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儀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共建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偉大倡議。“一帶一路”也是發(fā)展國際經貿關系的設想,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倡議首先是貿易、投資、金融領域與沿線國家簽訂協議、條約以及相關合作框架的問題。自2015年作為國家戰(zhàn)略全面實施以來,“一帶一路”在促進經濟增長、平衡地區(qū)發(fā)展和推動區(qū)域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一帶一路”倡議同時標志著中國深度參與探索和創(chuàng)制全球治理機制,有關領域的規(guī)則制定和制度供給等顯得尤為必要。
全球治理與制度供給的現實意義
制度供給源于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強調制度供給者在既定的條件約束下通過特定的程序和渠道進行正式規(guī)則創(chuàng)新和設立的過程。作為對制度需求的回應,制度供給只有與制度需求相互作用才能實現制度的更新、變革。發(fā)展國際經貿關系離不開國際法律制度和跨國交易規(guī)則?!耙粠б宦贰背h跨越亞歐非大陸,涉及的國家和地區(qū)廣泛,其內部文化背景差異巨大,發(fā)展階段與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復雜性和多樣性特點十分突出,只有以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標準和共同的法律規(guī)則作為合作基礎才能實現跨區(qū)域的整體合作,這也決定了“一帶一路”在經貿領域需要系統(tǒng)性的制度設計。
一般來說,區(qū)域合作依賴于市場驅動和制度驅動,而制度驅動就是一種公共產品的供給?!耙粠б宦贰背h是一項“國家要約”,不僅面向沿線64個國家和地區(qū),也歡迎世界各個國家的企業(yè)、組織參與進來,是一種打破了傳統(tǒng)合作模式的開放性制度合作機制?!耙粠б宦贰背h在經貿層面的落實是影響倡議成效關鍵因素。早在2015年“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之初中國就發(fā)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其中明確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以“五通”為主要內容,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谄鋸碗s的內外環(huán)境,為了達成“五通”這一實施目標,需要經貿領域的制度建設鼓勵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積極回應,接受并認可《“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的理念,在經貿層面開展對話達成實施協議才能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
同時,沿線國家和地區(qū)亦意識到“一帶一路”倡議蘊含的國際法義務,對經貿領域制度和協定應當誠實信用地簽訂和遵守,對國家的行為負責。而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倡導者,更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一帶一路”經貿領域制度供給者的主要角色,任何一個倡議大國都應在國際秩序中負有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義務,并推進國家意志的實現,中國應爭取從全球治理的參與者向引領者和推動者轉變,參與區(qū)域和全球經濟治理的頂層設計。
既有的制度探析
從整體國際環(huán)境上看,許多國際制度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認可和適用。就國際貿易領域而言,現行的區(qū)域貿易規(guī)則主要以《關貿總協定》(GATT)第24條和《關于解釋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24條的諒解》以及《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第5條為依據。WTO(世界貿易組織)對于促進全球經濟發(fā)展和貿易一體化做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在WTO框架內,優(yōu)惠貿易安排(PTA)以GATT第四部分的貿易與發(fā)展規(guī)則為依據。自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當前國際多邊貿易體系正在進行新一輪規(guī)則重構,國際金融、投資體系也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為保障“一帶一路”倡議的有序實施,實現貿易和設施的順暢聯通,只有在制度建設過程中自覺遵循現有框架下的規(guī)則,才能克服貿易保護主義和關稅壁壘,不斷提高絲路沿線的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水平。
針對國際貿易領域已有的國際制度,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制度建設的過程中,應當一方面遵循已有的國際制度框架下的規(guī)則,提升全球治理的整體性,另一方面考慮到現今RTA(區(qū)域貿易協定)已經突破單一的貿易制度安排向貿易、金融、投資領域為一體的制度方向轉變的新形勢,應積極順應這一世界經貿發(fā)展趨勢,并以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為目標,對于已有框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可以通過自身的制度建設予以彌補,使之互相配合形成一個公正、有序、高效和包容的經貿規(guī)則體系。
國際投資層面,當今的國際投資規(guī)則主要體現為具體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BIT)、RTA中與投資有關的規(guī)定以及WTO《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TRIMS)。目前,中國已經與104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2016年杭州G20峰會期間制定的《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這是世界范圍內首份關于投資政策制訂的多邊綱領性文件,將確立全球投資規(guī)則的總體框架,奠定未來多邊投資協定的重要基礎。
在國際金融領域,中國已有的制度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fā)銀行等多種公共戰(zhàn)略手段,標志著在美國主導的現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下,“一帶一路”國際金融制度供給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通過亞投行,動員更多資金支持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不僅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共同發(fā)展,更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個全球多邊的區(qū)域性投融資平臺。2014年12月,我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了絲路基金。絲路基金以股權為主的多種市場化方式,為“一帶一路”框架內的經貿合作和雙邊多邊互聯互通提供投融資支持,有利于形成周邊國家與我國經濟的良性互動。這些中國對“一帶一路”倡議在經貿領域的制度供給不僅是應對“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提出的中國方案,更是對全球經貿制度體系下舊制度的揚棄,在“一帶一路”經貿制度建設領域發(fā)揮自身領導作用,為提升我國制度性話語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來制度供給方向
國際組織、條約和協定都只是形式化的國際法,只有體現在具體的政策、制度之中才有現實意義?!耙粠б宦贰苯涃Q領域的制度以倡議推進過程中具體的貿易投資、爭端解決和國際金融等多領域的跨國問題為對象,通過創(chuàng)造優(yōu)質的經貿制度供給有效促進跨境要素的有序流通,促進國際資本融通,利用外部環(huán)境促進市場的對接和融合,參與國際貿易、投資、金融領域新規(guī)則制定,以及促進區(qū)域合作的新機遇。從宏觀目標上看,為實現這些目標,我國對于“一帶一路”倡議在經貿領域的制度供給可從如下幾個路徑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