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小學英語的全面開設,小學英語與初中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學如何銜接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文分析了中小學英語銜接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原因,結合教學實踐,探究優(yōu)化中小學英語有效銜接的途徑,從而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中小學英語銜接 現(xiàn)狀 途徑
小學生升入初中,科目由少變多,學習壓力增大。在這些科目之中,英語給大多數(shù)學生帶來的感覺,就是太難掌握:小學英語唱唱跳跳,而初中英語中音標、詞法、語法、課文等內(nèi)容多而繁雜;全班學生中,基礎好、發(fā)音標準、口語流暢的小學生幾乎微乎其微,而大部分同學只能說幾句簡單的日常問候語,有些甚至對英語一無所知。[1]
一、中小學英語銜接的現(xiàn)狀
目前,許多地方的小學從三年級開設英語課,但整體教學水平不高。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各不相同,首先從主觀上分析是中小學教學的技能目標要求不同及教學方法不同。小學生年齡小,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多以機械模仿為主,單詞,句子的書寫較少,玩,演,視,聽,說的活動多于讀寫活動。這些方式與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動、好玩等年齡特征相符,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興趣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他們進入中學后,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習方式由感興趣向理性的轉變。學生把英語當成了一種“學習負擔”。因此這些不同導致學生的不適應。其次客觀因素也影響了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提高,如:小學階段英語課時量不足,大班教學,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施落后等。初中階段,教師按部就班教學,造成了部分學生學習困難,部分學生因機械重復而失去學習興趣。[2]
二、解決銜接問題的途徑
1.實物講授,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感興趣的知識他們定會愿學,樂學。教師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特點,教學中運用實物,單詞卡,簡筆畫,模型等直觀教具,可以清晰,準確地把信息傳遞給學生,以此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教學水果單詞時,教師就可將課前準備好的水果沙拉帶到課堂上,邊教學生認讀,邊讓學生品嘗這些水果,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描述自己的喜好,I like apples. I dont like apples.這樣,教師將詞的音、形、義全過程教學一次性完成,既生動形象,又情趣盎然,學生很容易接受。
2.運用任務型教學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中倡導“任務型”教學途徑,它強調(diào)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目標,感受成功。作為教師要求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明確目標,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學習現(xiàn)在進行時知識點時,教師課前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制作影集,并在照片中添加英文旁白:I am playing basketball now. I am doing my homework.上課時,教師請同學們展示,這樣他們很自然就運用了目標語言。此時,教師可趁熱打鐵再設計一個任務,要求每位學生選出一張自己最感興趣的照片,推薦給全班同學欣賞,并向大家介紹,三人稱的句型“In my picture , Linhui is doing his homework. ”就很容易呈現(xiàn)出來了。最后再增加一個深層次的任務,讓同學充當小記者,進行現(xiàn)場報道:Hello, everyone,???? Today is Sunday ,Zhangli is playing soccer with her friend. 通過這些任務的設計,引導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我想學”的改變,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這樣的教學效果好。
3. 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燃起學生學習熱情
初一學生活波好動,進取心強,樂于參與各種活動。教學中,教師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性的情景,是提高課堂效率得不錯之舉。例如,初一的名詞性物主代詞學習是一個比較難的知識點,可以通過唱歌曲來學習:This is my bike,this is my bike,mine,mine,mine。That is your kite,that is your kite,yours,yours,yours。This is his coat,this is his coat,his,his,his…學生在唱的同時理解了my和mine的區(qū)別,也從歌詞中發(fā)現(xiàn)了名詞性物主代詞與形容性物主代詞在使用上的不同。這樣一來就將教學中的知識難點分解簡化了,并起到了很好的鞏固作用。再如課堂上,教師可經(jīng)常開展小組競賽或男女生PK。教師一個簡單的“Ready。 Go”就把整個班的氣氛調(diào)動起來。獲勝小組可以得一個笑臉,一朵花或加一分。這樣既燃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也讓課堂活躍起來,枯燥的學習也變得快樂了。課下,教師組織開展一些提升個人能力的活動,如寫作,演講比賽,課文背誦比賽,英語短劇表演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不僅能豐富他們的課外生活,還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進而共同提高英語水平,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
4.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并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生進入初一后,學習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拼寫錯誤多,語法概念模糊,漢英思維習慣代替英語思維方式,書寫不規(guī)范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小學英語學習的好習慣教師應保留借鑒。例如,積極舉手發(fā)言的習慣;學唱英語歌的習慣;做英語游戲的習慣;輪流在黑板上做練習的習慣等。教師也應提高要求,如課堂中聽講要做到聚精會神,認真做好筆記,學會整理筆記,及時復習。課下認真完成作業(yè),提前做好預習,多讀多背,學會自主學習,鉆研探索等。學生學會有效的學習策略,有利于把握學習方向,形成自主學習能力,也為終身可持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5.以激勵,賞識為核心,創(chuàng)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過去,教師是“滿堂灌”,是“老子”;學生是三等級“好、中、差”,老師眼里只有優(yōu)生,學生被動學習。“親其是,信其道”,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心理氛圍是有效課堂的必要條件。教師要創(chuàng)造寬松友好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講究教學藝術,課堂上教師多給學生表揚,少給學生指責和批評。把過去的“高高在上”化作對學生的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使學生感受教師的關心,賞識;教師和學生交朋友會讓學生在心理上感到平等,產(chǎn)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和滿足,促使他們積極上進,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增添他們的勇氣,鼓起他們的自信。
結語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實現(xiàn)中小學英語有效銜接的方法很多。作為教師,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不斷更新教學方式,勇于創(chuàng)新,為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波,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