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 400000)
管棚法是在隧道開挖輪廓線以外,以一定間距、角度,打設一定長度的鋼管作為支撐,并通過鋼管注漿同時加固圍巖,確保隧道開挖安全的一種支護體系。它具有支護距離長、安全性高、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等優(yōu)點,因此,被廣泛運用于地鐵隧道、地下通道等工程中。雖然相關研究較多,但管棚支護的設計參數(shù)主要根據經驗得到。為此,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筆者針對回龍灣隧道工程暗挖段施工和復雜的地質、環(huán)境條件,采用數(shù)值計算軟件對管棚預支護設計參數(shù)中管棚的布置角度、鋼管直徑的變化、鋼管間距的變化、隧道開挖步距對管棚預支護效果的影響進行系統(tǒng)分析,總結規(guī)律,為復雜地質條件下淺埋暗挖隧道的管棚預支護設計提供參考。
以重慶鐵路軌道東環(huán)線回龍灣隧道為例,該隧道位于南溫泉背斜東翼,單斜構造,產狀N20~43°E/35~45°NW,未見斷裂構造形跡。地下水以基巖裂隙水為主,地下水不發(fā)育,地下水無侵蝕性,預計該段最大涌水量為950T/d。洞身段以泥巖為主,質軟,易出現(xiàn)拱頂?shù)魤K、剝落、坍方,隧道進口左側挖方邊坡順層。隧道進口覆蓋0~2m粉質粘土,拱頂至地面約為5.2m,隧道洞身基巖為侏羅系中下統(tǒng)自流井組,珍珠沖組泥巖夾砂巖、砂巖,強風化層厚1~4m。隧道DK23+580~DK23+650段為下穿龍洲灣公路隧道段,拱頂離公路隧道底5~7m,施工易發(fā)生塌方,沉降。
該隧道洞跨為10m,洞高為5m,根據上述洞室開挖對周圍巖體的影響范圍,有限元計算分析范圍取水平方向至少四倍的洞跨,這里取50m,洞室中心左右各25m,豎向從隧道底部向下取為簡化計算,縱向取15m,隧道底部到模型邊界為5m,上部為巖體。模型左、右、前、后和下部邊界均施加法向約束。圍巖以泥巖為主,部分泥巖夾砂巖,圍巖較破碎。泥巖屬于軟質巖,易風化軟化,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故采用隨機裂隙模擬節(jié)理發(fā)育情況。對所研究的下穿龍洲灣隧道段和洞口段由工程資料對隧道參數(shù)進行取值。圍巖密度取2.3g/cm3,內摩擦角取33°,彈性模量取1.5Gpa。節(jié)理法向剛度取2Gpa/m,節(jié)理剪切剛度取0.5Gpa/m,節(jié)理摩擦角取23°。管棚支護采用直徑108mm,長30m的大管棚,打入仰角為3°,管棚間距40cm,管棚等效剛度65Gpa,注漿區(qū)域圍巖等效彈性模量取7Gpa,注漿區(qū)域厚度由經驗值取0.4m。
建立模型對管棚沉降計算后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洞口段管棚的最大沉降值約為1.32cm,拱頂上方沉降值為1.2mm左右?,F(xiàn)場檢測沉降數(shù)據最大沉降值為12.8mm,表明洞口段數(shù)值模擬結果與現(xiàn)場監(jiān)測結果吻合度較好。
在設定地層條件及管棚其它參數(shù)一致(環(huán)向間距0.4m的情況下,選擇鋼管直徑分別為50mm,100mm,150mm,200mm,250mm和300mm六種情況進行模擬分析。
將各管棚直徑帶入模型計算后最大撓度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直徑/mm撓度/mm5025100131508.62006.92506.13005.9
隨著管棚鋼管直徑的增大,管棚撓度和受力有非線性減小的趨勢,這說明相對較大直徑的管棚可以有效地控制周圍巖體的松動破壞,加強管棚的超前預支護作用;另外,隨管徑的增大其抗彎能力加強。因此,為保證周圍巖體及工作面巖體的穩(wěn)定以及控制地層變位至某一限定值,就應增加超前支護鋼管的直徑。但單純依靠增大管徑并不能帶來預期的作用效果,鋼管直徑存在著最佳直徑的概念。在上述實例中,管棚直徑在大于150mm后沉降值減小趨于平緩,故管棚最佳直徑選擇為150mm。
對于管棚超前支護的間距,無疑減少間距意味著土體力學性能的改善,對管棚與土體成拱有促穩(wěn)效應。因此若地層條件差,則管棚應加密布置。根據回龍灣隧道的地質條件,在設定地層條件及管棚其它參數(shù)一致的情況下,選擇鋼管環(huán)向間距分別為0.3m,0.4m,0.5m,0.6m四種情況進行模擬分析。
計算結果如下:
環(huán)向間距管棚沉降0.3m1.32cm0.4m1.49cm0.5m1.73cm0.6m2.52cm
從以上結果來看,管棚間距的減小,有利于管棚支護發(fā)揮作用,在間距大于0.5m時,管棚支護效果明顯減弱,排布間距從0.6m減小到0.5m使最大沉降值減小了9.1mm。而在間距小于0.5m時,減小管棚排布間距對拱頂沉降的影響就逐漸減弱,0.5m減小到0.4m間距僅僅使沉降值減小了2.4mm。而0.4m減小到0.3m沉降值減小了1.3mm。
從管棚撓度來看,對于前述條件下本計算模型來講,隨著管棚環(huán)向間距的增加,撓度有著減小幅度逐漸減緩的趨勢,所以并不是單純減小間距就能明顯改善支護效果。對于特定的條件下,在滿足預支護作用的同時,存在相對較優(yōu)的管棚環(huán)向間距,對于本計算模型,在管徑為150mm情況下以0.3m為較優(yōu)。
在此以回龍灣隧道工程實例為計算依據,分別模擬注漿厚度為0cm,10cm,20cm,30cm,40cm,50cm的工況下對管棚支護效果的影響。
這里計算時設定鋼管直徑150mm,壁厚6mm,排布間距30cm,彈性模量E=65.6Gpa,泊松比μ=0.262。分別帶入上述五六種工況進行模擬,計算結果如下:
注漿厚度cm管棚最大沉降值mm050.11028.62020.63013.244010.78508.32
通過計算結果可以看到,注漿厚度在小于30cm 時,從0cm增大到30cm明顯降低了管棚沉降,證明增大管棚注漿厚度可以有效提高土體參數(shù),增強支護效果。但是在從30cm增大到40cm時,管棚沉降值僅僅減少了3mm,從40cm增大到50cm時,僅僅減少了2.4mm。所以在注漿厚度超過30cm后,僅增大注漿厚度對支護效果的影響已經不大了,而增大注漿厚度對施工難度的增加就越發(fā)明顯。所以注漿厚度采用40cm最為經濟且滿足支護效果。
1.鋼管直徑的增大對增強管棚支護效果存在限值,要依據實際工程的情況選取,在本工程中選擇150mm直徑為最優(yōu)選擇。
2.管棚支護效果隨之管棚間距減小而增強,一般布置間距為30~60cm之間,本工程選擇30cm可以最大程度發(fā)揮超前支護效果。
3.注漿厚度對支護效果影響明顯,而單純的增大注漿厚度對優(yōu)化支護效果幫助不大,本工程中取40cm為最優(yōu)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