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友,李天芝
(山東綠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濱州 256600)
兔輪狀病毒病(Lapine rotavirus disease)是由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兔輪狀病毒(Lapine rotavirus)引起的一種兔的腹瀉性病毒?。?]。各日齡兔均可感染,1~2月齡幼兔受到的危害較嚴重,成年兔可長期隱性帶毒[2]。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冬、春季節(jié)多發(fā)[3]。該病發(fā)病急,發(fā)病率高,傳播迅速[4]。病兔和帶毒兔是傳染源。病毒隨病兔糞便排出體外,污染飼料、飲水及環(huán)境通過消化道感染其他健康兔。病毒對外界環(huán)境抵抗力強[5],兔場一旦感染后很難清除。2017年12月山東濱州某肉兔養(yǎng)殖場,飼養(yǎng)的200多只1月齡幼兔發(fā)生水樣腹瀉,陸續(xù)死亡20多只,抗生素治療無效,送本公司獸醫(yī)診斷中心就診,據(jù)臨床癥狀、剖檢病理變化以及實驗室檢測,診斷為兔輪狀病毒病,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現(xiàn)將病例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病兔精神沉郁、食欲減退;被毛粗亂;發(fā)生水樣腹瀉糞便,呈淺綠色或灰白色,且含血液或黏液,有惡臭味,肛門周圍和后肢被糞便污染;病兔迅速消瘦、脫水,腹瀉2~3 d后死亡。
對6只死亡兔和2只瀕死兔剖檢,可見胃內充滿未消化乳汁,小腸出血、膨脹,內充滿灰黃或灰黑色液狀,結腸淤血,盲腸擴張,腸黏膜脫落,腸壁變薄,半透明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其他器官未見明顯變化。
無菌采取病死兔肝臟、脾臟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未發(fā)現(xiàn)細菌,將病料劃線接種于血瓊脂培養(yǎng)基和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上,37℃下培養(yǎng)24 h,均未見細菌生長。
取10 g新鮮兔糞便放于燒杯中,加入100 mL飽和食鹽水中,攪拌混勻,單層紗布過濾,將濾液倒入100 mL量筒中,靜置30 min,用接種環(huán)蘸取表面液體,涂于載玻片上,加蓋玻片,鏡檢,未發(fā)現(xiàn)球蟲卵囊。
取病死兔新鮮糞便,稱重,按1∶10加入滅菌生理鹽水,反復凍融3次后,12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用孔徑0.22 μm的濾器過濾后,-70℃保存?zhèn)溆谩?/p>
參照兔輪狀病毒VP7基因序列(U62153),采用Primer Premier 5.0引物設計軟件,設計1對引物,上游引物:5′-AATTTCCGCCTGGTTAGC-3′,下游引物:5′-ATCAAATCTGCGAGTTCC-3′,擴增片段大小為 507bp。按AxyPrep體液病毒DNA/RNA小量試劑盒使用說明書提取3.3處理的病料樣品的RNA,進行一步法RT-PCR擴增。擴增反應程序:50℃30 min,95℃3 min,然后進入95℃ 30 s、55 ℃ 30 s、72 ℃ 30 s,共 35 個循環(huán),最后 72 ℃延伸8 min。取5 μL PCR產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顯示,在513 bp處有光亮條帶,與理論值大小相符(見圖1),PCR產物純化回收后與pMD18-T連接,轉化感受態(tài)DH5α,挑取陽性菌送樣測序,結果見圖2,經比對后顯示與參照的兔輪狀病毒VP7基因同源性為100%。因此,可基本確定兔死于兔輪狀病毒感染。
注:M.DL2000 MarKer,1.病料檢測擴增結果,2.陰性對照。
圖2 擴增產物測序結果
6只1月齡幼兔,分成2組,實驗組4只,對照組2只。實驗組兔灌服3.3處理的病料,每只2 mL,對照組兔灌服生理鹽水,每只2 mL,隔離飼養(yǎng)觀察。結果4只實驗兔均陸續(xù)出現(xiàn)水樣腹瀉,3 d內全部死亡,剖檢可見小腸出血,腸壁變薄,腸黏膜脫落,內充滿稀糞。取糞便樣品一步法進行RT-PCR擴增,檢測兔輪狀病毒核酸,結果為陽性,對照組家兔均健活。
兔舍發(fā)病后,病死兔焚燒或深埋處理,對被污染的環(huán)境及用具等徹底消毒。兔舍保持清潔、溫暖、干燥,挑出病兔,隔離飼養(yǎng),并口服補液鹽、電解質,糾正脫水,防止酸中毒;同時采用收斂止瀉劑,緩解癥狀。飲水中添加抗生素,控制細菌繼發(fā)感染。
幼兔腹瀉病是導致幼兔死亡的一類重要疾病,給養(yǎng)兔業(yè)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引起幼兔腹瀉的病原主要有大腸桿菌、魏氏梭菌、沙門氏菌、泰澤氏菌、球蟲、輪狀病毒等[6]。對于細菌和球蟲可用抗生素進行預防和治療,而對兔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也無疫苗預防。因此,平時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飼喂優(yōu)質全價飼料,飲用干凈水。盡量減少引種,引種時要隔離觀察半個月,確認健康后,再并入大群飼養(yǎng)。兔舍要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加強通風,定期清理糞便,每周至少消毒1次。
兔輪狀病毒可用恒河猴胚腎細胞(MA-104)和非洲綠猴腎細胞(CV1)分離培養(yǎng)[7],一般初次分離培養(yǎng)較困難、周期長。本研究受條件所限并沒有對病毒分離培養(yǎng),結合病兔臨床癥狀、病原PCR檢測及基因測序結果初步顯示幼兔死于輪狀病毒感染。采用病料處理液直接攻毒兔,成功復制出幼兔腹瀉的病例,充分表明該病毒對幼兔具有一定的致病力,下一步打算做病毒的分離,并進一步研究病毒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