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新媒體技術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人們亦更加青睞于具有直觀性、形象性、通俗性、大眾性的影視節(jié)目。網絡文學發(fā)展的日益成熟,在市場機制的多元化訴求之下,商業(yè)利益的驅使,一方面,作為影視行業(yè)的一部分創(chuàng)作者開始逐漸地將視野轉向了網絡熱銷的小說,并與其作者進行合作,對網絡文學進行影視化改編,以不斷地滿足受眾的審美趣味;另一方面,網絡文學在娛樂化潮流的沖擊之下,不斷地尋求新的發(fā)展路徑,力求突破創(chuàng)新,開始在內容上、形式上、傳播渠道上與影視媒介進行融合。因此在此種情境下生成了大量影視化改編的網絡文學作品。如穿越劇《步步驚心》《太子妃升職記》等;都市情感劇《蝸居》《裸婚時代》等;仙俠劇《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燼如霜》等;青春劇《微微一笑很傾城》《匆匆那年》《何以笙簫默》等,更有大量的網絡文學改編成了電影,如《左耳》《萬物生長》《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等比比皆是。據查閱資料顯示,在2017年共出現(xiàn)6942部網絡文學作品,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作品被改編成了影視劇。但是縱觀當今這些由網絡文學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其在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影視化作品過于商業(yè)化、形式化、影像呈現(xiàn)與人物原型具有反差性、影視文本缺乏文學性、題材過于同質化等現(xiàn)象。因此對于其發(fā)展境況,本文選用了顧漫的小說《微微一笑很傾城》的影視化改編為例,來展開分析當今網絡文學影視化發(fā)展的具體現(xiàn)狀。
影視化改編后的網絡文學作品,在人物影像的呈現(xiàn)上與人物原型的契合程度,往往具有一定的反差效果,這是其普遍存在的一個現(xiàn)象。造成這種反差性特征的因素,不僅源于其改編者對于人物的選擇上,更源于其讀者文學接受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作用。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憑借其已有的感知結構和審美經驗,根據作者文本中對人物語言,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具體刻畫與描摹,相應地在自己的頭腦中想象并構建出他所體悟到的人物形象。但是當網絡文學文本以影視化的方式呈現(xiàn)于屏幕之上變成具體可視的影像時,受眾往往會不自覺地與文本中的人物原型進行比較。而這時展現(xiàn)在畫面中的人物形象便很難符合并達到所有大眾的心理訴求,因此導致了影視化人物形象呈現(xiàn)上的反差性。
其影像呈現(xiàn)與人物原型具有的反差性,不僅直接影響到受眾對該作品的接受和認可程度的深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相應地降低其改編后影視作品在原著粉絲心中的影響力。如由顧漫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影視劇女主人公貝微微分別由楊穎和鄭爽出演,原著里貝微微是一位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的計算機系校花,無論從身材還是人品堪稱為完美。然二者與小說原著中人物形象的契合程度卻飽受爭議,甚至遭到一些網友的吐槽,并認為她們與小說中的主人公差距較大,以致造成其播出后在豆瓣評分分別為4.9和6.5,這遠遠落后于原著8.2的評分。
面對當今娛樂泛化的現(xiàn)象,影視化改編的作品為了能夠在電視節(jié)目之中脫穎而出。其改編者往往側重于技術層面上的烘托與渲染,利用浪漫清晰唯美的畫面,高端的特效技術,選用俊男靚女式的演員等等視覺影像的傳達,來刺激觀眾的感官體驗,以博取觀眾的眼球。但是這種在改編時過于注重影視圖像的表現(xiàn)形式,而忽視了對其文本內容的表達,勢必會造成對網絡文學原文本文學性的缺失。從而大大降低了改編后的作品質量,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影視化改編后的意義和價值,造成形式與內容上的失調。使受眾在觀看改編后的影視作品時,容易產生一種華而不實之感。改編后的電影《微微一笑很傾城》其中改編者在短短100分鐘左右的有限時長里,對于整個故事的敘述只是簡單地將網絡文本中具有象征式的事件進行了局部性地詮釋,在很多具體的細節(jié)內容方面并沒有展現(xiàn)出來。且大部分都側重于利用特效技術表現(xiàn)人物游戲里的場景,使得其在對原著中心主題內容的刻畫上,顯得有些泛泛而談,從而使影視文本的整體建構呈現(xiàn)出一種粗略化的效果,導致其產生一種電影形式大于內容的現(xiàn)象。諸如此類的影視化改編比比皆是,如電影《何以笙簫默》等等。
在大眾文化的影響之下,快餐式的文化生產方式幾乎成為一種主流,相應地網絡文學被影視化改編之后亦大多存在一種急功近利,嚴重跟風的現(xiàn)象,導致同質化問題尤為明顯。近些年來,影視化改編的題材多集中于穿越題材、都市題材、青春題材、仙俠題材等,缺乏改編題材上的創(chuàng)新性。但是在將這些題材的網絡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之后,故然在短期時間內能夠獲得觀眾的追捧,但是長此以往將會給受眾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審美疲勞。從而會大大降低其收視率,阻礙其影視化改編的發(fā)展,相應的其產業(yè)鏈上的一系列產品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隨著2013年《致青春》網絡文學青春題材改編的成功,隨后相繼出現(xiàn)了大量同類題材的作品。像2014年改編自九夜茴的網絡小說《匆匆那年》和2015年改編自饒雪漫的網絡小說《左耳》,無疑2016年改編自顧漫的網絡小說《微微一笑很傾城》亦是如出一轍,“青春+校園”的類型化敘事模式,此時在受眾眼中的新鮮感會大大降低。故必然會使受眾心生一種乏味之感,從而逐漸地減少一部分受眾群體對這類題材作品觀看的積極性。
在商業(yè)化利益的訴求之下,為了獲得高票房、高收視、高效益,影視改編者為了獲取高額的利潤,進一步滿足受眾的審美趣味和情感心理訴求。在影視演員的選擇上往往選擇當紅影視流量明星,而改編者在挑選這些演員時,大多數(shù)都只是注重演員在受眾當中的人氣指數(shù),而不太關注演員的演技方面,只是一味地試圖利用明星效應,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段⑽⒁恍軆A城》電影版改編者選用的是楊穎和井柏然擔任男女主角,而電視劇版導演選擇了楊洋和鄭爽作為主角。四位都是超人氣明星,但是在演技方面,對于人物形象的詮釋上,卻顯得力不從心,韻味不足。追逐影視劇的始末,井柏然對肖奈高冷性格的演繹相對來說缺乏一些人物的飽滿性,與人物原型相較會給觀眾帶來一定的格格不入之感。而楊穎在展現(xiàn)微微內心情感表達的豐富性上缺乏一定的真實生動性。
面對當今網絡文學影視化發(fā)展的現(xiàn)狀,雖然網絡文學經過影視化改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網絡文學線上與線下的暢銷。這雖然可以激發(fā)作者創(chuàng)作的動力和熱情,而且也可以拓寬網絡文學的發(fā)展空間。另外,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雙方的受眾群體會在原來的基礎上互為轉化,無形之中亦會擴大各自的讀者群和觀眾群,從而在受眾消費這些文化產品的過程中相應地帶動了各自產業(yè)鏈的發(fā)展。但是其網絡文學的改編過于注重美化影視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而忽視網絡文學文本的內容展現(xiàn);在滿足受眾審美多元化的需求時,改編者對題材的選擇上盲目跟風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題材缺乏新意,致使出現(xiàn)同質化的問題。并且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過于利用明星效應,來獲取商業(yè)利潤。其發(fā)展境況中這一系列所凸顯的商業(yè)化、形式化、同質化等問題,在當今娛樂泛化的時代網絡文學的讀者群體、影視改編群體和受眾群體應當予以重視,以提升影視化改編的質量,保證數(shù)與量上的平衡,以便為廣大受眾提供更加精致優(yōu)良的網絡文學影視化改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