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從田間走來,稟賦農民先天的質樸;
他從村小走來,藏蘊教育熾熱的情懷。
這質樸與情懷一相逢,便生發(fā)出許多關于他的故事,而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他對教育的執(zhí)著,對學生的摯愛,就是他“蹲下身來辦教育”的樸素理念。
在中國·光谷,他的名字——邱運山,就是一道教育的光環(huán)。
1963年,邱運山出生于武漢市江夏區(qū)流芳街大邱村(現(xiàn)高新工業(yè)園區(qū))。
邱運山兄弟姊妹7人,他排名第四,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祖輩都是農民,世代以耕種為業(yè)。但邱運山卻頗有讀書的天分,且組織和協(xié)調能力較強,自然成為同學們心目中的“頭兒”。1980年初中畢業(yè)時,他看到家中困難,主動放棄已考取的高中,參加了當?shù)匾凰W招聘民辦教師的考試,就這樣,16歲多一點的他成了一名鄉(xiāng)村小學語文教師。
從1980年9月到1986年9月,他既是教師也是農民,因為他的工作是民辦教師,但和農民一樣拿工分。7年時光,他與學生打交道,與農民打交道,站在農民立場上研究孩子成長,站在學生立場上研究學生成長,站在專業(yè)發(fā)展上研究教育教學,研究教書育人,讓他逐步懂得教育,愛上教育。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邱運山以民辦教師的身份考進了武昌縣師范學校。這一年,邱運山23歲,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兩個改變:一是再次讀書,在水平和能力上得到一次新的升華,教師職業(yè)觀念和現(xiàn)代教育理論都得到全面的提升;二是身份發(fā)生了質的改變——由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兩年師范,他如饑似渴,不斷鉆研文化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和能力得以大幅提升。進校時,他成績在班上倒數(shù)第三名,半年后卻成了班上前三名。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農民出身的他也在體能上表現(xiàn)突出:在當年學校組織的迎春長跑比賽中,他輕松獲得第一名,成為學校運動健將,一直跑到武漢市大中專運動會的第一名。因為有7年村辦小學教師生活的積累,有勇于擔當?shù)呢熑我庾R,有年輕旺盛的精力,有煥發(fā)向上的精神面貌,邱運山被選為學校團委書記。1988年,作為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邱運山被分配到流芳中心小學。
流芳中心小學是鎮(zhèn)上一所小學。7年教育生活積淀,2年師范專業(yè)培訓,25歲的邱運山凸現(xiàn)出青春的張力,熾烈的教育熱情激發(fā)了他的教育雄心。來到學校不久,出色的表現(xiàn)讓他當上了全鄉(xiāng)團總支書記。那時鄉(xiāng)村學校教師隊伍相對薄弱,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依舊大行其道,邱運山在研究自己語文教學改革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校改革層面,教育智慧和管理潛能迅速得到有效的發(fā)揮。
1990年,他擔任教導主任、代理校長。27歲就負責一所千名學生的學校,邱運山的內心雖然充滿激動,但對教育的執(zhí)著與摯愛讓他的內心更篤定、更寧靜。他冷靜地思考教育,樸實地發(fā)展學校,熱情地面對師生。兩年后,邱運山正式成為流芳中心小學校長,學校也被評為當時武漢市遠城區(qū)僅有的2所市級示范小學之一。時任湖北省副省長的辜勝阻(現(xiàn)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視察流芳小學時,曾給予他高度評價。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堂江先生親筆給邱云山題寫了“鄉(xiāng)村教育家”的評價,概括了邱運山的“流芳時代”。
熟悉邱運山的人都知道,邱校長概括自己有“五氣”,即土氣,志氣,大氣,霸氣,地氣。他認為,土氣是因為自己出身農民,情感里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志氣是因為自己從小有目標有理想,志向高遠;大氣指的是自己心胸開闊,視野深遠;霸氣是指做事做人,有擔當有責任感;地氣說的是他處處為教育著想,為師生著想,為別人著想。記者解讀,邱運山的“五氣”,其本質是一種人格力量,一種情感魅力,一種立于天地間的擔當本色。
2005年,江夏區(qū)流芳中心小學劃歸東湖高新區(qū)托管,更名為光谷第三小學。2007年,以光谷三小為中心,周邊五所學校組建為光谷第一學區(qū),邱運山任總校長。學生由1000多人發(fā)展到3700多人,學校實行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2012年7月,光谷第三小學與光谷第七小學組建為武漢市光谷第三小學教育集團,邱運山任集團總校長。這是武漢市第一家義務段公辦教育集團。
此時的邱運山進入了事業(yè)發(fā)展的新階段。他知道,更名只是一種文化表象,體制轉換只是一種管理形式的改變。要真正實現(xiàn)從農村教育走向城市教育的超越,實現(xiàn)從鄉(xiāng)村教育向現(xiàn)代化學校的華麗轉身,首先必須轉變辦學思想,由靠經驗辦學向理念辦學轉變;其次是必須轉變管理理念,從人管人到制度管人;再次是必須重新構建學校文化,從教書育人到以文化人,讓光谷三小的學校文化融入了光谷創(chuàng)新的色彩。
在光谷三小,他帶領學校領導層對“和樂”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入探究,構建起一整套“和樂”教育體系。例如,和樂課堂、和樂隊伍、和樂課程、和樂德育、和樂文化、和樂管理,等等,經過幾年的打造,光谷第三小學的“和樂”教育已成為光谷教育的知名品牌。如今,光谷三小文化墻上的兩塊花崗巖石碑,一塊就是“和”字碑,另一塊則是“樂”字碑。邱云山認為,“和”“樂”二字立于校園,“和樂”文化融入心底。
光谷三小教育集團,一個全新的名字。2012年8月28日,我們豹澥小學3位教師作為第一批交流教師走進了這所學校。半年跟崗學習給我們播下了難忘的“和樂”教育理念。和樂,即領導之間和諧、教師之間和睦、孩子之間的和樂。邱運山校長是和樂教育理念的構建者,他希望把學校辦成一所師生和諧快樂的學校,校園空間充滿愉悅的時代文化氛圍,讓每一位教師都快樂地教書育人,讓每一位學生快樂地學習成長。邱校長以人文本,把“和樂”教育理念融合到整個教育過程中。特別對我們跟崗學習的年輕教師,給予“和樂”的教育情感關懷,每次到辦公室總是問生活,問學情,問收獲,親自走進我們的課堂進行指導。
這段文字是2012年光谷豹澥小學教師唐國芬到光谷三小交流結束時的總結,她代表了很多交流教師的心聲。
邱運山始終認為,教好一個學生,能幸福一個家庭;辦好一所學校,能造福一方社會。
2016年秋季,邱運山調任武漢市光谷第九小學校長。他沒有在光谷三小的光環(huán)中得意忘形,也沒有照搬光谷三小的成功經驗。相反,他結合學校校情師情學情,傳承學校原有的理念特色,賦予新的內涵,選擇了新的發(fā)展方向,即“激發(fā)師生潛能,成就健康人生”的辦學理念。
邱運山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校園文化不僅要能彰顯特色,還要承擔立德樹人的重任。這就要求學校打開校園空間,營造健康豐厚的文化氛圍,將身邊的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因此,要關注每一處細節(jié),構筑豐富的童年空間,實現(xiàn)知識傳播和育人功能的和諧統(tǒng)一。秉承這樣的理念,學校的物理空間充滿趣味,成為學生自由成長的“生命場”:一是“四園一場”(銀杏園、桂花園、紫薇園、櫻花園、玉蘭劇場)。教學樓與園中花木相映生輝,荷池游魚,噴泉流水和孩子們的歡笑交織成動人的童謠,詮釋了“健康”的教育理想境界。二是“三池一樹”(白沙池、膏泥池、噴泉池、親子樹)。這里是孩子們的撒歡之地,沙雕、捏泥、爬樹成為孩子們課間快樂的活動。學校傾情呵護童心、童真、童趣,涂抹豐富多彩的童年底色。三是“四館一吧”(中國夢館、紅色記憶館、羽毛球文化館、少年先鋒館、兒童書吧)。室小乾坤大,在一間小小的教室里整合了紅色引擎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少先隊教育和學校羽毛球特色教育;兒童書吧分有閱讀區(qū)、音樂區(qū)、涂鴉區(qū),學生們不僅能自在讀書,還能通過平板電腦等電子閱讀手段,從歷史“穿越”到未來,享受科技和閱讀的樂趣。
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光谷九小有一條重要的指導思想,即文化建設一定要講好中國故事、學校故事,要將學校文化滲透到學校建設的方方面面。例如,學校的景點命名、道路命名、班級文化、辦公室文化、走廊文化分別以中華傳統(tǒng)美德、師德師風、熱愛光谷建設光谷為主題,縱橫經緯,自成體系。走進“學生喜愛指數(shù)”達三星的銀杏園,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不僅是種植了幾棵銀杏樹,更是學習知識的“小天堂”。在這里,你可以學習到宋朝楊萬里的詩歌《銀杏》,還能掌握到關于銀杏的生物學知識,更能了解到銀杏在校園文化中的定位,“銀杏不僅是生命力極強的代表,更是銀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學校栽種銀杏樹,為的是弘揚中華文化傳統(tǒng),激勵九小學子尊師重道、堅韌不拔”。
一所有文化的學校,必然是一所高品質學校?!盎貧w本真辦教育,向著潛能與健康,實現(xiàn)學校轉型。當學生熱愛自己的學校,樂不思家的時候;當老師享受自己的職業(yè)幸福,忘我投入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鼻襁\山說。
在光谷九小,邱運山沒有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而是把自己作為一個新兵,把光谷九小作為人生一次新的挑戰(zhàn),重新“排兵布陣”:一是打開學校圍墻,改變“孤島”式封閉辦學方式,探索全社會共同關心教育的健康機制,即學校、社會、家庭全面參與教育的開放格局,讓學生在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中健康成長。二是立足于童心、童真、童趣,一切凸顯兒童生活情趣,回歸小學教育的本真。三是通過具體的“日行向善”“校園六節(jié)”“四季之歌”等個性化的育人活動,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現(xiàn)知行合一。四是通過搭建多元平臺,完成教學質量觀的兩個轉變,即把抓教學終結性目標向抓教學全過程轉變;把只抓畢業(yè)班向抓所有年級轉變,實現(xiàn)小學各學段的均衡發(fā)展。
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于,讓每一個教職工深刻感受到自己是團隊里不可或缺的一員。
邱運山當校長有一個“四必”規(guī)矩:職工生病,必去慰問;教師或家屬病故,必代表學校去吊喪;教師婚嫁或子女成親,必以個人身份去祝賀;逢年過節(jié),必去教職工家走訪。為了讓每一位教師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邱運山努力為教師解決后顧之憂:個別教師家庭不和,婆媳關系處理不恰當造成夫妻關系緊張,他多次找其談心并多方調和;節(jié)假日,學校單身教師沒法回家團聚,他自己掏錢把教師集中在一起吃個飯,讓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暖。
多年的校長經歷,讓邱運山練出了一項特殊技能——迅速記住所有教師的名字,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近幾年,光谷九小分來了38名大學畢業(yè)生,邱運山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一口叫出每一個新進教師的名字,甚至包括他們的籍貫。因為他要讓這些新教師覺得,自己對學校而言,比他們想象的更重要。
選準人、用對人、發(fā)展人,才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當校長,必須要有一雙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師生身上的潛能,善于發(fā)現(xiàn)師生身上的亮點、閃光點和弱點,揚其所長,避其所短,“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p>
在光谷三小工作時,有一次學校舉行大型集體活動,因為一位班主任遲到,造成活動延遲20分鐘?;顒咏Y束后,邱運山從側面了解到,這位班主任老師一大早送患急性闌尾炎的兒子去醫(yī)院了,匆忙之間忘了帶手機,也沒及時向學校報告。邱運山狠狠地批評了這位班主任:“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只顧自己的孩子,而落下一個班的孩子。”之后,邱運山又安慰這位班主任:這段時間,你先照顧好孩子,有什么困難找學校解決。
“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關心,關心要真心”。邱運山每周都要抽出時間與學校干部和教師面對面交流;遇到問題,總是與他們及時溝通,從細節(jié)入手,提醒提點,以便讓年輕教師少走彎路、順利成長。按照常規(guī),學生座位每兩周都要調整,以保護學生視力,體現(xiàn)教育公平。有一次巡課,邱校長發(fā)現(xiàn)兩周之后某班的一名學生,依然坐在原來所坐的那一組最后,他立即讓班主任做出調整。涉及學校管理制度的出臺,即使學校事務再多,邱運山也一定會通過召開教師座談會和職代會等途徑,充分聽取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所以,在邱運山工作過的學校,不僅有剛性的制度管理,更有柔性的人文關懷。
作為校長,邱運山的夢想就是讓孩子有學上、上好學。
有人曾問邱運山:“邱校長,你從教這么多年,為何還這么有激情?”他的回答是:我一輩子只愿做好“教育”這一件事。早些年,邱運山也曾有機會進教育局機關工作,但他選擇留在了學校;還有人曾勸他下海經商,也被婉拒。用邱運山自己的話說,他是個專一的人、戀舊的人。教育于他,是一個“從一而終”的事業(yè)。
40年,邱運山沒有離開家鄉(xiāng)這片土地,沒有離開小學教育這片園地。40年如一日,他總是早上第一個來到學校,晚上最后一個離開校園。在邱運山的世界里,傾注的是滿滿的教育情懷。
在光谷三小教育集團工作期間,有一次邱運山到另一個校區(qū)巡視時,看到學校附近的小餐館有一位六七歲的小女孩在玩耍。他好奇地問餐館主人,“這是誰家的孩子?怎么不去上學?”餐館主人向他訴苦:他們剛從寧夏遷來,各種證件還沒辦齊,孩子沒法上學。邱運山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對餐館主人說:證件不全也不能耽誤孩子上學,你們怎么不到附近的光谷三小去試試。當天下午,餐館主人果然帶著孩子來到光谷三小并很快辦完了手續(xù)。就這樣,一個本已失學的孩子快樂地走進了課堂,一家人別提多高興了。關心每一個學齡兒童,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受到最好的教育,這是邱運山堅守的教育情懷。
或許是因為戀舊,在邱運山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他用過的200多支鋼筆、80多本工作筆記、40多本聽課筆記和學習筆記本依然陪伴著他們的主人,見證著主人的教育芳華。
這一刻,他“蹲下身子辦教育”的座右銘是如此真切而質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