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園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 400043)
1942年4月3日,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在重慶國泰影劇院上演,盛況空前,整個山城因之轟動。通過梳理史料發(fā)現(xiàn),一部歷史劇上演能夠形成如此浩大的聲勢,離不開中共南方局的領導和推動。歷史劇《屈原》的創(chuàng)作、上演、宣傳,始終與國共雙方對政治話語權的爭奪聯(lián)系在一起。中共南方局因勢利導,使《屈原》成為抗戰(zhàn)這一獨特語境下的一種政治宣傳的載體,借以沖擊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并逐漸掌握了抗戰(zhàn)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近年來,有關《屈原》研究的專著和論文較多,主要涉及劇作的思想內容、藝術審美、創(chuàng)作及演出情況等。筆者試圖從抗戰(zhàn)這一特殊語境著眼,以《屈原》上演前、后兩個階段國共雙方所持的不同態(tài)度,探討因《屈原》上演導致的國共雙方對抗戰(zhàn)戲劇界乃至整個國統(tǒng)區(qū)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爭奪,以期對歷史劇《屈原》乃至抗戰(zhàn)歷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文藝界人士紛紛組成抗日救亡演劇隊,開展抗日宣傳。尤其是1938年,隨著抗戰(zhàn)形勢的變化,重慶聚集了大批救亡戲劇演出團體,戲劇界人士同仇敵愾,達到空前團結。國共雙方得以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組織宣傳抗日和各自政策主張的戲劇,開展了一場以戲劇為主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其中,回到國內的郭沫若作為文化界的巨擘,受到國共兩黨的高度重視。1938年,中國共產黨明確將郭沫若確立為魯迅的繼任者,經由中共各地黨組織向黨內和黨外傳達,“以奠定郭沫若同志文化界的領袖地位”[1]。國民黨方面則任命郭沫若為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借以收攬人心。隨著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國共之間的合作出現(xiàn)了裂痕。特別是“皖南事變”后,國民黨當局實行文化專制政策,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南方局針鋒相對,以戲劇演出為突破口沖破國民黨的文化封鎖[2]。在此之前,郭沫若的《棠棣之花》成功演出,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國統(tǒng)區(qū)文化思想界的沉悶與壓抑,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郭沫若又著手創(chuàng)作歷史劇《屈原》,進一步引起了國共雙方的關注。
郭沫若在創(chuàng)作《屈原》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共南方局領導人的大力支持,周恩來親自登門探望,并一同討論創(chuàng)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3]。劇本寫出后,周恩來反復閱讀,并同專家們一起討論,肯定該劇在政治上、藝術上都是好作品[4]?!肚芬粍〉难輪T陣容可謂“空前”:屈原由號稱“話劇皇帝”的金山主演,還從中央電影廠和中國電影制片廠調來了白楊飾南后,張瑞芳飾演嬋娟,劇中的每一個小角色也由明星飾演。根據(jù)劇作的史詩風格和氣勢,全劇所有的布景服飾均有考據(jù),導演陳鯉庭為達到最佳演出效果,特采用大寫意布景和交響樂伴奏。排練中,周恩來多次親臨劇場,并把金山等主要演員請到紅巖村,請他們朗誦《雷電頌》一段。在反復觀看之后,周恩來對演員說:“注意臺詞的音節(jié)和藝術效果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充分理解郭老的思想感情,要正確表達,這是郭老說給國民黨頑固派聽的,也是廣大人民的心聲,可以預計在劇場中,一定會引起觀眾極大的共鳴,這就是斗爭?!盵5]在演出開始前,《新華日報》曾刊文造勢:“此劇集劇壇之精英,經多日籌備,慘淡經營,耗資數(shù)萬,舉凡全劇所需布景服裝等物均經專家考據(jù)設計,音樂部門由名制曲家劉雪廠氏制譜,名音樂家鄭穎孫氏顧問,名音樂家金律聲氏指揮,名歌六闋,由樂隊數(shù)十人伴奏,古色古香,堪稱絕唱?!盵6]《屈原》的創(chuàng)作雖然只用了極短的時間,但是這部劇作卻受到了極高的評價。《新華日報》還在該劇演出之前,刊登熱情洋溢的評論:“《屈原》是郭沫若先生繼《棠棣之花》后的第一部精心創(chuàng)作,這雖然是一幕歷史劇,但是在這里面有現(xiàn)實的人的聲音,有崇高的人格,正義凜然的氣節(jié),使你愛憎是非之感,分外分明。這是一首美的詩篇,她唱出你要唱的詩,她說出你要說的話!美與丑惡在這詩篇中的斗爭,強烈地使你的靈魂作了最忠實的裁判?!盵7]
《屈原》脫稿之后,很多報刊編輯聞風而至,想要取得劇本的刊載權,最終《屈原》發(fā)表在國民黨的《中央日報》上。關于《屈原》為何在《中央日報》發(fā)表,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郭沫若為爭取更大的斗爭主動發(fā)表在《中央日報》上,一是《中央日報》編輯孫伏園千方百計向郭沫若約稿所致。兩種說法均有道理,但從《中央日報》刊載《屈原》的實際情況看,與編輯孫伏園的運作鋪墊密不可分。早在1942年1月8日、9日,孫伏園就在《中央日報》上連續(xù)刊發(fā)了郭沫若的論文《屈原的藝術與思想》,與郭沫若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也有論者認為,《屈原》在國民黨《中央日報》副刊上發(fā)表,是共產黨巧妙地利用國民黨中央社發(fā)聲。借助這一陣地,不但得以廣泛宣傳,同時使《屈原》獲得一定的合法性,并為后期的公開演出鋪路[8]。不論出于何種原因,歷史劇《屈原》一經《中央日報》刊載,的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1942年1月24—25日、27—28日、30—31日、2月4—7日,《屈原》全劇共分十次分別連載于《中央日報》第四版。待到《屈原》連載的最后一天,孫伏園還特地加了一個“編者附白”:“《屈原》全劇五幕已完,郭先生尚有論文一篇,題曰《寫完〈屈原〉之后》,明日在本刊發(fā)表,希讀者注意?!?月8日,《中央日報》如期刊載了《寫完〈屈原〉之后》,郭沫若在文中對于自己怎樣寫作及劇中各人物關系做了簡要解釋。值得注意的是,在《屈原》全劇載完當天的《中央日報》第四版,孫伏園率先為《屈原》定調,發(fā)表了一篇名為《讀〈屈原〉劇本》的文章,將這部歷史劇譽為“一篇新正氣歌”。對于劇中人物嬋娟的抗爭,孫伏園認為體現(xiàn)了一種“中國精神,殺身成仁的精神,犧牲了生命以換取獨立自由的精神”,這種“中國精神”是自古就有的,靠著這種精神我們能夠抵御敵人的侵略,乃至擊潰敵人。孫伏園的文章符合當時國民黨的宣傳政策,他以“中國精神”定調無疑是為了宣傳國民黨所提出的“精神動員”的口號,因為抗戰(zhàn)后期國民黨在宣傳中多次提到“中國精神”,下文將會述及。
事實上,如若將孫伏園關于《屈原》的個人意見上升為國民黨的態(tài)度未免有失偏頗,只能說其為《屈原》所定基調符合國民黨的宣傳政策。同時,該劇得以在國民黨中央機關報發(fā)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從“愛國”“正義”的角度闡釋一種民族精神。在歷史劇《屈原》正式上演前,《中央日報》的連載無疑給該劇做了最好的宣傳,而在孫伏園的評價中很明顯可以看出他希望《屈原》激起國人的民族精神,共同抵御外侮。而共產黨方面則是希望借此打破國民黨的文化專制統(tǒng)治,二者政治意圖不同必然引起意識形態(tài)上的分歧。1942年4月3日,歷史劇《屈原》在國泰劇院演出,自此拉開了國共雙方爭奪話語權的序幕。
《屈原》上演之后,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激起了愛國民眾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中共南方局以《新華日報》為陣地,大力宣傳《屈原》,形成“《屈原》唱和潮”。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也想利用其率先刊登《屈原》劇本的有利條件,刊發(fā)有關評論文章,意欲將《屈原》納入其提倡的“中國精神”的范圍。失敗之后,進而動用行政力量對《屈原》進行打壓,凸顯出國民黨當局文藝政策的反動。國共雙方圍繞《屈原》進行的政治斗爭,共產黨獲得了最終勝利。
1942年4月2日,重慶《新華日報》第一版刊登《屈原》的演出海報,稱《屈原》是“空前貢獻、空前杰作、空前陣容、空前實驗”,連用五個“空前”對《屈原》進行宣傳。開演后,《新華日報》又為《屈原》提供了一個宣傳平臺和斗爭陣地。由于首次公演的反響之大,許多民主人士深受感動。中共南方局領導下的《新華日報》便以此為契機,以大量篇幅刊載了郭沫若歷史劇引起的《屈原》唱和詩,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塑造了彼此的抗戰(zhàn)形象。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喉舌,《新華日報》在抗戰(zhàn)時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團結了一批進步民主人士,在國統(tǒng)區(qū)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有力地抨擊了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
1942年4月13日,《新華日報》刊載了黃炎培先生讀劇、觀劇后所創(chuàng)作的二首絕句,郭沫若作絕句二首以和之。此后,一時和者紛紛,各界人士爭相效仿。為此,《新華日報》特別開辟了“《屈原》唱和”專欄,刊載社會各界人士的和詩。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共發(fā)表唱和詩66首,《新華日報》于1942年5月7日發(fā)表郭沫若《奉答賜和諸君子》作為“《屈原》唱和”活動的結束。
在整個“《屈原》唱和”過程中,中共南方局不僅以《新華日報》作為宣傳陣地,其領導成員和新華日報社負責人也投身其中。南方局領導成員董必武,在兩次觀看《屈原》演出之后,和詩二絕句并疊韻兩首。時任中共南方局組織部及周恩來秘書的龍潛,《新華日報》社社長潘梓年、總編輯華崗、總務科長王自申等也以不同方式參與其中。除了中共南方局領導人和新華日報社負責人積極響應“《屈原》唱和”外,社會各界人士也紛紛響應,對當時國統(tǒng)區(qū)的民主運動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其中,包括知名愛國人士沈鈞儒、國民黨左翼詩人張西曼等。就連遠在桂林的柳亞子,也特地寫信給郭沫若,并附詩三首,其中第一首特寫郭沫若近作《屈原》,并要求其代為發(fā)表。
中共南方局在大力宣傳《屈原》的同時,指示《新華日報》進一步展開對文學藝術及文藝活動的評價與報道工作,發(fā)表了一批戲劇評論特別是評論《屈原》的文章,在觀眾、讀者中起到了較好的媒介和教育作用。田漢發(fā)表了專題演講《當前的客觀形勢與戲劇工作者的新任務》[9],以多種方式引導劇運,在文藝界打開了堅持抗戰(zhàn)的新局面。《新華日報》的宣傳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tǒng)治,團結了各界愛國民主人士,使戲劇評論演變成為一次文化斗爭,在抗戰(zhàn)時期有力配合了我黨領導的文藝運動的發(fā)展。
歷史劇《屈原》除在《中央日報》連載以外,還在上演期間得到了《中央日報》的大量宣傳。在這一段時間里,《中央日報》持續(xù)刊發(fā)文章給予關注和討論,并沒有立即對其“大肆筆伐”,也沒有看出其中“春秋筆法”的深層含義。從1942年4月3日《屈原》上演當天《中央日報》第一版刊登該劇上演的公告,標明演出日期、時間為“四月、每晚”,地點為“國泰”,至5月15日《中央日報》依舊在第四版刊登《屈原》的公演時間為“五幕史劇夜場七點半”。
4月7日,在觀看《屈原》之后,孫伏園在《中央日報》發(fā)表了《我們從此有了古裝劇》一文。文中對《屈原》和《棠棣之花》給予了高度肯定,他認為“如果不是《棠棣之花》與《屈原》,如果不是郭沫若先生編著,我還恐怕知道現(xiàn)在我們仍然沒有古裝劇”,“古裝劇可以提高我們一般人的歷史興趣與學術興趣”,并再次提到了“中國精神”一詞,“中國精神在全民族的精神生活里正在覺醒,也正被全世界的口頭筆下頌贊的時候,這個附覽于精神生活的全部民族生活歷史,也是我們當前的主要課題之一”[10]。
可巧的是,1942年4月8日《中央日報》第四版專欄刊登“蔣介石題精神動員”的文章。其中,陳立夫的《發(fā)揚中國精神》一文,主張“必須人人從精神動員上求自己人格的完成,求國家生命的光大”,認為只要“發(fā)揚民族特性,抗戰(zhàn)當然必勝,建國當然必成”。從陳立夫的文章可以看出,孫伏園一直宣傳的“中國精神”是有來頭的,是符合國民黨的宣傳政策的,他定調《屈原》是體現(xiàn)“中國精神”的,正是希望此劇為國民黨的文化政策背書,但是事與愿違,后來他卻因此而被免職。
此后,《中央日報》陸續(xù)刊登有關《屈原》的評論文章。4月7日,刊發(fā)陳紀溯的《關于屈原片段》,肯定了屈原舍生忘死的精神;4月25日,刊發(fā)桂生的《〈屈原〉觀后》,認為《屈原》具有和《哈姆雷特》《浮士德》《棠棣之花》一樣的價值、功績和效能,在漆黑的人間,能散發(fā)灼耀的光輝;5月17日,刊發(fā)劉遽然的《評〈屈原〉的劇作與演出》[11],比較客觀地評價了這部歷史劇,有肯定也有批評,認為《屈原》是值得特別重視和珍貴的,“它給予目前在為復興抗戰(zhàn)而奮斗的中華兒女,一番寶貴的教訓和楷?!保瑫r提出史實方面需要進一步斟酌等。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對《屈原》文本本身的評論上,并沒有看出其中的影射手法。
不難看出,刊登在《中央日報》上的這幾篇評論《屈原》的文章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渲染愛國精神、舍身救國的民族精神,其基調同孫伏園一樣,是希望用這部歷史劇的愛國精神激勵時下的國民堅持抗戰(zhàn)。
《屈原》的上演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國民政府的陪都重慶,隨處可聽見人們借屈原之口呼喊出的“爆炸吧,爆炸!”的聲音。時任國民黨宣傳部副部長潘公展讀過《屈原》之后,看出了郭沫若劇中的諷喻現(xiàn)實的“春秋筆法”,下令《中央日報》停止宣傳《屈原》,然而其社會影響已經無法抵消[12]。此后,《屈原》被國民黨視為借古諷今、批評時政的心頭之患,力圖消除其積極影響。一方面,發(fā)表《屈原》及其一系列評論文章的《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孫伏園被撤職;另一方面,在《中央日報》《中央周刊》《文藝先鋒》《出版界》等報刊上刊發(fā)攻擊《屈原》的文章,加之以“不符合史實”的罪名[13],對《屈原》以“春秋筆法”影射現(xiàn)實進行討伐,在輿論領域展開了一場政治較量。此外,國民政府更是加強了對戲劇演出的管制,嚴格審查制度,或多方刁難不準演出,或對劇本大刪大砍。據(jù)有關資料記載,僅1942—1943年被禁演的劇目就多達116種,需修改后始準上演的7種,其中《屈原》亦在修改之列[14]。國民黨當局還把宣傳抗戰(zhàn)的戲劇演出視為“不正當行為”,要征收所謂“不正當行為娛樂稅”,稅率高達票價的25%[15]。
為抵消和削弱《屈原》在民眾中的巨大影響,國民黨當局采取扶持《野玫瑰》進而打壓《屈原》的招數(shù)。當時,國民黨黨政軍各系統(tǒng)都力推《野玫瑰》,號召三青團在各大中學校推廣、組織、演出,反對演出《野玫瑰》的學生甚至遭到了特務的攻擊[16]。教育部還為《野玫瑰》頒發(fā)學術三等獎。 1942年5月16日,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張道藩、中央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主任潘公展在曹家巷16號舉行所謂招待戲劇同人茶會,公開支持《野玫瑰》而詆毀《屈原》,遭到與會的戲劇界進步人士的嚴正抗議。一些與會者要求撤銷對《野玫瑰》的獎勵,禁止其上演。教育部長陳立夫曾為此辯稱,審議會獎勵《野玫瑰》乃投票結果,給予三等獎,自非認為“最佳者”,不過“聊示提倡”而已;中央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主任潘公展則說,《野玫瑰》不惟不應禁止,反應提倡,倒是《屈原》劇本“成問題”,這時候不應鼓吹爆炸云云[17]。1942年10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編印《抗戰(zhàn)五年》一書,推出了國民黨文藝界要人王平陵題為《展望烽火中的文學園地》的文章。文中寫道:“有些事實,是熱望在下一年度的文學界盡量避免的:首先,不敢或不便正視現(xiàn)實,故意借托歷史的題材,丑詆活著的人物,攻擊從個人的觀點上所認為的不滿足的現(xiàn)狀?!盵18]很明顯,這篇文章所述內容是針對以郭沫若《屈原》為代表的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
圍繞《屈原》上演后國共之間的博弈,不難看出一條主線,即《屈原》主題的變化,其緣何在初期能夠刊登在國民黨機關報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國民政府將其納入“民族精神”體系內,但隨著斗爭環(huán)境的變化,其在特殊環(huán)境下所彰顯的影射性也逐漸顯露,后由于國民黨方面的一系列活動,更是坐實了該劇以“春秋筆法”影射國民政府的黑暗統(tǒng)治的深意,進而使共產黨在這場斗爭中取勝。
在圍繞《屈原》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進行的一系列斗爭中,中共南方局以此為契機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陰謀,引起了廣大群眾對國民黨當局的強烈不滿,在國統(tǒng)區(qū)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爭奪中占得先機;《屈原》給國民黨文藝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迫使國民黨當局對文藝政策進行新的調整,逐漸陷入被動。
1942年9月,國民黨文運會在重慶創(chuàng)辦了《文化先鋒》雜志,作為絞殺進步文藝的工具。在《文化先鋒》創(chuàng)刊號上,張道藩發(fā)表《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提出要以“三民主義”為文藝指導思想,文藝要為“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國策服務,還明確規(guī)定了“六不”與“五要”原則,使得文藝創(chuàng)作只講“服從”無自由可言。這篇文章一經發(fā)表,立即在文壇引起轟動,中國文藝政策問題頓時成為文壇議論的中心。盡管當時的右翼文人大多持附和與贊同的態(tài)度,但也指出這篇文章的問題,認為“時至今日,不只是我,恐怕廣大的讀者們看到‘政策’這字面,都會感覺頭痛?,F(xiàn)在,作者既是站在主義和國家民族的立場,提出文藝的建設性和永久性的法則,并不是為了應付眼前,維持現(xiàn)狀的‘政策’,那么,在標題上取消‘政策’的字面,干脆發(fā)出一個洪亮的號召:‘我們所需要的文藝’!實在尤為允當而適切”[19]。張道藩這篇宣示國民黨文藝政策的文章自然激起了不少左翼文人的嘲諷,如1942年9月27日《新華日報》發(fā)表了蘇黎的《鴕鳥》,批評張道藩拋出的國民黨的文藝政策,指出其文藝政策是“鴕鳥政策”,“是要置文藝于死境”[20]。國民黨當局以“三民主義”的幌子來指導文藝,企圖以文藝政策來統(tǒng)制文藝界,沒有實質性的具體措施,導致其在同共產黨的博弈中失去了文藝界的半壁江山。
在《屈原》從創(chuàng)作到演出的整個過程中,不難觀測到當時重慶文藝界的整個動態(tài)?!肚分援a生巨大影響,是因為它喊出了廣大民眾對國民黨反動派腐朽統(tǒng)治不滿的最強音,也彰顯了中共南方局所貫徹的以文化抗戰(zhàn)打破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指導思想。毋庸置疑,《屈原》對中共戰(zhàn)時的文化統(tǒng)戰(zhàn)工作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國共雙方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凸顯了《屈原》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
中共南方局出色的文化統(tǒng)戰(zhàn)工作,凝聚了當時重慶的大批知識分子,建立起鞏固的抗日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團結了左翼戲劇界人士,使得中共在大后方贏得了廣泛的群眾支持。中共南方局對重慶文化抗戰(zhàn)運動的正確領導,不僅推動了重慶乃至整個大后方抗戰(zhàn)文化的發(fā)展繁榮,而且為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如果僅僅是中共方面大力宣揚和闡釋《屈原》借古諷今的現(xiàn)實意義,那么《屈原》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國民黨當局對《屈原》先揚后抑的態(tài)度,進一步將《屈原》推向了風口浪尖。歷史劇《屈原》所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與當時國民黨當局的文藝政策相悖,與共產黨的政策相契合,使得中共在這場話語權之爭中逐漸占了上風。
中共在戲劇界取得話語權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左翼文化界人士,使國民黨在這場意識形態(tài)斗爭中逐漸失去先機,而國共雙方圍繞《屈原》展開的一系列論爭,使國民黨完全失去了掌控權??梢哉f,《屈原》是特定時期的政治產物,中共借《屈原》一劇借古諷今,而圍繞著《屈原》一劇的論爭也使共產黨牢牢抓住了戲劇界乃至整個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
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被國共兩黨視為文化戰(zhàn)線上的領軍人物,雙方都希望將其拉進己方陣營,以帶領文化界人士進行抗日宣傳,進而樹立各自政黨的形象。為爭取郭沫若,1938年國民政府邀請其出任國民政府文化部第三廳廳長,可以說在這場人才拉鋸戰(zhàn)中,國民黨搶占了先機。1940年10月,國民黨解散了第三廳,這多少讓郭沫若感到寂寥和失落。1941年中共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在《新華日報》發(fā)表社論,肯定并確定了郭沫若抗戰(zhàn)時期文化領袖的地位,重新點燃了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同時,作為共產黨黨刊的《新華日報》在1940年以后對郭沫若的報道持續(xù)增多,尤其是強調他的抗日、團結、民主等方面,而在這期間郭沫若的政治轉向已經傾向于共產黨這一方。1942年,歷史劇《屈原》的發(fā)表和演出,直指國民政府的黑暗統(tǒng)治,自此拉開了國共雙方在國統(tǒng)區(qū)文化領域的直接對壘。《新華日報》特辟??恰啊肚烦汀痹娖酆臀艘淮笈幕?,也使《新華日報》成為抗戰(zhàn)時期文人自由書寫的陣地,最終使得中共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戲劇運動乃至整個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