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婉娟
(南昌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江西南昌330044)
所謂的“雙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校時間的學習與實習,二者在能力提升過程中相輔相成。通過學習能夠有效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通過實習能夠使得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有效地鞏固與應用,并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發(fā)現自身的不足,獲取書本外知識,進而對能力提升具有關鍵性作用。大學生學習總時間相對固定,如何在學習與實習中進行合理的時間分配是提升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而在現實中學校、學生往往缺乏此方面意識,無法進行合理規(guī)劃與有效配置,進而形成了“事倍功半”的尷尬境地。該研究以大學生“雙習”時間投入配置現狀作為分析基礎,試圖從多個角度探究其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從而為后續(xù)的學習以及學校課程設置提供必要指導。
所謂的時間配置主要是指這種時間不變的情況下二者所占的比例情況。通過現狀調查發(fā)現,大學生在學習中所投入的時間相對較多,總體占比超過78%。而在實習中所投入的時間相對較少,僅為22%。從這一現象不難看出目前大學生“雙習”時間配置現狀并不理想,存在嚴重的“偏科”現象。與此同時,在相關的現狀調查中發(fā)現學生對于實習的概念并不清晰。存在將實習總時長代替實習時間統(tǒng)計的客觀現象。如通過與某一學生的訪談發(fā)現,其在統(tǒng)計自身學習時間的過程中采用每周學習多少小時來進行分別統(tǒng)計,具體落實到上課時間、自習時間、課外輔導時間等。而針對實習時間的統(tǒng)計則相對模糊,一般采用實習天數*每日工作時間的方式來進行計算。此種計算方式實際上增加了實習時間,可以判斷學生的實際“雙習”時間配置比例要低于調查現狀。此外,在與學生的訪談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往往忽視對于非正式實習的時間統(tǒng)計,比如參與校園內宣講會、參與創(chuàng)業(yè)大賽等活動都應該納入學生實習的時間統(tǒng)計范疇之內,而事實上此部分時間并沒有得到有效統(tǒng)計。類似的情況在學習時間統(tǒng)計中同樣如此,學生尤其是對課外知識的學習時間沒有納入統(tǒng)計之中來。二者相抵消,認為對于學生時間配置調研結果不產生影響。
從具體的時間配置上來看,學生的實習機會相對較少。此種情況客觀存在,同時還存在配置方式不合理等客觀現狀。在調研中發(fā)現學生的實習時間主要表現在學校統(tǒng)一組織的實踐活動、學生自主參加的假期實踐活動以及畢業(yè)與求職過程中的實習活動。可以看出,學生的實習與學習時間完全分離,客觀上降低了實習對于學習的促進鞏固作用,也很難通過后續(xù)的學習對實習中發(fā)現自身能力知識點的不足進行有效補充。從本質上而言,并不是一種有效的時間配置方式。現有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將學習時間與實習時間進行有效的穿插能夠獲得更大的能力提升效能。在被調查學生群體中,能夠有意識地進行有效穿插的學生比例不足5%。其余絕大部分學生的時間配置均按照學校的統(tǒng)一安排來進行。
除此之外,學生在學習時間的內部分配上同樣存在著一定的模式配置問題。具體表現在自習時間與課堂時間的不匹配。此種不匹配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是表現在學生的自習時間更多地集中在考試之前的備考階段。是一種對應付考試的突擊行為,而沒有將自習時間主動地納入自我學習管理體系中來,從而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貢獻較弱。二是表現在學生的自習時間更多地集中在與專業(yè)知識無關的相關學習領域內,比如參與四、六級英語培訓、參與考研輔導、參與公務員考試培訓等。此種自學方式雖然對學生能力建設有著一定的作用,但是卻與課堂知識學習形成分離,無法將二者進行有效的統(tǒng)一。
通過上文的調查發(fā)現,學生的學習與實習時間配置,尤其是實習時間的控制更多來源于學校的客觀安排,基于學生主動進行選擇的實習相對較少。從而,可以認為學生“雙習”時間配置主要受到學校教學模式的影響。為了進一步認證這一發(fā)現,在調查中將不同專業(yè)學生作為差異性群體,發(fā)現專業(yè)設置對于學生的時間配置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比如旅游管理、環(huán)境科學、國際貿易等時間比例相對較高;而部分傳統(tǒng)學科,如法律、漢語言文學、企業(yè)管理等實習時間比例相對較低。除了學科建設之外,大學生的學習層次也對時間配置產生顯著影響。大一、大二階段學生參與實習時間較少,普遍不超過8%;大三、大四階段實習時間顯著增加,分別達到16%和23%。上述規(guī)律與學校的實習安排呈現明顯的正相關趨勢,進一步認證了學生的實習時間配置缺乏自我安排,更多是受到學校的專業(yè)設置與教學模式影響,是一種被動參與實習的基本狀態(tài)。形成此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學生沒有建立目標導向的學習計劃。在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更多是按照學校的安排來被動接受,缺乏學習的總體規(guī)劃,忽視了實習在總體學習過程中的客觀作用。另一方面,學校在實習引導過程中缺乏體系化建設,在具體的時間安排上沒有有效的配置理論與配制方法。往往按照教學大綱的客觀要求,集中安排學生的實習,在配置模式和時間配置上存在較為嚴重的不足。
在分析了大學生“雙習”時間投入配置現狀、配置模式以及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發(fā)現需要從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學校的課程設置等兩個方面進行有效的優(yōu)化,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習和實習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夠產生實習輔助學習、學習保障實習的基本功能。在具體的措施上,可以分為如下兩個方面。
在學生的自我管理方面: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宣傳和引導,使得學生充分了解實習在自我成長中的重要意義,刺激并不斷激發(fā)學生參與實習的主觀能動性。重點在于讓學生明確實習的種類與方式,基于自身的需求以及知識體系主動地開展或深入到實習中去。另一方面,要將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納入教學體系中來。通過此種方式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未來發(fā)展路線,做好自我的人生規(guī)劃與能力建設規(guī)劃,從社會競爭力、就業(yè)競爭力等方面形成清晰的知識與能力脈絡,從而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找到可行方向,并能主動的學習與實習進行有機的結合,發(fā)揮二者的具體效能。只有如此,才能進一步提高大學生“雙習”時間投入的配置、模式以及有效性。
在學校課程設置方面:學生的實習行為顯著地受到學校課程設置的影響。為此,學校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必要改革。將實習與學習有機的結合,重點在時間配置與模式配置兩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時間配置上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習時間,總體比例控制在4:1~3:1之間。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除了保持現有的學生實習模式之外,還應該進一步開發(fā)更為多元化的實習模式。如廣泛的開展各類校園活動、宣講會,或者聯(lián)合企業(yè)針對部分專業(yè)開展工作室教學法、校企聯(lián)合培養(yǎng)模式等,學生的實習與學習進行緊密結合。在模式配置上則要重點注意學習時間與實習時間的交替穿插特性,做到利用學習后的實習來鞏固理論知識、利用實習后的學習來彌補發(fā)現的不足,二者交替進行,相互促進。具體而言,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實習模式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效鞏固。改變現有的實習觀念將校園活動等體系納入學生的實習管理中來,統(tǒng)籌布局,合理分配,進一步優(yōu)化“雙習”時間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