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媚
【摘要】在物理這門科目中,圖像是表現(xiàn)物理規(guī)律的一個關鍵性方法,其能夠直接反映出某個物理量會隨著另一個物理量進行變化的函數(shù)關系,將原本抽象的內(nèi)容,變得更加直觀化。所以,為了強化教師對這種方法的認識,本文通過對高中物理圖像題問題的處理方法展開探究,希望能夠起到積極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高中物理 圖像題 處理方法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165-02
在高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應用圖像內(nèi)容,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直接得出某些物理量,同時還可以對相關的物理規(guī)律展開驗證,進而簡化一些復雜的物理學習過程,在高中教材上,不少問題都涉及到了圖像問題,像速度時間圖像、波動圖像、振動圖像、分子間作用力圖像、電壓時間圖像、電流時間圖像等,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之中,不同的圖像內(nèi)容有著不同的解法,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學生作出合理的教學引導,避免出現(xiàn)負面化的教學情況。
1.利用圖像的線或點
在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中,圖像問題中一個比較普遍的情況,那就是線,多是對整個物理過程進行反映,而點,所代表的則是物理狀態(tài)。對于這類題型,教師在教學分析的過程中,不能過于死板,應該結合實際的方程內(nèi)容,幫助學生快速的解決問題。
例1 在圖1中,所表示的是兩個共點力的合力F,與兩個分力的夾角?茲的關系,下列正確的選項是( )
A.F的取值范圍是2N≤F≤10N
B.F的取值范圍是4N≤F≤14N
C.兩個力分別為6N和8N
D.兩個力分別為2N和10N
解析 在對這道問題進行解決的時候,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把握題目中的關鍵點,也即是點(1.0π,2),并利用其建立方程式F1-F2=2;其次,可以根據(jù)點(0.5π,10)建立方程式10=;通過對兩個方程式進行解析,可以得出F1=8N、F2=6N的結論,進而正確的答案是C。
2.利用圖像的斜率
物理圖像的斜率,所代表的是兩個物理量增量的比值,其大小往往代表著另一個物理量的值,像在s-t圖像中,速度為斜率,而在v-t圖像中,加速度為斜率,在U-I圖像中,負載的電阻是斜率……對于這些內(nèi)容,教師在解題的過程中,不妨以此為突破口,深化解題的整體效率。
例2 如圖2所示,用輕質(zhì)彈簧連接兩個質(zhì)量相等的物塊A、B,物塊B具有足夠的長度,將其水平放置在光滑面上。開始時,彈簧處在原長的狀態(tài),運動過程中始終處在彈性限度內(nèi),在物塊A上施加一個水平恒力。物塊A、B從靜止——開始運動——第一次速度相等的過程中,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當A、B加速度相等時,A、B的速度差最大
B.當A、B加速度相等時,系統(tǒng)的機械能最大
C.當A、B的速度相等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
D.當A、B的速度相等時,A的速度達到最大
解析 在對這道題目進行解決的時候,關鍵點是對物體受力情況和運動過程進行分析,利用圖像處理的方法,能夠使問題得到最大限度的簡化。教師不妨幫助學生對A、B在水平面上的受力情況展開分析,將F設定為彈簧的拉力,并試著繪制出兩物體運動的v-t圖像:
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t1時刻,斜率相同,兩個物體的加速度相等,速度差最大;而在t2時刻,兩個物體的速度相等,物塊A的速度達到最大,圖上兩條實線所圍成的面積,代表的正是兩個物塊間的相對距離,此時彈簧的長度最大,除了重力和彈力外,其它力對系統(tǒng)做正功,所以系統(tǒng)的機械能增加,但是在t1時刻后,拉力仍舊處在做功的狀態(tài),所以加速度相等時,系統(tǒng)的機械能并不是最大值。所以正確答案是ACD。
3.利用圖像的面積
在解題過程中,物理圖像的圖線,與橫軸圍成的面積,往往代表了另一個物理量的值,所以在學習圖像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面積來進行計算、求解的操作,這樣整個解題難度將會得到有效的降低。
例3 在恒定功率的牽引下,汽車在公路上,由靜止狀態(tài)出發(fā),經(jīng)過4分鐘后,其行駛距離為1.8km,那么在4分鐘末,汽車的行駛速度為( )
A.大于7.5m/s B.等于7.5m/s
C.15m/s D.等于15m/s
解析 在解題的過程中,大家應該確定一點,那就是汽車在恒定功率下,是由靜止狀態(tài)啟動的,是加速度逐漸降低的變加速運動,所以很難利用運動方程來推導出其瞬時速度,一般的情況,是利用動能定理來進行求解,但是條件并不充分,所以,在確定恒定功率的情況下,可以推論出其4分鐘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v==7.5m/s,隨著加速度逐漸降低,所以末速度vt要大于 v,并且在位移系上,vt<2v,可以得出v-t的圖像:
經(jīng)過圖像分析,大家可以得出陰影部分的“面積”相等,那么位移1.8km=7.5×4×60m,如果vt=7.5m/s成立,那么位移s<1.8km,而如果vt=15m/s成立,那么位移s<1.8km,所以7.5m/s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解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與圖像內(nèi)容相關的知識細節(jié),利用圖像的內(nèi)涵性,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物理學習認識,幫助其獲得更為多元的解題方法,深化其科學性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牛有明.淺談高中物理圖像問題的處理方法[J]. 物理教學探討,2012(06):16-18. [2]劉承基.高中物理圖像問題解題方法探析[J]. 中學時代,2013(16):126-127. [3]白雪.高中物理圖像問題的處理方案探討[J]. 文理導航(中旬),2018(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