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英,劉笑雷
(中日友好醫(yī)院普外科,北京 100029)
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體檢的大規(guī)模普及,其檢出率越來越高,文獻報道的發(fā)病率為0.4%~20%[1]。肝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療,取決于是否引起癥狀,這與血管瘤的大小直接相關。最早,肝臟巨大血管瘤的定義為直徑大于5 cm[2-3],但實際直徑在5~10 cm的肝血管瘤病人較少合并臨床相關癥狀,不需要治療。因此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將肝臟巨大血管瘤定義為直徑大于10 cm[4-6]。目前對于肝血管瘤的手術指征及手術方式,仍有較多爭議。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逐漸成熟,微創(chuàng)外科在肝血管瘤的治療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將結合文獻報道及我們既往的研究結果,對上述問題提出我們的觀點。
臨床上遇見的肝血管瘤,大多數沒有任何癥狀,只是在體檢中發(fā)現,因此多數不需要任何治療。一般而言血管瘤導致的相關臨床癥狀與血管瘤的體積有關,血管瘤體積越大越容易引起相關臨床癥狀。但目前關于肝臟巨大血管瘤如何定義,學者們仍有較多爭議。我們曾開展相關臨床研究,對大量肝血管瘤病人進行長期隨訪,結果發(fā)現肝血管瘤的相關臨床癥狀,如腹脹、腹痛、進食后飽脹感等,與血管瘤的直徑有明顯相關性。臨床上有癥狀的肝血管瘤病人,其瘤體直徑多在10 cm以上;僅有少部分直徑在5~10 cm的肝血管瘤病人會合并有癥狀;而體檢發(fā)現的直徑在5 cm以下的肝血管瘤病人,基本無任何臨床相關癥狀[7]。因此對于肝臟巨大血管瘤的定義,我們贊同將標準定為直徑大于10 cm,這也與多數學者的觀點一致。一些體積巨大的肝血管瘤可以導致Kasabach-Merritt綜合征,臨床上不只合并腹脹、腹痛等癥狀,還可進一步導致血小板減低、凝血功能障礙等嚴重合并癥。由此可見,肝血管瘤的相關癥狀與其大小直接相關。
除血管瘤大小外,血管瘤所在位置與其導致的癥狀也有關系。我們通過回顧性研究發(fā)現,血管瘤大小相近的兩組病人,位于左肝的血管瘤合并癥狀的比例要高于右肝的,且癥狀多以進食后上腹部飽脹為主。因此,肝血管瘤是否引起癥狀不只與大小有關,與其位置也有關系[7]。
對于無癥狀的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療,目前仍有爭議。部分學者認為血管瘤雖為良性腫瘤,但仍會緩慢生長,隨著瘤體增大,一些原本無癥狀的血管瘤就可能會出現癥狀,不如在瘤體尚小時切除,手術更加簡單、安全。對于此種看法,我們部分贊同,但首先要清楚血管瘤的生長速度與什么因素相關。既往文獻從無相關報道,我們通過對140例血管瘤病人長期隨訪觀察發(fā)現,血管瘤的生長速度與年齡相關,30~40歲為血管瘤生長速度的最高峰,50歲以后血管瘤生長速度減慢[8]。因此,對于血管瘤的外科治療決策,不只是考慮血管瘤的大小和位置,病人的年齡同樣要考慮。同樣大小和位置的血管瘤,因年齡不同,其治療決策可以完全不同。而對于射頻消融等局部治療,筆者認為不適合于血管瘤的治療。因為較小的血管瘤(10 cm以下),病人無明顯癥狀,不需要治療,而直徑大于10 cm的血管瘤,射頻消融難以安全施行。
肝血管瘤體積巨大的病人,可以合并Kasabach-Merritt綜合征,其指血管瘤瘤體巨大所導致的血小板減少、凝血時間延長及低纖維蛋白原血癥等一系列臨床綜合征,從文獻報道來看,其發(fā)生與瘤體直徑的大小有直接的關系[9]。在臨床中,我們曾遇到許多直徑在20 cm以上的肝臟超巨大血管瘤,這些病人除了合并嚴重的腹部癥狀外,還會導致血液系統(tǒng)、凝血系統(tǒng)以及肝功能的異常。通過對在我們中心接受手術治療的肝臟超巨大血管瘤(直徑>20 cm)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這些病人合并血液系統(tǒng)、凝血系統(tǒng)及肝功能異常的比例遠大于直徑在20 cm以下的血管瘤病人。直徑在20 cm以上的肝臟超巨大血管瘤病人,其影像學也有一定特點,巨大瘤體壓迫肝臟重要血管(肝靜脈、門靜脈、肝動脈及下腔靜脈)的比例要大于直徑在20 cm以下的血管瘤病人,提示了手術具有一定的危險性[10]。
鑒于直徑在20 cm以上的肝血管瘤病人在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上的特殊性,我們建議將直徑在20 cm以上肝血管瘤定義為肝臟超巨大血管瘤[10]。因為瘤體巨大導致的血液和凝血系統(tǒng)異常,以及瘤體肝臟周圍大血管的緊鄰關系,可能導致術中出現難以控制的大出血,需引起重視。但血管瘤為良性腫瘤,術中可以使用自體血回輸,從我們的治療經驗看,大部分血管瘤病人術中已不需要輸異體血[11]。但對于直徑在20 cm以上的肝臟超巨大血管瘤病人,其輸異體血的比例要遠高于直徑在20 cm以下的血管瘤病人,提示手術風險相對更大。因此,對于直徑在20 cm以上的肝臟超巨大血管瘤,術者術前應充分評估手術風險,并進行充足的術前準備,以避免術中發(fā)生難以控制的大出血。
目前肝血管瘤的手術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肝臟解剖結構為基礎的規(guī)則性肝切除,另外一種是沿著血管瘤的包膜將其完整剝除的血管瘤剝除術。對于何種手術方式更有優(yōu)勢,目前尚無定論,支持血管瘤剝除術的學者其觀點是,血管瘤為良性腫瘤,不需要更大的手術切緣,只需將瘤體剝除,而且不損失正常肝組織,術后病人恢復更快[12-14];而支持肝切除術的學者認為,解剖性肝切除術中出血更容易控制[15-17]。但這些研究在對照肝切除術與血管瘤剝除術之間的差異時,均未考慮血管瘤位置與大小對手術方式選擇的影響。通過對本中心手術治療的肝臟巨大血管瘤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手術方式的選擇與血管瘤的位置有明顯關系,左肝以肝切除術為主,右肝以血管瘤剝除術為主[7]。手術方式的選擇與肝臟的解剖結構相關,左肝肝葉體積小,即使做肝切除術,損失的正常肝組織也很小,對病人無明顯影響;而右肝體積大,血管瘤剝除術可以避免較多肝組織的損失。
血管瘤手術方式的選擇與血管瘤體積的大小也有關系。通過對手術治療的肝臟超巨大血管瘤(直徑>20 cm)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絕大多數病人均接受肝切除術,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①由于血管瘤瘤體巨大,可占據半肝或者三葉,即使行肝切除也不會損失太多正常肝組織;②肝臟超巨大血管瘤病人可能合并Kasabach-Merritt綜合征,表現為凝血及血液系統(tǒng)的異常,并且可擠壓肝臟周圍重要血管,處理不慎或準備不足,可能導致術中大出血,而預先結扎一側肝動脈及門靜脈可以使瘤體變軟、變小,有助于減少術中出血;③肝臟超巨大血管瘤的瘤體影響肝臟游離,而勉強游離肝臟可能會導致瘤體破裂,發(fā)生難以控制的大出血,預先結扎相應肝臟的動脈及門靜脈分支,可以使瘤體縮小、變軟,此時游離肝臟更容易、安全。因此,對于直徑在20 cm以上的肝臟超巨大血管瘤,我們建議行規(guī)則性肝切除術。我們手術切除的最大的肝血管瘤直徑達50 cm,術中行規(guī)則性左三葉切除術,手術過程順利且未發(fā)生難以控制的大出血,病人術后無嚴重并發(fā)癥[18]。
1991年Reich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腹腔鏡肝切除[19],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和器械的改進,腹腔鏡肝切除的手術方式及適應證逐步拓寬。1993年,Wayand等[20]報道了1例腹腔鏡下肝6段結腸癌轉移灶切除術,是最早的關于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肝臟惡性腫瘤的報道。1995年,Hashizume等[21]報道了位于肝臟淺表部位肝細胞癌實施腹腔鏡肝局部切除的1例病例。截至2016年3月,全球腹腔鏡肝切除術數量已經超過9 000例,并體現出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切口美觀等優(yōu)勢[22]。目前對于左肝、特別是左外葉血管瘤,由于顯露和切除相對方便,且對于左肝體積較大的血管瘤,規(guī)則性肝切除并不會過多損失正常肝組織,因此腹腔鏡下左外葉切除已認為是治療左肝外葉血管瘤的“金標準”[23-24]。相對而言,其他部位血管瘤腹腔鏡下切除的獨立報道則較少,手術入路、操作步驟、技術細節(jié)也大多參照惡性腫瘤的經驗,缺少針對性的規(guī)范化流程??紤]到血管瘤病例需要手術切除的病人,其瘤體體積往往較大(直徑超過10 cm),且質地柔軟、極易出血,因此在腹腔鏡下的處理有其特殊性,而不同于惡性肝臟腫瘤病變。血管瘤為良性病,且與正常肝臟組織存在清晰的界線,而沿瘤體包膜剝除是大多數血管瘤病人最理想的手術方式。尤其是位于右肝的血管瘤,血管瘤剝除手術可明顯減少正常肝組織的損失,對病人術后肝功能的恢復有利。
既往腹腔鏡肝切除手術的經驗多來自于惡性腫瘤的治療,為保證足夠的手術切緣,手術范圍多為解剖性的肝切除術。但血管瘤為良性病,且有完整的包膜,因此腹腔鏡下肝血管瘤剝除術成為更適合、創(chuàng)傷更小的治療方式。我們通過前期的探索發(fā)現,對于右肝的巨大血管瘤(直徑>10 cm),腹腔鏡肝血管瘤剝除術可以安全施行。其技術要點有以下兩方面:第一,首先進行肝門阻斷,然后開始游離肝臟或血管瘤剝除。血管瘤質地較軟,血流阻斷前張力高,游離肝臟過程中容易破裂出血,且難以控制。而阻斷肝門后再游離肝臟,可以使血管瘤明顯縮小、張力減低,游離肝臟更加安全。且病人肝臟質地較好,可以耐受更長時間或更加頻繁的肝門阻斷。第二,剝除時需尋找到血管瘤的包膜,沿包膜進行分離。尋找到這一層次十分重要,如果進入瘤體或肝組織,均會造成出血難以控制。而沿包膜剝除,可以清楚地顯露出血管瘤的供給血管及血管瘤周圍的管道結構,如受擠壓的膽管、門靜脈或肝靜脈。
但腹腔鏡手術治療肝血管瘤仍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對于超巨大肝血管瘤(直徑>20 cm),腹腔鏡手術仍難以保證安全實施,此時選擇開腹手術可能更加安全。其次,肝血管瘤的腹腔鏡手術策略仍未完全建立,需要進一步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明確。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逐漸進步,相信腹腔鏡技術會在肝血管瘤的治療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采用肝動脈栓塞術治療肝臟惡性腫瘤療效確切,已成為常規(guī)治療手段。目前,肝動脈栓塞術已被廣泛應用,而且不僅限于肝癌的治療。有報道顯示這種方法已被應用到肝臟良性腫瘤的治療,特別是肝血管瘤破裂出血病例的急診治療[25-27]。但是,目前對于無合并癥的肝血管瘤是否應行介入治療仍有爭議,而且很少有研究報道肝血管瘤行介入治療后長期隨訪的結果。Sun等[28]報道了27例肝血管瘤病人行介入治療的結果,介入前血管瘤大小為(11.24±5.08) cm,介入后6個月隨訪血管瘤大小縮小至(7.60±3.90) cm,提示介入治療可顯著縮小血管瘤體積。但上述研究的隨訪時間較短,只有6個月,長期隨訪的結果并未報道。我們曾對肝血管瘤行介入治療后進行長期隨訪,結果顯示肝血管瘤介入治療后只有少部分病人(34.5%)血管瘤體積會長期保持縮小狀態(tài),而大部分病人血管瘤會持續(xù)增長或短期內縮小后繼續(xù)增長[29]。進一步按血管瘤大小進行分組,直徑≥10 cm血管瘤介入治療的遠期有效率僅為11.8%。這可能與大血管瘤的血供來源較多有關,介入治療很難完全阻斷血管瘤的血供[29]。雖然直徑<10 cm的血管瘤介入治療遠期有效率為44.7%,但該組病人絕大多數并無癥狀,是否需要治療仍存在一定爭議。
另外,肝血管瘤介入治療后可能會出現肝膿腫、膽汁瘤等嚴重并發(fā)癥,主要原因是肝內正常組織和膽管壞死及狹窄。在肝癌的介入治療中也可出現局部的肝壞死或肝膿腫,甚至更嚴重的并發(fā)癥如重癥胰腺炎或瘤體破裂出血[29-31]。但肝癌與血管瘤的病理性質不同,兩種疾病的預后也截然不同。肝血管瘤病人即使不接受任何治療,也可長期存活,血管瘤本身對病人的影響有限。因此在進行治療選擇時,應首先考慮安全性。我們報道的病例中,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為7.3%,雖然不高,但一旦出現就會對病人產生嚴重影響,其中4例嚴重并發(fā)癥病人中,2例膽汁瘤病人最終均行手術治療[29]。楊俊山等[32]報道1例肝血管瘤介入治療后右肝內膽管廣泛壞死病例,行右半肝切除術后治愈,與本文報道的2例膽汁瘤病人相似。黃曉強[33]曾報道8例肝血管瘤介入治療后出現膽道并發(fā)癥,其中4例為膽汁性肝膿腫。上述報道顯示,介入栓塞治療肝臟血管瘤可引起較嚴重并發(fā)癥,應慎重選擇。
對于肝血管瘤的外科治療決策,需要綜合考慮血管瘤的大小、位置以及病人的年齡。對于直徑在20 cm以上的肝臟超巨大血管瘤病人,術前應充分評估手術風險并進行相應準備,避免術中發(fā)生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對于大部分病人,腹腔鏡血管瘤剝除術可以安全實施。腹腔鏡手術在肝血管瘤的治療中,將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介入栓塞治療肝血管瘤的遠期效果差,且有嚴重并發(fā)癥風險,應慎重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