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已越來越被廣大老師所熟悉和認同,大家對“自主探究”式的課堂教學做了許多嘗試,但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或困惑,致使課堂探究活動缺乏有效性,如,有的教師安排的探究內容沒有深度,僅僅停留在一問一答的形式;有的教師在探究活動中沒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時間,探索時間過短;有的教師對于探究結果的處理過于簡單等,這些原因都將導致探究活動流于形式。要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水平,為學生創(chuàng)造適于探究的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探究的欲望。
一、選好合適的探究內容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
我們正在使用的這套蘇科版教材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究空間,但也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適合探究,如一些數學概念的教學就不能。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內容,仔細分析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在尊重知識形成過程的基礎上為學生挖掘可進行探究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探究內容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已具備一定探究經驗的,可以是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結論的推導分析和論證過程,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的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的概括過程等。如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則的學習就可以設計成探究活動,因為學生經歷過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則的探索,已具備一定的探究經驗。
二、留出充分的探究時間是提高有效性的基礎
教師提出探究任務后,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不要急于要求學生馬上回答,也不要急于自己給出答案。充足的等待時間能夠提高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的質量。提高研討和對話的深度和水平,提高學生投入和參與的數量和質量,在學生沉思時,教師應耐心地、真誠地、靜靜地等待一段時間,而不應流露出催促、急于追問的神情。只有多給學生一些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才能讓學生親身經歷新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自己去發(fā)現問題、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猜想問題的結果,才能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探究的主體。
三、提供寬松的交流平臺是提高有效性的保障
在教學中,很多探究活動出現了“合作多,交流少”的現象,本節(jié)課探究后的交流僅僅停留在老師問一句、學生答一句的機械狀態(tài)中,無法完整體現學生的探究過程。事實上,討論交流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有利于師生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學生可以在討論交流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展示思維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也可以從他人的發(fā)言中獲取有益的信息或啟發(fā)自己的思考。因此,教師首先要充分地傾聽學生,傾聽他們現在的想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傾聽、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為依據,引導學生彼此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另外,在學生交流時,教師不能隨意打斷學生的發(fā)言,應讓學生連續(xù)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表達能力。
四、給出及時的學習評價是提高有效性的手段
在探究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關注學生有沒有探究出問題的結果,而更應該關心學生的探究過程,如,運用了什么數學思想?采用了什么數學方法?如何想到這樣的研究方法的?同時也要對學生在探究中表現出的情感、態(tài)度、協(xié)作精神等進行適當的評價,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五、提供必要的講授可以讓探究活動更有效
探究活動側重于學生自主探究,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做數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實驗操作中、推理論證中獲取數學知識。但是鑒于學生知識水平、探究能力以及教學任務等方面的原因,除考慮探究因素外,更要設計講授的成分,自主探究必須在老師的答疑、點撥、指導下進行,通過老師的講評加深理解,促進探究、講與探結合,聽與做統(tǒng)一。講授可減少探究的盲目性,結論更加清晰;探究增加了講授的趣味性,結論更加可信。
六、關注課堂生成可以讓探究活動更精彩
探究活動需要教師的精心預設,然而即使教師非常深入地了解了學生,精心地預設了探究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也無法弄清學生的所有情況及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在實際操作中,學生的探究方法、探究結果可能與教師的預設有差異,我們只有在原先設計的基礎上隨機應變、靈活調整并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課堂生成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如,在探索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則時,有同學利用除法與乘法的互逆關系進行探究,他發(fā)現 · = ,這是昨天學習的,再利用除法與乘法的互逆關系將這個式子倒過來寫成 ÷ = ,而 可以寫成 ,這樣就能得到結論 ÷ = ,他又舉了一些類似的例子,于是得到 ÷ = (a≥0,b>0)。這樣的探究方法是老師預設之外的,但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于是我對他的探究過程予以充分肯定,學生的探究熱情更高了。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從而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實現教學相長。
總之,要有效地開展探究活動,就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思考、探究、主動進行知識建構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一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建構并及時予以反饋評價,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謝益民.數學探究活動的實踐與認識[D].華南師范大學,2004.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