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每到年關(guān),在陜南一帶最熱鬧的一件事莫過于烤土酒了,從巍巍的秦嶺到連綿的巴山,幾乎家家戶戶都烤土酒。走進(jìn)山坳子里的小村莊,便會看到院頭的土灶上煙霧繚繞,空中飄浮著濃郁的酒香,這就是山里人在自釀土酒。
釀土酒是技術(shù)活,男人們把一筐筐發(fā)酵好的酒料倒進(jìn)釀酒木筲里,一層層摞起來上面罩著“天花鍋”,下面的大鍋開水翻浪,女人不停地架起木棒柴,燒著旺火,柴火在爐膛里跳躍著,使這冬日大地也溫暖起來。不長時間,土酒便流淌起來,酒香撲鼻,男人們接上半碗“頭令酒”,慢慢品咂,接著哈哈大笑:“好酒好酒!”余下的酒潑灑到灶洞里,“轟”,一股火苗子躥出來,耀紅了女人的臉,酒香就在整個村莊里彌漫開來。
陜南,山美水美地美,四季分明,氣候濕潤,瘋長著釀酒的糧食和山果。這里耕種的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等作物,是釀酒的上等好料。川道西路壩盛產(chǎn)糯米,人們就喜愛釀造黃酒稠酒喝。選一個黃道吉日做黃酒或稠酒,用糯米發(fā)酵,酒壇密封兩個半月后,就有了酒的清香、酒的醇厚,來了客人便用自釀的黃酒招待客人,很是受用。這酒只能算是土酒,一種地道的散發(fā)著濃郁泥土氣息的米酒,這種酒還漂洋過海飛到老外的餐桌上。
陜南中高山區(qū)的土酒釀造已有幾百年歷史,這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態(tài)稟賦能力強(qiáng),氣候溫和,一年光照時間長,有條件的農(nóng)人都會在房前屋后種植甜稈兒,甜稈兒長得很茂盛,如一排排威武的士兵,成為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還有的種在光線充足的山坡上,形成密不透風(fēng)的青紗帳。秋冬后,這些稈稈兒都上了甜味,砍回家晾曬,通過發(fā)酵等一系列釀造程序后,就做起稈稈兒酒。每年第一甑稈稈兒酒出鍋的日子,便是整個山村男人們的節(jié)日,每個人手里都捧著只粗碗或杯子,將剛出鍋的熱酒痛快淋漓地喝著,干了滿上,再干再滿。上了歲數(shù)的長輩們一邊喝著土酒一邊唱著代代相傳的古老歌謠。
秦巴山林密集、山果豐盛,每到秋季,紅紅的柿子、黃亮的拐棗、粗壯的高粱甜稈滿山滿嶺都是,是釀土酒的好料。陜南柿子、拐棗酒的做法和釀制稈稈兒酒一樣,這種酒很清亮,喝后不上頭不傷身,很受人們喜愛,他們自豪地說這才是陜南人正宗地道的“安茅酒”。每家每戶都儲存著幾百斤土酒,干活勞累時、過紅白喜事時,才開懷大飲,千杯不醉。還有烤玉米酒、洋姜酒,也是正宗的土酒。
陜南人說,再好的瓶裝酒都比不上陜南土酒更綿長、更強(qiáng)悍、更純粹,品酒是陜南人的一大享受。男人們要想真正懂得或領(lǐng)略到土酒那種深厚的內(nèi)涵和魅力,就得到山村的火塘邊與那些叔伯兄弟們狠狠地拼上一醉,只有被這沸騰土酒灌溉過喉嚨的男人,才算真正的男人;只有被這放縱、敦實(shí)的土酒浸泡過生命、浸泡過愛情、淬火過人生的漢子,才算得真正的漢子。
陜南的土酒包含著一種血性、一種德行、一種氣質(zhì),小小一口下去,看著它弱小如水,卻猶如金刃般銳利,縱然是山一般剛烈的漢子,也會酥軟成一攤爛泥。陜南的土酒堅毅、隱忍、張弛有度、從容不迫,是酒中的隱士、酒中的俊杰,大智若愚,純粹率直。
陜南人仗著一身的酒膽,敢于走南闖北,再高的山峰也不過是腳下的一坨泥塊。憑一身酒力,因從小被土酒煅燒過、錘打過,再陡峭的人生,也不過是道一抬腳就邁過去的坎子,遇到艱難險阻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