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英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找出相遇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相遇求時間的求解方法。并體會算術方法和方程的解題思維模式的不同之處。
2、通過線段圖,幫助學生分析題意,理解等量關系,使學生掌握此類變式的解題思路。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畫圖幫助理解題意、主動思考,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體會用方程解題的優(yōu)越性。
教學重點:
用畫圖的方法表示并分析題意,理解等量關系。根據數(shù)量關系列方程解決相遇問題。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畫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等量關系。根據等量關系列方程解決相遇問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聯(lián)系實際,通過復習再現(xiàn)速度時間與路程間的關系,導出課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這幾天在騎車上班的過程中想到了一個數(shù)學問題,請看大屏幕:我從家出發(fā),每分鐘騎行300米,30分鐘后到學校。請你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并解答。
老師家距學校有多少米?
2、怎么做?算式是什么?他是根據什么列算式的?
師:這是以前我們學過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式。
3、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新課探索
(一)閱讀與理解
1、直接出示題目: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km。小林每分鐘走250米,小云每分鐘走200米,周日早上9:00 兩人分別從家騎自行車相向而行,兩人何時相遇?
(1)請同學們自由讀題,邊讀邊思考,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2)通過閱讀,你都知道了什么?
(3)交流:
預設:1、知道了兩人的速度。我們不止知道了一個人的速度,而是知道了幾個人的速度?2、知道了兩地距離,也就是路程4.5千米。3、周日早上9:00出發(fā),說明兩人是同時出發(fā)的,到兩人相遇他們用的時間相同。4、要想求兩人何時相遇,我們要先求出兩人多少分鐘后相遇?也就是求相遇時間。
2、通過表演理解題意,誰愿意上前面來配合老師把這題里兩人的行走過程表演給大家看,其余同學邊看邊思考,有沒有不同意見。
(1)同時出發(fā),兩人一起走
(2)相向而行,相互面對面
(3)相遇,兩人從不同的地方,面對面走來,最后遇在一起。
問:相遇時,二人的時間怎么樣?
結論:經過的時間既是小林的時間,也是小云的時間。
3、對于解這道題,你還有沒有哪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單位換算)
師:單位可以怎么換算?(可以統(tǒng)一成米,也可以統(tǒng)一成千米) 規(guī)定在這里統(tǒng)一成千米。
250米=0.25千米 ? ? 200米=0.2千米
4、畫圖幫助理解:
(1)師:請同學們嘗試用畫圖的方式表示出這道題的信息。
(2)學生思考并自主畫圖理解,教師巡視并收集學生作品。
(3)對比交流:
預設1:基本不理解題意的。
預設2:大致理解題意,但是信息表達不完整的,或是有小誤差的。預設3:能準確表達題意,畫圖很美觀的。
對于第一二兩種,問:對于這種畫法,你有什么意見或者建議嗎?
對于第三種畫法,直接請本人投影展示,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教師把這種畫法準備好,直接貼黑板上。
(4)完善自己的圖:
師問:你會畫圖了嗎?根據黑板上的圖和你的作比較,完善自己的畫圖。
(二)分析與解答
1.根據線段圖找等量關系
觀察線段圖,你能從圖中找出這道題的等量關系嗎?請兩位學生說。誰能上來指一指?請兩位學生上來指。
學生邊指,教師相應貼上等量關系式。
在這個等量關系里,小林騎的路程我們知道嗎?
小云的呢?你能根據前面找到的信息表示出來嗎?
小林騎的路程+小云騎的路程 =總路程
小林速度X小林時間 ?小云速度X小云時間 ?4.5千米
這個等量關系式里有幾個未知數(shù)? 你能根據等量關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嗎?
2、學生獨立列方程解答,請一名同學上黑板解釋自己的解答過程。
3、解釋(0.25+0.2 )的意思,等量關系是什么?
通過方程0.25X+0.2X=4.5,根據什么可以得到(0.25+0.2)X=4.5?(0.25+0.2 )在這題里表示什么意思?
課件展示。
4、溝通算術方法和方程間的關系:
課件出示算術方法和方程解答。
師:算術方法是根據已有的已知條件,找出這些已知信息之間的關系一步步算出想要的結果。它就好比我們要過一條河,根據已知信息得到一個想要的結果,好比我們找到了一塊幫助我們過河的墊腳石。
方程方法是把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建立起一種等量關系,通過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從而解決問題。好比我們想要過這條河,我們先在對岸找到一個目標,先瞄準目標建立起一種關系,比如建起一座橋,然后咱們順著橋一步步走向對岸。那么,找到等量關系就是搭建起了這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