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秀
摘 要:文章闡述了翻轉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意義,探討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方式、教學流程、教學結構、師生關系、學習方式等方面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研究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以系統(tǒng)論觀點研究了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指標模型,探索了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確定各指標的含義和評價的具體內容。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不斷發(fā)展,互聯(lián)網技術推動著教育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近興起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備受關注,國內外眾多教師開展了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顛覆,翻轉課堂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在教學理念、教學規(guī)律、認知規(guī)律等方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目前,教育管理者對翻轉課堂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及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的推進比較重視,對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探究極少,通常對傳統(tǒng)教學評價指標稍做修改就用來評價翻轉課堂教學,導致不能合理評價教師教學情況,不能對翻轉課堂教學進行客觀的測定、衡量、價值判斷,無法給教師教學提供有價值的評價改進意見,不利于翻轉課堂教學的推廣應用,不利于激發(fā)教師的教學工作積極性。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研究還是空白,考慮到高職教學內容和學生等特點,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從系統(tǒng)科學的角度,將高職翻轉課堂教學作為一個系統(tǒng)加以研究,研究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探索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一、翻轉課堂教學的內涵
翻轉課堂以建構主義和掌握學習理論為指導,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依托,從教學設計到教學組織(視頻錄制、網絡自學、協(xié)作學習、個性化指導、教學評價等)都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顛覆。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在教學方式、教學流程、教學結構、師生關系、學習方式等方面發(fā)生巨大變化。
1.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課后學生做作業(yè)和復習。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是課前學生學習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回答提出的問題,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師生在課堂進行探究、交流、合作學習。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的角色是知識傳播者和課堂管理者,學生是知識接受者。翻轉課堂教學方式,教師的角色是學習促進者,學生是主動學習者。
2.重構教學流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有“信息傳遞”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信息傳遞”在課堂上進行,“知識內化”在課后完成。翻轉課堂教學對傳統(tǒng)教學流程進行了重構,“信息傳遞”由學生在課前進行,教師提供視頻和在線輔導答疑,“知識內化”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教師提前了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給予輔導,師生、同學之間進行合作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
3.變革教學結構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有課前在線學習和課中討論交流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是自主學習者和知識探究者,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課前在線學習重點難點需要教師啟發(fā)、幫助與引導,師生課中討論交流必須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圍繞學習中的問題,或教師提出的討論專題進行自主探究和協(xié)作學習,實現(xiàn)一種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較充分地發(fā)揮出來,使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轉變?yōu)椤爸鲗А黧w”相結合的新型教學結構。
4.和諧師生關系
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教師講授還是師生交流,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一對多的教學形式。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不管是學生在家觀看教學視頻,還是在課堂上師生、同學互動交流,都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學生可以自己控制觀看教學視頻的進程,可以提出問題,與教師或同學交流,從而獲得了學習上的主動權,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
5.革新學習方式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變化。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實現(xiàn)了個性化學習,可以自由設計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在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開展協(xié)作學習,根據學習內容可以與同班同學、任課教師進行交流,也可以與校外學生和教師進行交流。此外,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甚至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獲取自己所需的網絡資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最核心的是解放了課堂講授時間,使得學生課外學習和活動時間得到“延長”。
二、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1.可測性原則
評價是通過指標體系來判斷高職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指標體系應該是目標的具體化、行為化,評價指標應容易被理解和可操作,其評價項目和要素具有可觀察性、可感受性、可測定性。
2.系統(tǒng)性原則
翻轉課堂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相比,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發(fā)生了改變,評價指標應系統(tǒng)地反應教師與學生教學活動中的總體表現(xiàn)。
3.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利用評價指標對教師教學過程中實施具體情況做出客觀評價,評價結果與教學實際相吻合,因此,評價指標體系要符合教育學、教育技術學、教學規(guī)律要求,符合高職人才培養(yǎng)特點和要求。
4.適應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適應高職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把評價作為手段,為教學改革服務,適應高職教學的實際需要。
5.方向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應反映高職教學目標,不能偏離教學實際,應充分體現(xiàn)翻轉課堂教學內涵和特征,評價結果應對教師的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幫助其改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系統(tǒng)模型
1.高職翻轉課堂教學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
從系統(tǒng)科學角度看,高職翻轉課堂教學系統(tǒng)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四個要素組成。四個要素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系統(tǒng)功能是使學生掌握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高職翻轉課堂教學系統(tǒng)中,“教師”由知識講解員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員、組織員,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促進者;“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檎J知主體、知識建構者;“教學內容”由一本教材轉變?yōu)槎喾N學習對象與教材相結合;“教學媒體”由輔助教師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yōu)檩o助教師“教”、促進學生自主“學”的認知工具。在系統(tǒng)中“學生”處于中心地位,以發(fā)展學生的認知為中心,將“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與“學生”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優(yōu)化教學系統(tǒng),達到最佳的運行狀態(tài),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目標。
2.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指標模型
基于翻轉課堂教學的內涵和系統(tǒng)構成要素分析,根據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目標,對影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四個要素的因素進行搜索,獲得50余項指標因素,采用管理科學中的關鍵成功因素法C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s),經三輪專家咨詢,對關鍵成功因素進行識別,找出實現(xiàn)目標所需的關鍵指標因素,得到14項評價指標,構成了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指標模型圖,如下圖所示。
四、高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1.學生的評價
在高職翻轉課堂教學結構中學生是主體,學生課前高質量完成視頻觀看和實戰(zhàn)鍛煉是實施翻轉課堂教學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此外,在師生互動中學生是否積極主動表現(xiàn)也將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技能的提升。
(1)觀看視頻。按照預設的教學進度安排,及時完成視頻的觀看,努力理解觀看的教學內容和專業(yè)技能展示,準備課堂討論、交流的問題。
(2)課前練習。根據學習要求,回答視頻中提出的問題,觀看視頻后,完成自測題及教師預先布置的練習和操作實踐。
(3)課堂氣氛。傳統(tǒng)課堂中除了教師準許的小討論,幾乎不讓學生自主發(fā)言,課堂氣氛沉悶,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約束了學生的發(fā)展。翻轉課堂中課堂氣氛主要觀測學生大膽提問、討論熱烈、發(fā)言踴躍等。
(4)教學效果。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習慣,有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共享意識,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能夠提出問題,善于發(fā)表見解,興趣濃厚,樂于參與,敢于動手操作。不同程度的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均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從整體上達到教學目標。
(5)能力提升。觀測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設的能力、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協(xié)作交流能力,操作實踐能力。
2.教師的評價
教師是翻轉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以及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正確評價,都將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1)教學目標。目標具有明確性和具體性,符合教學大綱和素質教育要求。
(2)教學態(tài)度。對教學工作熱情高、全身心投入,遵守教學紀律,為人師表,關心學生,嚴格要求,教風良好。
(3)教學方法。體現(xiàn)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技術改進教學,講解深入淺出、易于理解,善用教學技巧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地位明確。
(4)教學組織。精心組織和控制“課前”“課中”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能及時、合理地改進教學計劃。詳細安排課前學生觀看視頻和自主實踐練習,督促學生接受信息和鞏固復習。課中組織好學生學習情況檢查、專題討論、互動交流,彌補課前學生學習的不足,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5)反饋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做到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對學生個人評價和對小組評價的良好結合。
3.教學內容的評價
與傳統(tǒng)教學模型模式相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除了師生面對面的討論、傳授內容外,還有大部分教學內容是通過教學視頻展示出來。
(1)授課內容。教學內容正確,突出重點,剖析難點,深入淺出,富于內涵,具有引導、啟發(fā)作用,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知識,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
(2)教學視頻。視頻素材時間長度適宜,與設定的教學目標相吻合,視覺效果好,互動功能強,能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注重學生的差異性,設置能促進學生思考或復習重點知識點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檢驗學習效果,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4.教學媒體的評價
教學信息的傳遞是通過各種媒介進行,翻轉課堂教學的實施是通過承載教學信息的軟件和硬件平臺支撐,教學媒體對翻轉課堂教學的組織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1)教學平臺。平臺構成要素能滿足翻轉課堂教學要求,教學視頻、習題、課件等教學資源豐富,能起到輔助教師“教”、促進學生自主“學”、協(xié)作交流和情感體驗的作用,操作方便,響應及時,運行穩(wěn)定。
(2)教學課件。安全可靠,頁面設計友好,文字、圖片編輯、聲音配置等有利于學習,獲取、加工信息便捷,激發(fā)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熱情。
參考文獻:
[1]朱宏潔,朱赟.翻轉課堂及其有效實施策略芻議[J].電化教育研究,2013 (8):79-83.
[2]王紅,趙蔚,孫立會,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基于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8):5-10.
[3]黃梯云.管理信息系統(tǒng)(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董黎明,焦寶聰.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應用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7):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