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阿木古冷
摘 要:利用滿漢文史料,探討了阿睦爾撒納反叛清朝的過程。從遠征準噶爾之前阿睦爾撒納的準噶爾占有想法作為事態(tài)發(fā)展的線索,考察了其發(fā)動叛亂的全過程。指出以額林哈畢爾噶路叛亂為界限,阿睦爾撒納的行動具有不同的性質(zhì),對其雙重形象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清朝;阿睦爾撒納;叛亂
中圖分類號:K249.3;K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1-0045-07
清朝用兵西北兼并準噶爾,是中亞乃至世界史上的大事件。清朝的徹底消滅準噶爾人,改變了當時中亞的民族格局,也影響了19世紀中后期以來中國西北的局勢。因此清朝對西北的用兵,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注。①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軍事行動中,以最引人注目的角色進入我們眼簾的是北路軍先鋒、剛剛歸附清朝的衛(wèi)拉特人阿睦爾撒納。他于乾隆十九年七月投附清朝后被封為親王,②之后因平定準噶爾之功加封雙親王。③后又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nèi)反叛了清朝皇帝。為了及時鎮(zhèn)壓阿睦爾撒納,清朝重新歸附的準噶爾人強征牲畜兵餉,從而引發(fā)了額林哈畢爾噶路的叛亂。④筆者在此考察遠征之前阿睦爾撒納的準噶爾占有想法到發(fā)動叛亂逃亡異鄉(xiāng)的過程,對其雙重身份提出了自己的淺見。
一、遠征之前阿睦爾撒納的準噶爾占有想法與清朝的制衡
乾隆十九年七月,阿睦爾撒納率領班珠爾、那噶察、訥木庫、剛多爾濟、德濟特、普爾普等輝特、杜爾伯特和碩特臺吉宰桑近兩萬人口歸附清朝。⑤此時,清朝正在準備進軍準噶爾。阿睦爾撒納的到來,無疑對清朝的軍事行動增加了成功的保障。在烏里雅蘇臺的定邊左副將軍策楞與舒赫德熱情迎接他們,資助牲畜衣服等生活物資。乾隆帝特意派遣喀喇沁貝子額駙扎拉封阿攜帶賞賜物品到軍營頒賞新歸附者。⑥仍派理藩院侍郎玉保前去傳達圣旨,⑦并照管阿睦爾撒納等至避暑山莊覲見乾隆帝。
乾隆十九年九月,玉保帶領阿睦爾撒納等從烏里雅蘇臺軍營出發(fā),十二月到達承德。乾隆帝舉辦大蒙古國時期可汗舉行的“大蒙古包宴”,與之競技騎射,據(jù)說還用蒙古語交談。⑧
阿睦爾撒納似乎被命為遠征準噶爾之北路軍前鋒之時就已經(jīng)懷有統(tǒng)領準噶爾之心。
乾隆二十年二月阿睦爾撒納以定邊左副將軍職銜,為征討準噶爾北路軍前鋒往征伊犁。大軍出發(fā)之際,阿睦爾撒納暗中指示公納噶察與郡王班珠爾上奏,“且事成后若封阿睦爾撒納為汗,哈薩克之諾顏阿布賚,原系舊好,我等遣使修睦,帶領哈薩克數(shù)人,瞻仰天顏,即令與阿睦爾撒納等連界居住,從此當愈加和好……”。⑨此文明確表現(xiàn)出阿睦爾撒納對占領準噶爾之后的支配想法,即令阿睦爾撒納統(tǒng)領準噶爾,作為謝恩阿睦爾撒納將舊好之哈薩克人帶來覲見皇帝,列為外藩之意。此時,阿睦爾撒納、班珠爾和納噶查已經(jīng)歸附清朝,一切事情當然只能請求施予降恩。對此清廷答復,四衛(wèi)拉特要封四個汗,阿睦爾撒納為輝特汗,班珠爾為和碩特汗,策(車)凌為杜爾伯特汗;⑩之后“阿睦爾撒納以托特字奏請,遷伊游牧于烏里雅蘇臺等處地方;并將管理伊等游牧大臣更換一員;又稱伊屬下人內(nèi)有從前離散者,懇賞給印文,前往招降”。11對此,“從前朕已降旨,俟平定準噶爾后分封四衛(wèi)拉特,其輝特人等即在其內(nèi)。毋庸令給印文……俟準噶爾既定,將輝特所有阿睦爾撒納原管之人,即照所請,令與伊等會合居住,如有屬人眾多之頭目,亦一體賞給封號,管束其屬;……唐喀祿乃新用之人,不諳事務,朕已降旨撤回;阿睦爾撒納等游牧移至烏里雅蘇臺等處,甚屬妥協(xié)……”。12從上述事件可以看出,清朝在對待阿睦爾撒納之時,剛?cè)岵⑹?,嚴守核心。當班珠爾、納噶查請求封阿睦爾撒納為準噶爾汗之時,清朝提出不僅封阿睦爾撒納為汗,亦要封和碩特的班珠爾、杜爾伯特的策凌為汗。這樣,阿睦爾撒納是成了汗,卻不是他們所請的原義之汗;阿睦爾撒納請求遷移游牧、更換游牧管理大臣、請求印文之時,同意更換大臣、遷移游牧,但堅決回絕了印文之事。認為“是其欲取多人,占據(jù)地方之意”。13并令薩喇爾迅速進兵,“若使阿睦爾撒納先進,似覺稍為未便”。14避免阿睦爾撒納獨立大功,意欲膨脹,單獨占有準噶爾。
在進軍準噶爾之前,清廷與阿睦爾撒納都表明成事之后對準噶爾的支配方式,并且雙方想法完全相悖:阿睦爾撒納欲單獨統(tǒng)領準噶爾,而清廷要眾建分勢。因阿睦爾撒納在此次軍事行動中舉足輕重,清朝對于阿睦爾撒納,剛?cè)岵⑹?,盡量滿足阿睦爾撒納的同時,在一人統(tǒng)領準噶爾問題上,絲毫未讓步,堅決駁回。并巧妙用心,令額駙色布騰巴爾珠兒與阿睦爾撒納同行,使定邊右副將軍薩喇爾在其先,防止一人獨立大功、意欲膨脹;定北將軍班第又率領大軍在其后。
二、阿睦爾撒納脅迫清廷封他為準噶爾汗
如上所述,清朝剛?cè)岵⑹?、巧妙制衡阿睦爾撒納。然而阿睦爾撒納統(tǒng)領四衛(wèi)拉特之心非輕易可制約。歸附清朝時阿睦爾撒納對策楞等曰,“我之前對達瓦齊言,如今囚禁達什達瓦于回疆,如若釋放達什達瓦與我成為左膀右臂協(xié)助(你辦事),如同噶爾丹策凌時期般安樂度日。達瓦齊懷疑我與達什達瓦一心……”。15是則達瓦齊未能滿足其分享權力之心,從而兩人關系破裂兵戎相見。且看占據(jù)伊犁之后阿睦爾撒納的舉止。
乾隆二十年六月平定伊犁、擒拿達瓦齊之后大軍迅速撤回,只留五百名守軍跟隨班第、鄂容安、薩喇爾辦事。但阿睦爾撒納所部兩千輝特兵并未撤退,駐牧于原牧地塔爾巴哈臺。再加上阿睦爾撒納被封為“雙親王”16后,意欲更加膨脹,威勢更盛,趨炎附勢的準噶爾臺吉、宰桑也附和阿睦爾撒納,班第、薩喇爾愈加無法制衡。阿睦爾撒納也乘勢拉攏了部分伊犁辦事的宰桑,言語上更加放肆,足具威脅之意。
到達伊犁之后阿睦爾撒納對班第言,“四部每設立一汗,于事無益。仍令一人統(tǒng)領才好,我熟知而不言明,恐責罰我”17;又百般阻撓編旗設佐之事,言稱“一旦提及旗佐賦役之事眾人即反”;18擄走達瓦齊倉儲物資后,藏匿負責人員,阻撓清查原有物資;19威脅、指使準噶爾臺吉、宰桑不得跟隨班第辦事,以架空班第;20又陰使哈薩克布魯特流言,不以他為首,邊不得安寧;21令屬下宣揚,若不以阿睦爾撒納總領四衛(wèi)拉特,伊等寧愿剖腹;22又辱罵定邊右副將軍薩喇爾,“伊乃吃漢人糞便之走狗,我等為何為漢人奴才度日;23阿睦爾撒納親姐又對薩喇爾言,“……我等合力強大之后,收取四衛(wèi)拉特照舊(制度)度日,為何看漢人臉色,不能成事則往布哈拉、撒馬爾干等回子之地24……”。
阿睦爾撒納不僅用言語威脅,還采取各種手段加緊增強實力。
阿睦爾撒納殺戮達瓦齊的宰桑,25抄沒家產(chǎn);初到伊犁之際,即令下人胡亂流言伊要總領準噶爾;哄誘阿巴噶斯、哈丹、達什策凌、克什木、敦多克曼濟等大宰桑為伊黨羽,肆意僭越(跋扈);26“不合伊者,一味想要殺之、倒之……噶爾藏多爾濟、烏力吉、哈薩克錫喇、沙克杜爾曼濟等皆畏懼其殺戮(伊等)27……”;到處占有屬人,肆意搶掠牲畜;28娶噶爾丹策凌之女敦多布巴勒桑,又欲娶綽羅斯臺吉達什達瓦之女。29阿睦爾撒納遣伊宰桑三人對達什達瓦妻子曰,“……我等結(jié)親合力之后,收服四衛(wèi)拉特,不看漢人臉色度日30……”;陰遣臺吉納噶查、宰桑錫哈木送銀一千兩于喇嘛使熬茶,曰:“爾等先行收納此一千兩替我行善事,如果我總領準噶爾之后,定會好好照料爾等31……;將達瓦齊還俗之呼畢勒罕(喇嘛)再度著黃袍(指喇嘛黃袍),此呼畢勒罕稱,阿睦爾撒納有準部總臺吉之命。32
阿睦爾撒納指使伊犁辦事之宰桑不得跟隨班第等辦事,故意拖延編旗設佐、清點倉儲以警示在伊犁辦事離不開阿睦爾撒納;又揚言哈薩克、布魯特畏懼阿睦爾撒納,不使阿睦爾撒納為首于準噶爾,邊不得安;甚至令屬下直接威脅,“若不以阿睦爾撒納總領四衛(wèi)拉特,伊等寧愿剖腹”,又采取多種手段增強力量。種種此類都體現(xiàn)出阿睦爾撒納欲借此威脅清廷,若不以伊統(tǒng)領準噶爾,則無法在新收服準噶爾地區(qū)建立穩(wěn)固的統(tǒng)治。甚至表明,即使清朝不封他為汗,阿睦爾撒納也會自己稱汗。這些絕非是清朝所能容忍的。
三、阿睦爾撒納發(fā)動叛亂及逃亡
阿睦爾撒納的種種僭越行為,令清廷下定決心辦理他。如乾隆帝言道,“……阿睦爾撒納以防范哈薩克、布魯特,私自擅用小印調(diào)遣兵丁,送銀于喇嘛替己為善事,并揚言統(tǒng)領準噶爾后定會善行照管,私自殺戮達瓦齊宰桑,抄沒家產(chǎn),擅用噶爾丹策凌小紅印,結(jié)交迎合服從自己之人,揚言哈薩克、布魯特畏懼自己,伊在此則不敢前來……如此種種乃伊欲總領準噶爾之實據(jù)也”。33
平定伊犁之后大軍已經(jīng)撤退,而阿睦爾撒納勢力非常強大,辦理不便。班第恐阿睦爾撒納在伊犁日久則生變亂,就以乾隆帝之前召喚阿睦爾撒納為辭,力促其啟程到避暑山莊。辦理旨意到來之時34阿睦爾撒納出發(fā)已近半月。
然而,阿睦爾撒納的前往承德只為掩人耳目,實則在暗中籌劃發(fā)動叛亂。七月十日從伊犁出發(fā)之際即謀定:
克什木供曰,去年阿睦爾撒納前往覲見大皇帝下榻固勒扎之日喚我前去。我到達之前阿睦爾撒納姐姐孔奎,阿巴噶斯、烏勒木濟、察噶什、歐羅斯已經(jīng)在彼處。阿睦爾撒納向我等,今準噶爾大臺吉、宰桑皆前往入覲,此處喇嘛宰桑都不跟隨大皇帝,欲令我為準噶爾汗,我意亦如此。今先行派人到我游牧準備(妥當),我到達之后于八月二十五日攜帶前來,擄掠阿爾泰路驛站,九月二十五日(再)回到伊犁。察噶什帶領綽和爾鄂托克兵丁,遣孔奎傳達于克勒特的巴桑、烏魯特的錫克錫爾格,亦攜帶兵丁。從北處額爾克騰、巴爾達穆特兩鄂托克,從東處爾庫圖齊納爾兵丁,(上述兵?。┙杂诎嗽露娜站奂皝恚迦論锫訉④姶蟪肌?5
阿睦爾撒納自己的妻兒與直屬阿勒巴圖都在科布多扎布堪河處,36遠征準噶爾時阿睦爾撒納只帶來兵丁兩千人。這些兵丁家口都在扎布堪河,如果不能迎出扎布堪河的游牧,對阿睦爾撒納的行動是極大的打擊。因此,他假裝依從班第前往承德以接近自己游牧,暗中派同母異父之郡王班珠爾前去迎接游牧。阿睦爾撒納潛逃之后,同行的喀爾喀親王額林沁多爾濟及時傳信于烏里雅蘇臺,令迅速控制阿睦爾撒納游牧。乾隆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阿蘭泰、那穆扎勒、普慶等控制了阿睦爾撒納游牧。
根據(jù)計劃,阿睦爾撒納遙控伊犁喇嘛、宰桑們于八月二十五日擄掠定北將軍班第、參贊大臣鄂容安、定邊右副將軍薩喇爾等;同時親自領兵擄掠西路驛站,搶劫來往官兵、公務人員,搶奪公用茶葉牲畜;37同時派阿巴嘎斯、哈丹率兵擄掠額林哈畢爾噶路。
阿睦爾撒納的目的在于占據(jù)伊犁,搶劫來往官兵與驛站,是為了斷絕伊犁與朝廷的聯(lián)系,以便他占據(jù)伊犁。因未能順利迎出游牧,阿睦爾撒納不敢冒險前往伊犁。伊犁喇嘛、宰桑見阿睦爾撒納遲遲不入伊犁,知其力量微弱,又憤恨阿睦爾撒納使準噶爾再次陷入戰(zhàn)亂當中,遂策劃擒獻阿睦爾撒納于大皇帝。乾隆二十年十一月末,伊犁喇嘛、宰桑眾人與阿睦爾撒納集團相戰(zhàn)于伊犁之北。38阿睦爾撒納得到回子和卓木的協(xié)助戰(zhàn)勝薩喇爾、錫克錫爾格等,十二月十日之后占領伊犁。39
雖然占據(jù)了伊犁,但阿睦爾撒納處境非常艱難。首先,食物十分匱乏。阿睦爾撒納未能迎出自己的游牧,只能從伊犁周圍地區(qū)“籌集”口糧,40到處搶奪,失去了人心;其次,阿睦爾撒納隊伍發(fā)生分裂,又失去哈薩克的外援。之前幫助他入主伊犁的回子和卓木擄掠阿睦爾撒納之后返回南疆。41阿睦爾撒納幾次派人到哈薩克請求支援都未果;42此時伊犁地區(qū)痘疫漫延,眾人皆染,阿睦爾撒納之兄巴德瑪策凌染痘而死,阿睦爾撒納亦重病。
對于清朝,情況卻十分有利。平定伊犁之后,準噶爾有力臺吉與宰桑,都前往承德瞻仰了乾隆帝?;实垡罁?jù)其身份地位,授予了不同等級的爵位與職銜,準噶爾已經(jīng)正式并入清朝統(tǒng)治體系當中。此時阿睦爾撒納想獨占準噶爾,就是要從清朝手中奪走準噶爾眾人。
清廷充分動員了剛剛歸附清朝的準噶爾眾實力人物。首先被清廷立為親王的達瓦齊,寫信給綽羅斯臺吉諾兒布,令其協(xié)助大軍擒拿阿睦爾撒納;43被封為綽羅斯汗的噶爾藏多爾濟在將軍策楞的北路軍效力,從額林哈畢爾噶路進軍伊犁;和碩特汗沙克杜爾曼濟從朱爾都斯路進軍;郡王班珠爾傳信于和碩特臺吉,44令協(xié)擒阿睦爾撒納;吞圖布寫信給眾人,令準噶爾眾人決不能依從阿睦爾撒納;45喀喇沁鄂托克宰桑鄂勒哲依從朱爾都斯路前往伊犁;哈薩克錫喇與尼瑪從額林哈畢爾噶路協(xié)助策楞。
逼人形勢之下,阿睦爾撒納的隊伍繼續(xù)分裂,不斷有人脫離阿睦爾撒納來歸附大軍。甚至阿睦爾撒納堅實的支持者敦多克曼濟也想擒獻阿睦爾撒納于大皇帝。46
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末,阿睦爾撒納得知大軍快要到來之后,迅速擄掠喇嘛牲畜,逃亡哈薩克。
起初清朝發(fā)覺阿睦爾撒納懷有占據(jù)準噶爾之心時,剛?cè)岵⑹⑶擅钪坪馑?。但占?jù)伊犁、大軍撤退之后,阿睦爾撒納利用形勢采取各種手段增強實力,脅迫清朝封他為汗。為此清廷決心辦理阿睦爾撒納,而他亦決心發(fā)動叛亂。占據(jù)伊犁之后,阿睦爾撒納的隊伍不斷分裂,處境越發(fā)困難。清朝充分動員新歸附的準噶爾臺吉、宰桑,順利收復了伊犁。直到乾隆二十二年二月阿睦爾撒納回博羅塔拉,其行動只為滿足他個人野心,與準噶爾實際需求不相符。
四、額林哈畢爾噶路叛亂后阿睦爾撒納的行動符合準噶爾需求
因新歸附的準噶爾人與清廷的矛盾發(fā)展,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在天山北路爆發(fā)了額林哈畢爾噶叛亂。47關于此次叛亂我們無法確定到底有多少人參與了叛亂,但為首叛亂的臺吉與宰桑在全體有實力的臺吉宰桑中約占9.5%;參與叛亂的鄂托克在準噶爾全體鄂托克、昂吉、集賽當中約占22%。48朱爾都斯路與遠處更多的游牧都未參與叛亂,但皇帝認為全體厄魯特狡詐奸黠,難保今后不再叛,決心趁機消滅全體厄魯特,采取了殘酷的殺戮政策,迫使未參與叛亂的準噶爾其他游牧亦不得不防御清軍。
在如此形勢下,準噶爾的一部分臺吉、宰桑選擇了聯(lián)合阿睦爾撒,阿睦爾撒納的軍事行動也自然就符合了準噶爾當時的需求。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來來到博羅塔拉之時,49阿睦爾撒納被清軍所追殺的臺吉、宰桑、喇嘛等推舉為大臺吉,文獻記載:“二月十五日來到鄂畢特游牧,從鄂畢特取兵三百,從巴爾達穆特取兵二百來到集賽達什策凌處,從集賽取兵五百,取庫圖齊納爾宰桑賽集喇胡之兵、蘇拉濟爾噶勒之兵、庫本諾雅特之兵與鄂羅岱巴郎宰桑之兵(共)四百,取哈丹、烏勒木濟之兵四百,取阿巴噶斯、莽鼐之兵四百,與眾人集結(jié)于集賽游牧。眾人尊阿睦爾撒納為臺吉,舉多克遜佛于頭頂,獻巴靈,眾喇嘛念經(jīng),大舉盟誓決定立(阿睦爾撒納)為準噶爾臺吉……”;50“來到塔爾巴哈臺立賬于鄂畢特宰桑訥么庫之旁。對其言,我從哈薩克來,之前我等之眾與我交戰(zhàn),與大軍一同攻我。今爾帶兵一同前往博羅塔拉等地,不從(我)則攻伐,從我則收取。訥么庫帶兵三百來到博羅塔拉之秦達蘭之地,從巴爾達穆特宰桑塔什、鄂羅岱之莫力格爾巴郎、臺吉蘇拉濟爾噶勒、庫本諾雅特臺吉都勒馬、噶克巴集賽策伯克等又取兵四百,……來到博羅塔拉立賬于達什策凌之旁。伊周圍之喇嘛、宰桑聚集,達什策凌、烏日古勒吉勒、賽集喇胡、伊克呼喇爾之齊巴罕、喇嘛庫倫之來澤沐巴等相互盟誓,決定一同往擒噶爾藏多爾濟,擄掠伊游牧……”51
此時推舉阿睦爾撒納的人著實不少,是因額林哈畢爾噶路叛亂之后清朝的殺戮政策迫使準噶爾人不得不與之聯(lián)合,阿睦爾撒納的行動也因此符合了準噶爾人的利益。阿睦爾撒納遣人到哈薩克請求支援,又派人聯(lián)合青袞雜卜、沙克杜爾曼濟、哈薩克錫喇、巴雅爾等。52
如此,阿睦爾撒納以準噶爾部大臺吉身份聯(lián)合其他分散的勢力,欲重新統(tǒng)一衛(wèi)拉特防御清朝大軍。但是清軍迅速行動,未給他統(tǒng)一衛(wèi)拉特的時間。乾隆二十二年四月,當阿睦爾撒納兼并扎納噶爾布游牧之時,突然遭遇大軍,其軍隊迅速潰敗,53再次逃亡哈薩克。
2015年承志先生撰寫論文提出,“十八世紀以來,漢文史書中記載的準噶爾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1723年—1757年)形象,一直是一位戰(zhàn)敗者的象征。不僅如此,中外研究論著亦多沿襲這種觀點。但是,我們把目光投放到蒙古國,中國西部以及卡爾梅克共和國的衛(wèi)拉特、土爾扈特人的世界,他們記述的史書以及歌謠、民間傳說中,阿睦爾撒納無疑是一位活生生的英雄”54;“目前,中外學界對阿睦爾撒納叛行褒貶不一。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前蘇聯(lián)與蒙古國學者評價的為擺脫清朝統(tǒng)治爭取獨立自由的蒙古英雄。二是在中國史學界,特別是二十世紀七十年后期開始,被評為破壞祖國統(tǒng)一的‘分裂分子55”。
該文系全文之“上”,還尚未解答提出的阿睦爾撒納之雙重形象問題。如上所述,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額林哈畢爾噶路叛亂發(fā)生之后,清廷的殺戮政策迫使未參與叛亂的準噶爾人亦不得不防御清軍,從而與阿睦爾撒納聯(lián)合,使其行動符合了準噶爾的需求。這樣,從回到博羅塔拉到再次被清軍擊潰再次逃亡哈薩克為止,阿睦爾撒納的行動適合了當時準噶爾的需求。從衛(wèi)拉特人視角觀察,此時的阿睦爾撒納以準噶爾大臺吉的身份聯(lián)合其他分散勢力試圖防御清軍,可稱為是抗清的“英雄”。而前蘇聯(lián)學者與蒙古國的學者,出于自己的需求與立場,歌頌宣揚了阿睦爾撒納的這個“形象”;但從清朝視角觀察,阿睦爾撒納歸附清朝之后為滿足各人野心而發(fā)動叛亂,從頭至尾是一個“反賊”,從而在漢文史籍中始終是“阿逆”。
五、結(jié)語
遠征準噶爾之前,阿睦爾撒納與清廷都表明對成功占據(jù)伊犁后的支配想法,雙方的想法完全相悖。因阿睦爾撒納對遠征準噶爾的軍事行動舉足輕重,清朝巧妙地制衡他。但平定伊犁之后阿睦爾撒納采取各種手段威脅班第,欲脅迫清廷封他為汗。阿睦爾撒納的種種僭越行為令乾隆帝決心辦理他。此時阿睦爾撒納為了滿足各人野心也決定發(fā)動叛亂。叛亂之后,阿睦爾撒納雖然一時占據(jù)了伊犁,但其處境非常艱難,其隊伍不斷發(fā)生分裂,缺乏食物,又瘟疫蔓延。此時清朝充分動員了剛剛歸附清朝前來承德覲見皇帝的臺吉、宰桑們,令伊等軍前效力,返回游牧鎮(zhèn)壓阿睦爾撒納。在眾臺吉、宰桑與大軍的圍困之下,阿睦爾撒納狼狽逃亡哈薩克。不久,額林哈畢爾噶路叛亂發(fā)生,阿睦爾撒納亦返回博羅塔拉。此時被清軍追殺的準噶爾臺吉、宰桑們共同推舉阿睦爾撒納為準噶爾大臺吉,從而使他的軍事行動開始符合準噶爾的實際需求。正因為阿睦爾撒納以準噶爾臺吉身份欲聯(lián)合其他分散的力量來防御清軍,他在衛(wèi)拉特蒙古人當中留下了英雄形象。而在漢文史籍中他始終是逆賊。
注 釋:
①涉及清朝進軍西北的著作有:(蘇)伊·亞·茲拉特金.準噶爾汗國史(1635-1758)[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莊吉發(fā).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87;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相關論文有:張羽新.乾隆對徹底平定準噶爾的指導作用[J].新疆社會科學.1984,(01);楊鴻英.乾隆朝兩次平定準噶爾始末[J].故宮博物院刊,1988(04);齊清順.清朝“平準”戰(zhàn)爭戰(zhàn)略方針的轉(zhuǎn)變及其影響[J].西域研究,1998,(01);相關國外論著:Peter C. Perdue,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J].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Fred W. Bergholz" the Partition of the Steppe: the Struggle of the Russians, Manchus, and the Zunghar Mongols for empire in Central Asia,1619-1758:A Study in Power Politics"New York: Peter Lang,1993; Morris Rossabi"China and Inner Asia: From 1368 to Present Day" .New York: Pica Press,1975;Thomas J. Barfield,"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9;[日]小沼孝博.清と中央アジア草原——遊牧民の世界から帝國の辺境へ[J].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4.
②傅恒等.平定準噶爾方略.西藏學漢文文獻匯刻第二輯(正編卷四乾隆十九年十一月戊子條)[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
③請參閱乾隆二十年五月十九日《諭為平定達瓦齊賞封阿睦爾撒納傅恒班第等王公大臣及其所屬官兵事》,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2).98.
④“額林哈畢爾噶路”是沿著天山北路準噶爾盆地通向伊犁的道路,“額林哈畢爾噶路叛亂”是沿著此路的準噶爾人發(fā)動的叛亂,請參閱拙著:準噶爾覆亡時期若干史實考證[C].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畢業(yè)論文,2015.
⑤匯編第9冊乾隆十九年七月十三日《定邊左副將軍策楞等奏報跟隨阿睦爾撒納來歸人數(shù)及入卡倫日期折》.145.
⑥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之三),乾隆十九年七月丁酉條.
⑦匯編(第9冊乾隆十九年七月三十日).理藩院左侍郎玉保奏聞自京師赴軍營迎接來歸之輝特臺吉阿睦爾撒納折.168.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之三)乾隆十九年七月丁酉條.
⑧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四).乾隆十九年九月丙申條.999.[日]小沼孝博:清と中央アジア草原——遊牧民の世界から帝國の辺境へ.50.
⑨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五).乾隆二十年正月辛卯條.1028;匯編(第9冊乾隆十九年).定邊右副將軍薩喇勒等奏報西路各隊進軍不會耽誤及對阿睦爾撒納與班珠爾等看法折.336.
⑩對于那嘎查與班珠爾之請,上諭曰“有事成后封阿睦爾撒納為汗,帶領哈薩克阿布賚等瞻仰等瞻仰,令與阿睦爾撒納連界居住,從此當愈加和好等語.甚屬含糊,似事成時,只封阿睦爾撒納為汗,殊不知準噶爾平后,朕亦不過將伊四衛(wèi)拉特臺吉分封為汗,令各管屬下而已.并非只封阿睦爾撒納一人,統(tǒng)管準噶爾地方也.若果如此,是仍如達瓦齊矣”.如此,班珠爾、那嘎查所請,實為令阿睦爾撒納一人統(tǒng)領準噶爾.參閱: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五),乾隆二十年正月辛卯條.1029.
11121314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六)乾隆二十年正月戊戌條.1041,1041,1042,1042.
15匯編(第9冊乾隆十九年七月二十三日)定邊左副將軍策楞等奏報向阿睦爾撒納詢問準噶爾部內(nèi)亂情況商定明年征剿達瓦齊機宜折.157.
16匯編(第11冊乾隆二十年五月十九日)諭為平定達瓦齊賞封阿睦爾撒納傅恒班第等王公大臣及其所屬官兵事.98.
17匯編(第12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二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密奏阿睦爾撒納欲總領準噶爾四部折.98.
18匯編(第12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二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密奏阿睦爾撒納欲總領準噶爾四部折.98.
19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七月初四日)定北將軍班第奏報阿睦爾撒納與薩喇勒爭奪達瓦齊財產(chǎn)及其借故不去朝覲片.14.
20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奏將喇嘛館遷至伊犁及清查達瓦齊商上財產(chǎn)折.172.
21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七月初四日)定北將軍班第奏報阿睦爾撒納與薩喇勒等爭奪達瓦齊財產(chǎn)及其借故不去朝覲片.15;(清)魏源.圣武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4.152.
22匯編(第12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二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密奏阿睦爾撒納欲總領準噶爾四部折.99.
23匯編(11冊乾隆二十年六月二十九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奏報阿睦爾撒納借故遲遲不起程前往熱河覲見折.434.
24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九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密奏阿睦爾撒納苛征暴斂部民情形折.149.
25匯編(第11冊乾隆二十年六月初九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奏阿睦爾撒納行為不軌擅用私印折.249-250.
26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二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密奏阿睦爾撒納欲總領準噶爾四部折.96-97.匯編(第11冊乾隆二十年六月二十九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奏報阿睦爾撒納借故遲遲不起程前往熱河覲見折.434.
27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二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密奏阿睦爾撒納欲總領準噶爾四部折.96-97.
28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九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密奏阿睦爾撒納苛征暴斂部民情形折.149.
29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年七月十五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密奏阿睦爾撒納與阿巴噶斯等密談等情折.125.
30匯編(第12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二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奏阿睦爾撒納欲娶達什達瓦之女并兼并四衛(wèi)拉特片.101.
31匯編(第11冊乾隆二十年六月初九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奏阿睦爾撒納行為不軌擅用私印折.249-250.
32匯編(第11冊乾隆二十年六月二十九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奏報阿睦爾撒納借故遲遲不起程前往熱河覲見折.434.
3334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九日)定北將軍班第等奏遵旨已做好各種準備以防阿睦爾撒納前來覲見途中反叛折.152.
35(16冊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十一日)定西將軍策楞等奏將抓獲之阿睦爾撒納同黨克希木等審明送往京城折.309.
36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20).乾隆二十年十月辛酉條.
37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八月二十二日)定西將軍永常奏三百余蒙古人搶掠瑪納斯驛站及派兵接續(xù)情形折.360;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定西將軍永常奏哈丹等搶掠驛站及諾爾布林沁游牧折.389:匯編(第12冊乾隆二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定西將軍永常奏哈丹等已反叛派阿敏道等探聽阿睦爾撒納是否叛亂情形折.402.匯編(第13冊,乾隆二十年十月十八日)伊克明安德吉特屬下扎干供隨阿睦爾撒納妻奴至鏗格爾后出逃情形單.261.
3839匯編(第15冊乾隆二十一年正月三十日)定西將軍策楞等奏厄魯特宰桑圖布新等來降并率其一并進剿折.326-327;(15冊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初三日)定西將軍策楞等奏被阿睦爾撒納抓獲之宰桑巴桑脫回并審明情形折.366.
40匯編(第15冊乾隆二十一年正月三十日)定西將軍策楞等奏厄魯特宰桑圖布新等來降并率其一并進剿折.326.
41(15冊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定西將軍策楞等奏全力擒拿阿睦爾撒納折.375.
42匯編(第15冊乾隆二十一年正月三十日)定西將軍策楞等奏厄魯特宰桑圖布新等來降并率其一并進剿折.326.
43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之二十一.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癸未條).1334.
44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之十九.乾隆二十年九月庚子條.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之二十二.乾隆二十年年十一月己丑條.
45匯編(第13乾隆二十年九月二十日)散秩大臣敦多布為令綽爾濟等嚴守牧場協(xié)同大軍緝拿阿睦爾撒納事咨文.57.
46匯編(第16冊乾隆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定西將軍策楞等奏擒拿阿睦爾撒納情形折.134.
47額林哈畢爾噶路叛亂原因不在本文探討范圍之內(nèi),隧省略.關于額林哈畢爾噶路叛亂,請參閱拙著.準噶爾覆亡時期若干史實考證[C].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15.
48乾隆二十年第一次平定伊犁后,定北將軍班第將全體準噶爾有實力的臺吉、宰桑擬定名單分批入覲,臺吉、宰桑共147人.上述數(shù)字是為首叛亂者在一百四十七人當中所占比例;將上述參與叛亂的鄂托克,除以24鄂托克、21昂吉及9集賽之合,即可得出該比例.宰桑、臺吉名單請參閱.匯編(第27冊)乾隆二十年前來朝覲賞給職銜之準噶爾各宰桑名單.314;匯編(第27冊)乾隆二十年前來朝覲賞給爵位之準噶爾各臺吉名單.317.
4923冊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初四日.定邊右副將軍兆惠奏審訊阿睦爾撒納之侄達什策楞并解京折.277.
50匯編(第23冊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定邊右副將軍兆惠等奏聞拿獲阿睦爾撒納宰桑伍巴什及審問情形折.168.
51匯編(第23冊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定邊右副將軍兆惠等奏聞拿獲阿睦爾撒納宰桑伍巴什及審問情形折.174.
52匯編(第23冊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初四日)定邊右副將軍兆惠奏審訊阿睦爾撒納之侄達什策楞并解京折.282-283.
53匯編(第23冊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定邊右副將軍兆惠等奏聞拿獲阿睦爾撒納宰桑伍巴什及審問情形折.168.
5455承志.阿睦爾撒納“叛亂”始末考(上)[M].追手門學院大學國際教養(yǎng)學部紀要.2015.41-73.
參考文獻:
〔1〕(蘇)伊·亞·茲拉特金.準噶爾汗國史(1635-1758)[M].馬曼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莊吉發(fā).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4〕張羽新.乾隆對徹底平定準噶爾的指導作用[J].新疆社會科學,1984,(01).
〔5〕楊鴻英.乾隆朝兩次平定準噶爾始末[J].故宮博物院刊,1988,(04).
〔6〕齊清順.清朝“平準”戰(zhàn)爭戰(zhàn)略方針的轉(zhuǎn)變及其影響[J].西域研究,1998,(01).
〔7〕Peter C. Perdue.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8〕Fred W. Bergholz. “the Partition of the Steppe: the Struggle of the Russians, Manchus, and the Zunghar Mongols for empire in Central Asia,1619-1758:A Study in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Peter Lang,1993.
〔9〕Morris Rossabi. “China and Inner Asia: From 1368 to Present Day” ,New York: Pica Press,1975.
〔10〕Thomas J. Barfield.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9.
〔11〕[日]小沼孝博.清と中央アジア草原——遊牧民の世界から帝國の辺境へ[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4.
〔12〕(清)傅恒,等.平定準噶爾方略[A].拉巴平措,陳家琎.西藏學漢文文獻匯刻第二輯[C].
〔13〕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