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趙奮勇 劉洋洋 陳疏敏
(1新鄉(xiāng)醫(yī)學院三全學院 河南 鄭州 453000)
(2河南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00)
(3河南中醫(yī)藥大學二附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ITP是一種臨床常見出血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和遺傳、脾臟與免疫等因素相關。有報道表明,在血液疾病中,其發(fā)生率能達到30%左右。通常情況下,皮膚黏膜出血等,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甚至易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腸道出血、顱內(nèi)出血等情況[1]。對此,臨床應尋一種更為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故本文以我院接收的難治性ITP者82例為對象,經(jīng)實施環(huán)孢素A治療,現(xiàn)做療效報道如下。
將2016年6月—2018年5月作為病例時段,選取我院接收的難治性ITP 82例患者為對象,隨機分設不同組別。在對照組41例中,男27例,女14例;年齡19~66歲,均齡(34.5±2.6)歲;病程5個月~4年,平均病程(1.6±0.2)年。在實驗組41例中,男26例,女15例;年齡20~67歲,均齡(35.4±2.7)歲;病程5個月~4年,平均病程(1.7±0.1)年。把被選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組間數(shù)據(jù)可比較(P>0.05)。
1.2.1 納入標準 經(jīng)實驗室檢查,被選對象均確診為ITP;無嚴重精神障礙病癥者;所有對象均知曉此次研究,并已自愿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伴藥物禁忌證者;伴心肝腎等嚴重臟器病癥者。
行達那唑(江蘇聯(lián)環(huán)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H32022729;0.1g)治療對照組,指導患者口服用藥,每日三次,每次每日用藥劑量為300mg。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環(huán)孢素A(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20960009;25mg)治療實驗組,指導患者口服用藥,2次/天,用藥劑量為3至4mg/(kg·d),維持量是每日指導患者口服5至10mg潑尼松(廣東萬健制藥有限公司;H44021252;5mg)。三個月為1療程時間。
根據(jù)血液病療效和判定標準,評定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療效情況,持續(xù)12周以上未有出血情況發(fā)生,PLT不低于100×109/L,滿足上述即為顯效;出血癥狀有所緩解,持續(xù)時間不低于8周,且PLT呈遞增趨勢,滿足上述即為有效;出血癥狀、PLT計數(shù)未發(fā)生任何變化,甚至有加重趨勢即無效。
比較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IL-10(白介素-10)、IL-4(白介素-4)和IFN-γ(干擾素-γ)等細胞因子變化情況。分別在治療實施前后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毫升作為標本,離心半徑15厘米,以每分鐘3000r轉速離心十分鐘,使血清分離,然后將其置于零下20℃的環(huán)境內(nèi)保存待測。實施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患者的IL-10、IL-4和IFN-γ含量變化情況進行測定。此次測定所應用的試劑盒均為配套試劑盒,由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率分別為73.17%和92.68%,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實驗組患者的IL-10、IL-4變化情況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IFN-γ變化情況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細胞因子變化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后細胞因子變化情況比較(±s)
組別IL-10IL-4IFN-γ對照組(n=41)39.80±2.7918.70±2.8047.38±3.19實驗組(n=41)43.04±3.1821.33±3.2738.73±2.68 t值4.9043.91213.294 P值<0.05<0.05<0.05
難治性ITP是表示對脾切除術效果差,以及常用藥物治療的患者,把血小板數(shù)提升至正常水平的目標是現(xiàn)下臨床無法達到的目標,而最可能達到的目標則是提升血小板至安全水平。國外研究顯示,ITP患者CD8+細胞水平提升,CD4+細胞水平降低,Ts細胞活性下降,造成B細胞活化形成血小板抗體,從而縮短血小板壽命,降低其數(shù)目。
綜上,對難治性ITP者行環(huán)孢素A治療,其治療效果良好,能有效避免出血情況的發(fā)生,改善患者的細胞因子,加快其病情恢復,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