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慧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 重慶 400065)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社會人士開始關注情緒智力,很多人甚至認為情緒智力是決定一個人生活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地位。國內外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論模型(主要為情緒智力的能力模型和情緒智力的混合模型),對情緒智力提出不同的定義以及測量方法。此外,由于情緒智力的重要性,研究者們提出了可行性策略,促進個體情緒智力可發(fā)展維度的發(fā)展,從而提升個體的情緒智力。本文從情緒智力的概念界定、理論模型的描述和測量方法的使用方面進行綜述,并梳理了情緒智力的提升對策,為培養(yǎng)高情商的學生提供了參考策略。
從古希臘時代開始,情緒智力就是人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從情緒智力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至今,它的發(fā)展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情緒智力的開始階段。1990年沙洛維(Peter Salovey)和梅耶(John Mayer)正式提出“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他們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種認知能力,是智力的一種成分。第二個階段是情緒智力的發(fā)展普及階段。這個階段以1995年雜志作者戈爾曼(Daniel Goleman)的《情緒智力》一書的出版為標志,這個階段情緒智力引起了研究者和社會人士的關注,他們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種非常重要且之前被忽視的問題。從此,人們開始廣泛地關注情緒智力,信奉并熱捧情緒智力。第三個階段是情緒智力的繁榮發(fā)展階段。2000年以色列心理學家巴昂(Bar-on)專著《情緒智力手冊》的出現(xiàn)促進了情緒智力的發(fā)展。
國外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情緒智力的含義,其中沙洛維和梅耶、戈爾曼以及巴昂對情緒智力的定義受到大多數(shù)研究者的認同,故以他們對情緒智力概念的界定為代表進行論述。
沙洛維和梅耶在1990年正式提出情緒智力這一概念,他們認為情緒智力是個體感受、監(jiān)察、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并且能夠利用情緒信息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實質上是一種認知成分,它是認知智力的一部分。1997年,沙洛維和梅耶對情緒智力的概念進行了修訂,他們將情緒智力定義為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能夠使得個體精確地覺知、評估以及表達情緒,能夠接近或產生促進思維的情感,能夠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情感,并且根據(jù)情景對情緒進行調節(jié),從而促進情緒和智力發(fā)展[1]。
然而,戈爾曼對情緒智力概念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情緒智力是和認知智力相對應的概念,它是個體的個性、動機及個性傾向的綜合體,是一種個性和能力的結合體,是一種非認知智力。他認為情緒智力在個體獲得成功中所起的作用要遠遠超出腦力智力。他在1995年出版的《情緒智力》一書中提出,情緒智力由覺知認識自己的情緒、覺知認識他人的情緒、自我激勵、管理情緒和人際關系管理五個維度構成。他提出情緒智力是一種識別自己和他人情緒,激勵自己,控制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和維持掌握人際關系的能力[2]。
2000年,巴昂參考戈爾曼的情緒智力概念,對情緒智力的概念重新進行了界定。他認為情緒智力是影響個體應對環(huán)境需要和壓力時一系列情緒、人格、人際關系、社會技能以及能力的總和。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情緒智力越高,他能“成功”應對環(huán)境和壓力的概率就越大。其實,巴昂對于情緒智力的定義是涉及很多成功的潛在因素的,而這種潛在因素是不穩(wěn)定的、一直在變化的,因此他對于情緒智力的定義更傾向于過程而不是結果。首先,他強調情緒智力不是認知智力的特殊一面,情緒智力是有別于認知智力的,它是由類似于個性因素組成的,而組成成分中的個性因素不具有穩(wěn)定性。其次,在他的情緒智力定義中的“成功”是指一個人想要實現(xiàn)的最終目的,而這最終目的是會隨著社會文化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3]。
情緒智力起源于國外的研究,不少國內的研究者將情緒智力引入國內并對其進行研究。王曉鈞等人認為情緒智力是屬于情緒的認知結構,認為情緒智力中包含四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分別是對自己情緒覺知的認知能力、對他人情緒覺知的社會情緒認知能力、情緒思維能力和情緒的監(jiān)察能力[4]。許遠里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種加工情緒信息和處理情緒性問題的能力,這一觀點和沙洛維和梅耶對情緒智力的界定比較貼切,將情緒智力作為認知智力的一個特殊部分[5]。徐小燕等人則認為情緒智力是影響個體學習、工作和生活是否能夠獲得成功的一種非認知心理能力,比較貼近巴昂對于情緒智力概念的界定[6]。
關于情緒智力,國內外的研究者對其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那是由于他們基于不同的理論模型。在眾多情緒智力的理論模型中,情緒智力的能力模型和情緒智力的混合模型最具有代表性。
情緒智力的能力模型認為情緒智力是知覺、理解和運用情緒信息的一種能力。1990年,沙洛維和梅耶提出情緒智力包括三個維度,分別是表達情緒、管理情緒和運用情緒。之后,他們又對情緒智力的維度進行了補充和修改,認為情緒智力包括非常重要的四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感知、評估與表達情緒的能力。個體能夠通過生理狀態(tài)、感受和識別自己的情緒,通過語言的聲音、表情和行為評估他人的情緒,在這兩個基礎上,個體能夠準確地表達情緒和相關情感需求,并且能夠對情感表達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進行辨別。第二個因素是能夠促進個體思維過程的情緒能力。情緒促進個體將注意轉向重要的信息,當個體的情感從樂觀向悲觀變化時能夠促進個體從多角度考慮問題,在一定情境中合適且有效的情緒能夠使得個體對情感的判斷和記憶起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外,處于不同情緒狀態(tài)中能促進個體產生對特殊問題的解決辦法。第三個因素是理解、分析運用情緒信息的能力。能夠認識到詞語與本身之間的關系(如能夠認識到喜歡和愛之間的關系),理解復雜的符合情緒,解釋情緒所包含關系的意義,認識到情緒并將其進行轉化(化悲痛為力量)。第四個因素是情緒管理能力。這種情緒管理具備促進情緒和理智發(fā)展的反思性,個體能對積極和消極的情緒保持開放的心情,根據(jù)對情緒信息的判斷和運用,自主地選擇進入還是遠離某種情緒,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能夠熟練地進行監(jiān)察,通過調節(jié)消極情緒促進積極情緒的方式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7]。
這一情緒智力模型包含四個因素、16種能力,嚴格界定了情緒智力的概念和內容,故這一理論模型沿用至今,成為國內外研究情緒智力、測量情緒智力的重要依據(jù)。
情緒智力的混合模型則認為情緒智力是情緒與個體能力、人格、社會性等的統(tǒng)一體。1995年,戈爾曼認為情緒智力由五個維度組成,分別是認識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對自我進行激勵、理解他人情緒和管理人際關系。1998年,他對情緒智力的維度進行了修訂和補充,修訂后的五個維度分別是自我意識、自我調節(jié)、自我激勵、移情和社會技能,這五個維度一共包含了25個特征。在這五個維度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識,它是能力發(fā)展的基礎;自我調節(jié)要求個體通過經(jīng)驗和技巧調節(jié)情緒,表達與情境相符合的情緒;自我激勵是個體需要憑借理智和意志保持強烈的情感訴求,從而激勵自己實現(xiàn)目標;移情是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站在他人的角度體驗他人的情緒,分析預測他人的行為;社會技能是一種互動調節(jié)能力,是基于自我意識和移情的基礎之上的[1]。之后,戈爾曼和其他研究者對自己的模型進行精煉,將其簡化為4個維度、20個特征,這四個維度分別為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和人際關系。與沙洛維和梅耶的能力模型相比,戈爾曼的混合模型沒有清晰地區(qū)分出情緒智力的能力結構,雖然列出了情緒智力的幾個維度和相應的特征,但是很多特征難以納入能力范疇,比如為委托人和客服服務,既不是一種簡單的能力特征,也與情緒關系不密切。因此,現(xiàn)在部分研究者對戈爾曼的觀點采取批評態(tài)度,認為戈爾曼的理論結構存在合理成分,但是部分合理并不代表全部科學合理。
和戈爾曼對情緒智力的認識有相似之處的是巴昂的理論,他將情緒智力劃分為五個維度:第一個是個體內的維度,包括個體對自己情緒的意識和表達;第二個是人際維度,包括對于情緒在一定情境下發(fā)展起來的人際關系;第三個是壓力管理維度,即對自己情緒的調節(jié)和管理;第四個是適應性維度,是指對自己情緒處于不同情境下的變化管理;最后一個維度是一般心境維度,是一種對自我的激勵,從而讓自己獲得成功。在巴昂看來,情緒智力是動態(tài)的,會隨著個體的閱歷和經(jīng)驗不斷發(fā)生變化。此外,他認為與智力相比,情緒是個體事業(yè)成功中更加重要的因素。相對于沙洛維和梅耶、戈爾曼的理論,巴昂關于情緒智力的混合模型的影響力比較小[2]。
基于不同的情緒理論模型,研究者們編制了不同的情緒智力測驗。能力模型理論的情緒智力測驗測量的是個體最佳的行為表現(xiàn),會發(fā)現(xiàn)測量的結果與認知能力相關度較高。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測驗有多因素情緒智力量表(Multipl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MEIS)、情緒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EIS),以及情景判斷式情緒智力量表(the Wong & Law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WLEIS)等,其中多因素情緒智力量表屬于任務測驗,而情緒智力量表和情景判斷式智力量表屬于自我報告測驗[8]?;旌夏P屠碚摰那榫w智力測驗測量的是個體的典型行為表現(xiàn),與人格相關的特點相關度較高,主要有情商問卷表(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EQ-i)和情緒勝任力量表(Emotional Competency Inventory, ECI)等,這些問卷表都屬于自我報告測驗[9]。
1.多因素情緒智力量表
1998年,沙洛維和梅耶編制了多因素情緒智力量表(MEIS),旨在測量個體認知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該量表分為四個維度、12項任務,共計402個項目。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同質性信度為0.96。之后一年,沙洛維和梅耶對量表進行了簡化和精煉,量表依然分為四個維度,但是任務從之前的12項減少到7項,測驗的項目也減少到了160個。2001年,梅耶、沙洛維和卡魯索聯(lián)合編制了梅沙卡情緒智力測驗(Mayer Salovey 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 MSCEIT)。該測驗分為四個維度,共141個項目,適用于17歲以上的成人,用于測量個體執(zhí)行任務、解決情緒問題的質量和程度,采取專家評分作為標準答案,因此答案有對錯之分。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整體分半信度為0.93,專家一致性評分分半信度為0.91[10]。
2.情緒智力量表
1998年舒特(Schutte)等人基于沙洛維和梅耶于1990年提出的情緒智力模型,編制了情緒智力量表(EIS),旨在測量個體感知、理解、表達、控制和利用自己以及他人情緒的能力。該量表有四個分量表,共計33個項目,適用于青少年和成人,采用五點記分的方式。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0,兩周后的重測信度為0.78。
3.情景判斷式情緒智力量表
Wong和Law在2004年開發(fā)了情景判斷式情緒智力量表(WLEIS),該量表一共有四個維度,共計16各項目。在該量表的編制過程中,樣本還包括了中國的學生和職員,結果發(fā)現(xiàn)WLEIS和大五人格、認知能力存在較高的相關性,證明了該量表具有較高的內部效度。
1.情商問卷
巴昂于1997年編制了情商問卷表(EQ-i),這是用來評定個體是否具備比其他人更加健康的情緒品質的量表,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測量情緒的標準化量表。該量表一共有五個維度、15個分量表,適用于16歲以上的個體,采用五點記分的方式。15個分量表之間的平均相關性為0.5,各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0.69~0.86,說明各個分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在此基礎上,2000年巴昂與帕克(J.D.A.Paeker)合作編制了情商問卷量表少年版(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Youth Version , EQ-I: YV),適用于7~18歲的個體,具有較高的結構效度。
2.情緒勝任力量表
2000年,戈爾曼等人參考工作勝任力量表,基于情緒勝任力模型編制了情緒勝任力量表(ECI)。該量表由四個因素、20種勝任力組成,采取七點記分方式,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再測信度、結構效度和內容效度。
上述情緒智力量表大部分屬于自陳式測驗。研究者們對自我報告是否能真實有效地測量到個體的情緒智力持辯證態(tài)度。他們認為這種自陳式測驗是被試自身進行的一種自我認知匯報,所測的并不是情緒智力本身。此外,用這種方法測量的情緒智力的實證研究結果是可以用個體的人格特征進行解釋的,故情商量表和情緒勝任力量表更像是一種對人格的測驗[11]。相比之下,研究者們更加認同梅沙卡情緒智力測驗,該測驗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但是,研究者們也不認為MSCEIT是情緒智力的標準測驗,因為就目前對情緒智力理論的研究而言,還遠遠達不到像傳統(tǒng)能力和人格那樣分等級和層次的完整模型。因此,目前學術界沒有公認、科學的情緒智力測量工具。
雖然目前情緒智力的概念、理論以及測量方式?jīng)]有比較權威的統(tǒng)一,但是大部分研究者認為,情緒智力中的某些維度是可以通過一定方法訓練后得到提升的,比如自我意識、人際關系管理等,他們將這些維度稱為可發(fā)展維度。但是有些維度通過訓練也依然不能獲得提升,比如直覺能力、人際敏感性等,他們稱這些維度為不可發(fā)掘性維度[12]。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學校和家長兩個層面來進行努力,促進學生可發(fā)展維度的發(fā)展,從而提升他們的情緒智力。
沙洛維等人發(fā)現(xiàn),情緒智力提升與情緒知識及技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學??梢愿鶕?jù)自身辦學特點和定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發(fā)情緒智力提升的校本課程,讓學生能夠對情緒知識及技能進行學習,比如與情緒智力相關的自我意識、人際互動、情緒相關知識等。這種情緒知識及技能的學習不能僅是簡單的理論學習,而是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從傳授晦澀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向實踐互動的教學方式轉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夠將知識與體驗、生活相結合,促進他們自我反思、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長的能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并且能夠將這種技能保持下去。
在進行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成長中的重要發(fā)展性問題為焦點,以“情景呈現(xiàn)-鼓勵自我表露-聚焦情緒-自我探索確立目標-任務解決”的模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目前比較普遍的生活情景,并在課堂上呈現(xiàn),利用專業(yè)的技術鼓勵學生表露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感受,幫助學生確立自我探索的的重點。在此基礎上,建立學習小組,提供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實現(xiàn)學習目標。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情緒智力存在密切關聯(lián),家庭的情感溫暖和理解與情緒智力存在顯著正相關[13]。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家庭氛圍、溝通模式會影響孩子情緒表達、自我控制的發(fā)展,因此家長需要發(fā)揮榜樣作用。在家里,家長營造信任、積極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自然狀態(tài)下參與家庭活動,承擔“幫助角色”,完成任務,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效能感。另外,家長要鼓勵孩子融入團體生活,因為孩子很在乎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孩子通過參加群體活動,有機會在群體中突顯自我價值,實現(xiàn)與其他人的有效對話和互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情緒智力。
此外,家長可以加強與學校、教師的溝通,通過相互協(xié)作建立“學校-家長-學生”的聯(lián)動機制,形成一種有效的教育合力,幫助孩子提升情緒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