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方醫(yī)科大學深圳醫(yī)院超聲科,廣東 深圳 518034)
胎兒脊髓圓錐是孕20~24周系統(tǒng)超聲必查內容之一。受胎位影響,超聲常難以顯示胎兒脊髓圓錐,尤其是臀先露胎兒。此時多需囑孕婦活動,或等待胎兒改變體位后再次檢查,孕婦等待時間較長,且反復檢查導致醫(yī)師工作量增加。本研究探討經陰道超聲評價臀先露胎兒脊髓圓錐的可行性。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產前超聲檢查的38胎臀先露胎兒(臀先露組),孕婦年齡30~42歲,平均(34.3±4.2)歲;均為單胎,孕20~24周,平均(22.4±1.6)孕周。納入標準:胎兒臀先露;經腹超聲檢查未能顯示胎兒脊髓圓錐。排除標準:孕婦存在經陰道檢查禁忌證,如陰道出血、陰道炎及宮頸機能不全。隨機選取同期接受經腹超聲檢查并能顯示胎兒脊髓圓錐的33名孕婦為對照組,年齡26~38歲,平均(32.1±3.1)歲,均為單胎妊娠,孕21~24周,平均(22.2±0.8)孕周。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孕婦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經腹超聲探頭RAB6-D(頻率3.23~6.67 MHz)或C1-5-D(頻率1~6 MHz),經陰道超聲探頭RIC5-9-D(頻率4~9 MHz)。經腹超聲檢查:根據(jù)2013年美國超聲醫(yī)學會發(fā)布的產科超聲指南及我國2012年發(fā)布的產前超聲檢查指南[1-2],獲取胎兒脊柱矢狀切面,評估胎兒脊柱情況;并于脊柱下段的矢狀切面定位脊髓圓錐,如發(fā)現(xiàn)脊柱、椎管或脊髓異常,再輔加冠狀切面或橫切面掃查。經陰道超聲檢查:將陰道探頭置入陰道穹隆部,通過上下或左右偏斜探頭獲取胎兒脊柱下段矢狀切面,以顯示胎兒脊髓圓錐。記錄檢查胎兒脊髓圓錐的位置所用時間(即上一幅超聲聲像圖存留時間與獲取清晰顯示胎兒脊髓圓錐的脊柱下段矢狀切面存留時間差)。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2組檢查胎兒脊髓圓錐所用時間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8胎臀先露胎兒中,33胎首次經陰道超聲檢查滿意顯示脊髓圓錐(圖1);5胎首次掃查不滿意,待胎兒體位改變后再次行經陰道或經腹部超聲檢查,滿意顯示脊髓圓錐(圖2),等待用時26~40 min,平均(30.65±5.42)min。38胎胎兒脊髓圓錐均位于L3椎體水平或以上。
圖1 臀先露胎兒脊髓圓錐聲像圖 A、B.經陰道超聲脊柱下段矢狀切面顯示孕22周胎兒(A)及孕21周胎兒(B)脊髓圓錐(箭) 圖2 臀先露胎兒,孕22周,經陰道超聲檢查 只能獲取胎兒脊柱下段冠狀切面,未顯示脊髓圓錐
臀先露組經陰道超聲檢查胎兒脊髓圓錐用時38~202 s,平均(79.91±37.68)s。對照組經腹超聲檢查胎兒脊髓圓錐用時5~120 s,平均(26.82±23.00)s;2組檢查用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909,P<0.001)。
脊髓栓系綜合征是由于胚胎時期脊神經胚形成和脊神經管閉合不全引起腰骶段椎管內多種病理改變,導致脊髓圓錐位置下移并被栓系固定的一組先天畸形。脊髓圓錐的位置對診斷脊髓栓系綜合征具有重要價值。目前胎兒脊髓圓錐已成為國內外產前系統(tǒng)超聲必查內容之一[3-4]。脊柱下段矢狀切面是定位脊髓圓錐的重要切面。正常聲像圖上脊髓圓錐位于下腰部,為黑色、類三角形狀;多數(shù)胎兒脊髓圓錐位于L2椎體、L2-3椎間隙或L3椎體水平[3,5]。本組38胎脊髓圓錐均位于L3椎體水平或以上。
臀先露是最常見的異常胎位,當臀先露胎兒骶尾部靠近孕婦宮頸內口時,經腹超聲常難以獲取脊柱下段矢狀切面,無法顯示脊髓圓錐。此時多囑孕婦活動或休息,等待胎兒改變體位后再次進行經腹超聲檢查。經陰道超聲檢查對骶尾部靠近孕婦宮頸內口的臀先露胎兒脊髓圓錐顯示率較高。本組經腹超聲不能顯示脊髓圓錐的38胎臀先露胎兒中,33胎首次經陰道超聲檢查可滿意顯示;5胎未能顯示,其中2胎由于骶尾部稍偏離宮頸內口而無法通過經陰道超聲獲取脊柱下段矢狀切面,3胎由于骶尾部與宮頸內口存在一定距離,探頭距離脊髓圓錐太遠而無法顯示,均于胎兒體位改變后復查超聲后滿意顯示。本研究雖然經陰道超聲檢查較經腹超聲檢查所用時間長,但經陰道超聲使用高分辨率探頭,能更清楚顯示位于宮頸內口附近的胎兒結構,故對于觀察靠近宮頸內口的結構一般推薦選用經陰道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