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效彬
教師上課前要認真?zhèn)湔n,學生聽課前更要備學,這就是預習。《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要改變過去的傳授式學習方式,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庇纱丝梢?,課前預習的運用既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促進語文學習所必備的學習技能的形成。預習不但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自主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chǔ);預習還有助于了解下一節(jié)要學習的知識點、重點、難點,為上課掃除部分知識障礙,通過補缺,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有利于知識系統(tǒng)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預習中不懂的問題,上課時,老師講解這部分知識時,學生的學習目標就明確,態(tài)度就積極,注意力也集中,容易將不懂的問題弄明白。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fā)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都將會有重要的影響。
下面,我就談談我在教學中運用學教案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習慣養(yǎng)成的幾點做法:
1、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葉老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yǎng)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
1.依據(jù)學教案的提示,培養(yǎng)“找”——查找作者,查找與課文有關(guān)的資料。
有些課文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是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因此,學生在課前就應該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借助工具書或者是上網(wǎng)搜集相關(guān)信息,提前查閱課外資料,并進行細致整理,提前瀏覽,初步掌握。以便在課堂上,可將搜集整理的資料與同學、老師一起交流。這樣的學習才會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既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知識的能力又培養(yǎng)其動手查找資料的習慣,有利于學生深入地了解課文內(nèi)容以及作者寫作的意圖,為學好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安徒生寫這個故事的背景學生是不了解的,學習中會遇到許多疑難,比如:小女孩為什么在大年夜還要賣東西?小女孩為什么會產(chǎn)生那么多的幻象?“誰也不知道她曾經(jīng)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中的“幸?!笔鞘裁匆馑??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教會他們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到當時丹麥處于資本主義社會,許許多多窮苦的兒童過著和安徒生的童年、和畫面上的小女孩同樣貧困的生活。安徒生通過寫小女孩悲慘的遭遇,讓人對小女孩產(chǎn)生深切的同情。在這基礎(chǔ)上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是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那么對于以上課文疑難問題的理解就會迎刃而解了。所以,要養(yǎng)成學生課前查找資料的習慣。
2.依據(jù)學教案的提示,培養(yǎng)“查”和“圈”——查字典知字音、解字義、圈重點。
關(guān)于生字詞的學習,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我要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首先要學會解決字詞,掃清閱讀障礙。要善于動手在文中把本課的生字找出來,通過查字典,找出生字的拼音,寫出這個生字的音序,注意觀察找出部首,除去部首外,這個生字再查幾畫,最后再給生字組詞,并且把這個生字的注釋寫在文中該字、詞的附近,加深印象,便于在閱讀中理解詞語。再次,圈重點,要求劃出課文的重點詞、重點句、重點段,做到重點突出。例如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根據(jù)學教案的導學提示,在品析“幸福”時,學教案提示:對小女孩來說,這些幻景是多么的美麗幸福,請用“——”劃出能體現(xiàn)小女孩感到幸福的相關(guān)語句來。在體會現(xiàn)實的殘酷時,學教案中提示學生閱讀相關(guān)段落,用“﹏﹏”劃出表示現(xiàn)實的句子來。通過幻象和殘酷的現(xiàn)實進行對比,體會當時社會下層人民的苦難,從而揭示當時社會的黑暗。這樣的課前預習,既能通過自主學習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了一種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可以受益終身。而摘錄,就是對于課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或者優(yōu)美的語句等抄寫在積累本上,這便于鞏固記憶。抄寫的過程中數(shù)量可以自己決定。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不單只是為了完成生字的自主學習,還養(yǎng)成了學生查字典、做積累、做好圈點勾畫的習慣。所以,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會他怎樣獲得知識要好得多。對于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句,用醒目的符號圈出來,以備老師講課時認真聽、仔細記,做到難點突出。
3.依據(jù)學教案的提示,培養(yǎng)“思”——分步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學教案只是一個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載體,在編寫學教案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的問題都圍繞課文要解決的重難點進行,或者是為了解決課文后面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去精心編寫。而朗讀在學教案中只是一句提醒的話,那么,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去引導學生有效地讀文了。在朗讀課文時,我分為三步來進行,第一步為初讀,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一個整體了解,讀準生字、新詞;第二步是有感情地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理清課文脈絡。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第一次讀文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生字詞外,還要大概了解課文講了一件怎樣的故事;第二次讀文要求學生能在了解課文寫作順序的基礎(chǔ)上,給課文內(nèi)容進行分部分,并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內(nèi)容;第三步則是精讀,通過細致地朗讀、思考,解決課文中的重要問題和難點問題。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誰也不知道她曾經(jīng)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中的“幸?!笔鞘裁匆馑??讓學生在讀中思考,結(jié)合寫作背景來理解“幸?!钡暮x。
另外,不同文體的文章,它的朗讀要求是不相同的。記敘文的朗讀要求,我們必須做到能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內(nèi)容或語段,能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脈絡,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特色。
注重落到實處——重視課前預習檢查。
對于預習作業(yè)——學教案的檢查,我們往往有這樣的想法,反正課堂上還會教,一些預習作業(yè)有時間就看看,沒時間就不看了。這樣的做法會帶來許多不利,每位學生其實都有惰性,他們的年齡還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師一次兩次地不看不批,學生預習成績得不到老師的認可,他們就會失去預習的熱情,他們會想:反正老師不看的,只要隨便做做就行;反正課堂上老師還會講的,我亂做一些沒關(guān)系。這樣的話,提高預習的實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話。所以,我都抽空認真檢查學生的學教案,學生就有了認真預習的動力。而且學生對新教材內(nèi)容進行預習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師的評價。教師及時地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反饋并給予學生激勵性的鼓勵,會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喜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這樣才能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預習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語文預習的有效性。
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預習習慣的時候,我還注意把課外和課內(nèi)相結(jié)合起來。一般學生的預習都放在課余,利用課外自習課時間來完成,如一直這樣一成不變,學生就會對運用學教案進行自主學習產(chǎn)生倦怠,而且也不能檢驗學生真正的預習能力。因此,我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利用某個自習課的時間,讓學生當堂預習,當堂檢查。這樣,讓學生真正能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每次的預習當中去,在借助學教案進行自主學習的訓練中真正提高學生的預習水平。
在教學中,我就是這樣借用學教案的導學作用教會學生有效地預習,掌握預習的方法。在具體操作中,我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教學生掌握“找”、“查”、“圈”和“思”這些基本的方法,把好預習關(guān),讓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養(yǎng)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這樣,課堂上學生就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因為有了一定知識的積淀,所以有了自我的見解,有了主動的表達,有了思想的碰撞,有了創(chuàng)新的火花,課堂就如同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水,有浪花輕舞,有音樂輕揚,令師生陶醉。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也是孩子們交流學習的場所。充分的課前預習,會讓孩子們學習更從容,會讓教師的課堂迸發(fā)出令人激動的精彩。有一位名師說過:“一堂好課,如一首交響樂,總要講究旋律,節(jié)奏,音響的和諧。”而預習,就是這首交響樂的前奏。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預習并教會孩子預習。
(作者單位:海南省瓊中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