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華
校本研修是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與培訓,有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兩個維度。校本研修是一種最接地氣的研修模式,從小處說,其是教師身邊的研修,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最佳路徑;往大處說,其是實現(xiàn)“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科研強師”的重要基石。校本研修的質量決定了學校的學科建設和辦學品味,影響著師生的發(fā)展。在此,以江蘇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學(以下簡稱天津路小學)的數(shù)學學科組建設為例,談談如何讓校本研修落地生根。
一、問題縷析: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教研的弊端
1.在“形式華麗”與“內(nèi)容骨感”之間難以平衡
當前,校本研修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形式化”。自課改以來,每所學校都定期開展教研活動,但常常有形式無內(nèi)容。不少學校的校本研修只注重教研形式的華麗和創(chuàng)新,缺少內(nèi)容的豐富和深刻。由此,不但起不到促進教師發(fā)展的作用,還會造成時間的浪費。
2.在“被動接受”與“主動思考”之間無法轉化
校本研修的另一突出問題是“假參與”。教師受制度的約束被動地按時參加研修,缺乏主動思考。在評課時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xiàn):一是不愿意表達;二是講的多是空話套話。究其原因,在于教師的主動性和參與力不夠。
3.在“理論匱乏”與“實踐豐滿”之間無法守恒
以數(shù)學教師為例,突出問題在于理論知識的匱乏。一線數(shù)學教師長期從事教學活動,并不缺乏實踐經(jīng)驗,但是平時閱讀理論書籍較少,對先進的教育理論認識不夠,還做不到理論與實踐的良好結合。很多數(shù)學教師只知道怎么教,不知道為什么這樣教。
二、聚焦課堂:提升校本研修品質
1.宏觀設計+自主申報,形成研究序列
一是大量調(diào)研,確立校本研修主題。每學期,學校全體管理人員大范圍聽課,聽課形式包括推門聽課、約課、研討課、賽課等。2018年上學期,通過大量聽課,大家發(fā)現(xiàn)的一個共性問題是教與學的矛盾日益突出,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不強,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诖?,確立了下學期教研活動的主題——“人在課中央”。要求每個學科的教研活動都圍繞此主題展開,以突顯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
二是基于學科特點確立校本教研專題。研修專題確立的整體思路是根據(jù)學校研究主題,由教研組根據(jù)實際需求自主申報研究課題。每學期初,各教研組都會組織教師集中研討,確定該學期校本研修的專題,并認真準備。比如,2018年數(shù)學組形成了這樣一些專題:一年級“如何在‘數(shù)的認識教學中確定兒童本位”,二年級“生本課堂 讓學引思——低年級計算課堂教學的探討”,三年級“會放手,課堂會更精彩——計算教學研究”等。學校根據(jù)各組申報的專題統(tǒng)籌安排,形成一學期的研修計劃。
2.獨立思考+集中研討,促進主動參與
(1)組內(nèi)磨課:一課多磨,形成研究合力。學校要求每節(jié)研討課都必須有示范性、引領性和研討價值,這就要求備課組在磨課階段就要有精品意識。一般會采取兩種方式進行打磨,一是“一課多磨”,一位教師多次試教同一節(jié)課,每次根據(jù)組內(nèi)教師的建議進行再建與研磨;二是“多人一課”,幾位教師共同上一節(jié)課,在不斷碰撞中進行再建與研磨。每次磨課力求做到“打磨一節(jié)課,鍛煉一教師,成就一團隊”。
(2)促進思考:同位構思,確保研討效率。每次研討活動,學科負責人至少提前一周發(fā)布研究專題和上課課題,全體教師提前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查閱資料,同步構思。要求每位教師都以執(zhí)教者的立場去思考如何上好這節(jié)課,帶著問題參與研討。每次研討雖然專題有別,但核心都是如何落實“學生在課堂中央”。
(3)卷入教研:小組研討,隨機評課,確保人人參與。首先,為了促進教師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學校采取分組研討和集體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評課活動。聽完課,全校教師分成幾個小組,在組長帶領下進行組內(nèi)交流。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只談感受或者困惑,最終由一位代表整合全部意見進行評課,組內(nèi)教師也可以補充。其次,在聽課和交流過程中,每位教師可以把自己的聽課隨想、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通過彈幕及時呈現(xiàn),主持人選取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再進行集中研討。研討時隨機點名,每位教師都要做好準備。最后,教師要填寫教研活動記錄單,記錄自己的收獲、反思和困惑等。
3.課例分析+專題研究,拓寬研究視域
每次教研活動都應該有一個專題研究和討論。備課組的每個成員都要承擔一個子項目,內(nèi)容包括理論學習、經(jīng)驗分享、教材梳理、課例分析等。交流時,每個人不僅要對課進行點評,也要對專題研討進行評價,以此拓寬教師們研究的視域。
三、建構立體化校本研修體系
1.微型教研“常態(tài)化”:案例實訓有廣度
以學校數(shù)學組為例,每天的微教研活動已成為教師的“必修課”。每天早晨十五分鐘,以備課組為單位,大家圍坐在一起,由主備人培訓,培訓內(nèi)容包括教材解讀、課件使用說明等,相關材料已于前一晚發(fā)至備課群。每位教師可以提出個性化問題,再進行集中研討,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微教研拉近了教師間的距離,大家暢所欲言,直擊教學的核心問題,人人都發(fā)揮了研究者的價值和作用。
2.集體備課“系列化”:單元視角有寬度
每兩周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也是以備課組為單位,備課內(nèi)容主要是典型課研究和單元知識梳理。要求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定主講人的沙龍式集體備課,做到有計劃、有分工、有記錄、有反饋、見實效。各數(shù)學備課組通常以單元為結構,用單元的整體視角解讀教材、分析學情、提出建議,真正把集體備課落到實處。
3.學科教研“主題化”:專題研究有深度
每次的校級教研活動都是全體教師的精神大餐,大家聚在一起,基于一個活動主題開展集體探討。每次研討的專題各異,可以是教學知識、教學方式方法、熱點話題、教學問題等。每一次的研討課也必須與研究專題相關聯(lián)。研討時,鼓勵創(chuàng)新思路,可以爭辯,不講空話套話,只談學習收獲和建議。每次活動結束后,要求教師們把研究成果撰寫成教學論文。
4.校際教研“區(qū)域化”:專家引領有內(nèi)涵
幾年來,天津路小學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教研模式,邀請市區(qū)兄弟學校、集團學校、共同體學校的學科專家、骨干教師來校參與校本教研活動,以“同題異構”的方式,基于同一主題或題材的課題進行研討。區(qū)域教研同樣也立足校本,是校本研修的集中展示。在區(qū)域教研中,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相互切磋,互通有無。顯然,區(qū)域化教研活動是對校本研修的一種提升和補充。
校本研修,既是學校的常態(tài)工作,也是學校的重點工作,直接受益的是教師,而最終受益的是學生。只有扎根課堂,立足校本,學校的研修活動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