈作為群眾體育的載體,其具有獨特的時代意義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本研究嘗試了解15分鐘體育生活圈形成以后對城市居民的影響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1 對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次數(shù)的影響
15分鐘體育生活圈對居民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產生一定的影響,15分鐘體育生活圈能夠提高居民的體育參與度,促使體育鍛煉成為一種新型的居民生活方式,運用體育生活化的理念來全面體育居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2.2 對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時長的影響
15分鐘體育生活圈對居民每次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長也產生較大的影響,通過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開展以后居民有意識地延長了每次體育鍛煉的時間,通過意識的提高而加強了體育參與的行為。
2.3 對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習慣的影響
15分鐘體育生活圈形成以后對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習慣的影響并不大,在公園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由于他們的時間相對富足,經常會選擇在清晨和傍晚時段來參與體育鍛煉。調查中也顯示,15分鐘體育生活圈形成之后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仍以清晨和傍晚為主,其他時段兼有。
2.4 對居民參與體育鍛煉形式的影響
15分鐘體育生活圈對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形式產生較大的影響,據了解,原先天府中央公園參與鍛煉者都以群體性活動為主,兩三結伴、三五成群的形式來參與體育鍛煉。15分鐘體育生活圈形成后居民自己參與體育鍛煉的形式逐漸提升,這也意味著局面投身于體育鍛煉中并不是受他人的影響,而是出于自身的體育參與意識而產生的行為。
2.5 對居民體育行為強度的影響
15分鐘體育生活圈形成以后,大多居民會選擇居住地附近的公園、廣場、社區(qū)以及開放體育場進行體育鍛煉。據了解,一些居民表示參與體育鍛煉主要是以運動健身的方式來豐富娛樂生活,健身的地點是他們的首要選擇,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離家距離近、場地設施齊全、活動項目多樣的地方來進行體育鍛煉。然而,在15分體育生活圈未形成之前,也有一些居民因鍛煉場所過遠而放棄了參與體育鍛煉的想法。
3.成都市推廣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對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宣傳力度
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所有的信息傳播均可通過網絡連通,世界各地的消息分分鐘即可展示在大海彼岸的人面前,所以在當今要想發(fā)展好15分鐘體育生活圈,就不能僅采用原有的口口相傳或通過報紙等傳統(tǒng)媒介進行傳播,需引入PC、手機端進行網絡平臺進行宣傳,通過微信朋友圈曬圖,公眾號做投票。
3.2 加大對體育生活圈的投資力度
探索拓展更多的體育經費來源渠道,如通過幫助有關單位組織開展職工體育,獲得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贊助;舉辦體育活動、體育知識講座等,可以適當收取報名費居民的會費;通過宣傳教育,動員社區(qū)成員贊助支持社區(qū)體育活動;另外還可有發(fā)揮自身造血功能,通過經營活動獲得經費。
3.3 完善相應的體育場地設施
可以加大對中小學體育場地的設備的開放程度,在公園等戶外場所增加規(guī)劃些球類活動場地,進而緩解了收費體育場館的擁堵,又解決了公共體育場館的荒蕪。加速改造國有企業(yè)廢舊廠房,變廢為寶,解決下崗員工的就業(yè),提高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鏈接,以點連線,由線成圈,最終從場地、設備的方向解決不完善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影響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硬件難。
3.4 提高體育圈與商圈的有機結合
商圈與體育圈的結合也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據調查青年群眾的業(yè)余時間基本上圍繞在商圈和體育圈,所以有效的結合二者的優(yōu)勢才能更好帶動青年朋友加入到15分鐘體育生活圈當中,如在商場中引資籌建健身會館,或在商場外場建設人造草地足球場等,均可以使市民在運動之余進行日常采買省事又方便。
3.5 滿足居民參與各類體育活動的需求
體育運動分類要根據體育場地設施和運動人群的特點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50歲以上的人群僅適合于輕量運動,徒步、跳操等皆可,那么在調查居住人群時在老年人群居住密集區(qū)域就不適合建立收費健身場所。
4.結論
4.1 成都市參與15分體育生活圈人群的特征
目前,成都市以公園為依托的15分鐘體育生活圈已初具規(guī)模,但參與鍛煉的人群以離退休的中老年人為主,他們也是公園鍛煉的傳統(tǒng)人群。此類人群雖具備健身運動的熱情,卻缺少運動原理的學習和對體育場所指導員的交流,停留于不科學運動的階段。
4.2 成都市參與15分鐘體育生活圈人群的需求
成都市在公園中參與鍛煉的居民主要以增強體質為動機,他們的出行方式多以步行為主,大約在15分鐘左右就能到達參與鍛煉的目的地,從居住地到鍛煉場地的距離大多在1000米以內,基本符合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要求;成都市公園參與鍛煉的體育活動以健身走、廣場舞、太極拳為主,缺乏專業(yè)的體育建設指導。
4.3 15分鐘體育生活圈對城市居民的影響
15分鐘體育生活圈影響了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時長、參與的形式以及選擇的鍛煉場所等方面。對于科學合理的健身還需社會指導員進行有效的講解,不僅保持住居民的熱情,還要在最有效的時間內產生自身身體狀況上的改觀。
參考文獻:
[1]劉敏.江蘇省90%城市社區(qū)建成“10分鐘體育健身圈”[N].中國體育報.2015.2.5
[2]李建國,盧耿華.都市體育生活圈建設研究[J].體育科研,2004,25(1):6.
[3]李琴,蘇利群.基于體育三大領域發(fā)展態(tài)勢探討中國體育發(fā)展趨勢[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6):55-56.
[4]李發(fā)林.社區(qū)體育市場的開發(fā)與管理模式構建[J].體育文化導刊,2014,9(9):108-111.
[5]遼寧省體育局.遼寧省群眾體育事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R],2011.
作者簡介:
魏丹妮(1992-)女,四川成都人,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