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玲
CT引導腦立體定向血腫排空術在上世紀80年代應用于腦出血治療,該治療方式理想,創(chuàng)傷小,預后好。而現(xiàn)在該技術得到了改進,越來越成熟,臨床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在治療的時候,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高血壓腦出血主要在高齡群體和高危群體出現(xiàn),患者開顱手術的耐受性較差,無法接受全身麻醉治療。立體定向血腫排空術是非常合適的治療方式,患者不需要全身麻醉,可以有效地清除血腫,快速解除血腫威脅,挽救患者的生命。該種手術的死亡率約為10%,而保守治療和直視手術的死亡率達到了30.0%~40.0%。因此本院就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使用立體定向血腫排空術治療的術后護理方式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使用立體定向血腫排空術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65.9±14.5)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4.9±13.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護理。術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控, 及時進行血腫引流護理?;颊咭庾R不清需要調整為側臥, 防止嘔吐物堵塞呼吸道。協(xié)助患者翻身, 防止引流管被擠壓。
1.2.2 觀察組 觀察組使用綜合護理?;颊呷朐汉? 經過頭顱CT掃描檢查, 確定病灶靶點后, 盡快為患者安排手術。術后綜合護理方法如下。①注射尿激酶后護理。對患者的情況進行監(jiān)控, 觀察生命體征, 判斷患者是否有在出血和腦疝等癥狀。術后24 h內是顱內再出血的高發(fā)階段。②血腫腔引流護理。術后護理人員固定引流袋和引流管, 檢查活動度,防止管內液體回流, 并且避免引流袋位置過低, 引起血腫腔負壓, 導致患者在出血的幾率增加。③預防再出血護理。a.體位(臥位)護理。術后為患者使用軟墊支撐頭部, 血壓平穩(wěn)后, 可以將床頭抬高30°, 促進靜脈回流。護理人員叮囑患者小幅度的進行肢體活動, 不要快速翻身, 家屬協(xié)助患者完成。護理人員為患者舒適度進行詢問, 避免患者因為躁動導致出血, 叮囑患者家屬對患者的體位情況進行監(jiān)督。b.控制高血壓。術后對患者的血壓進行控制, 避免患者的在出血風險性, 術后患者的血壓有突然上升的情況存在, 會導致患者的再出血。需要對患者的術后血壓情況進行動態(tài)的監(jiān)控, 要求收縮壓控制在20~21 kPa, 舒張壓控制在12~14 kPa。用藥前,對藥物的濃度和靜脈滴注速度進行斟酌, 讓患者的血壓緩慢下降, 防止心肌供血受到影響。c.排尿、排便護理。術后患者臥床時間較長, 胃腸蠕動緩慢, 很容易導致患者便秘。因為高血壓患者不能夠用力排便, 所以需要為患者進行低壓灌腸。留置導尿管排尿, 對尿液的出入量和顏色性質等進行觀察, 做好導尿管護理。d.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將患者的穩(wěn)定情緒和血壓控制重要性告知患者家屬, 讓其對患者的情緒進行管理, 防止過悲過喜。護理人員和患者積極的溝通, 協(xié)助患者建立信心, 改善情緒狀態(tài)。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拔管時間分布情況、ADL 分級[2,3]、死亡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拔管時間分布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2例患者<12 h 拔管 ,14例患者 12 h~3 d內拔管 ,7 例患者 3~5 d 拔管 ,7例患者>5 d拔管;對照組中1例患者<12 h拔管,7例患者12 h~3 d內拔管,15例患者3~5 d拔管,7例患者>5 d拔管;觀察組患者<3 d拔管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2.2 兩組患者ADL分級比較 術后6個月復查,觀察組患者的ADL分級為Ⅰ級6例,Ⅱ級11例,Ⅲ級4例 ,Ⅳ級 6例,Ⅴ級3例;對照組患者的ADL分級為Ⅰ級3例,Ⅱ級4例,Ⅲ級13例,Ⅳ級4例,Ⅴ級6例;兩組患者的ADL分級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拔管時間分布情況比較(n, %)
表2 兩組患者ADL分級比較(n)
2.3 兩組患者死亡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2例(6.67%)死亡,5例(16.67%)發(fā)生并發(fā)癥;對照組患者中2例(6.67%)死亡,12例(40.00%)發(fā)生并發(fā)癥。兩組患者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22,P<0.05)。
根據國內外研究,立體定向血腫排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死亡率為7.8%,而國內的一些研究顯示立體定向血腫排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死亡率為11.9%[4]。本次研究顯示,通過綜合護理,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為6.67%,說明護理方式能夠有效的促進治療效果提升。也有研究顯示臟器功能障礙會引起患者心力衰竭和消化道出血,也是導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5]。因此臨床中應該對患者的并發(fā)癥進行關注,積極的預防。
圍手術護理期間,把關前需要進行夾管實驗,防止梗阻性腦積水導致腦疝,增加患者的死亡率[6]。并且,要關注患者的體位關系和術后再出血,調整好患者的體位,避免因無意識狀態(tài)的活動而增加出血發(fā)生率[7]。出血量>60 ml則說明有腔隙存在,患者的腦組織受到血管和組織的牽拉而再出血。早期的康復鍛煉可以結合按摩和針灸的等物理方式來進行干預 ,促進效果提升[8]。
綜上所述,接受立體定向血腫排空術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方法進行干預效果理想,臨床并發(fā)癥少,遠期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