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良
【摘要】? 中華民族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自漢朝以來我國就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作為我國的治國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德治國。作為一種對社會有益的思想一直就流傳至今,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以德治國的思想體現(xiàn)在德育教育中,但是在目前的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現(xiàn)狀令人擔憂,學生對德育教育提不起興趣,老師就無法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因此,怎樣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是所有一線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就對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進行了一些闡述。
【關鍵詞】? 初中教學 歷史學科 德育教育 想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200-01
引言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對初中教學也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和教學理念。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已經(jīng)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尤其是初中歷史,因為它講述的本身就是傳統(tǒng),中華歷史的久遠導致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年代、人物、事件都是比較復雜的,不能夠像其他文科科目的知識在教學中生動而富有情趣。怎樣通過歷史人物的事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懷,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興趣是所有歷史老師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一、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現(xiàn)狀
目前,初中歷史的教學中還存留著一些傳統(tǒng)遺留下來的問題,其中對德育教育的不夠重視阻礙了初中歷史教學的進步,因此學校應對此高度重視起來。在初中歷史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時,沒有將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因為學生即將面臨的中考的壓力,學習成績站在了首位。在被分數(shù)籠罩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已經(jīng)被擠到了角落,但是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責任是不可磨滅的。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與方法
(一)用英雄事跡來培養(yǎng)學生心中的愛國情懷
在初中歷史的課本中,不管是古代史還是近代史,里面都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事跡,這些英雄事跡在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中可以弘揚愛國精神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所以,老師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可以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為教學目的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
例如,老師在講授歷史中英雄事跡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在課堂上讓學生對英雄事跡進行更多的了解,如讓學生觀看和該英雄有關的電影,或者了解這位英雄其他的英雄事跡。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對于學生深刻了解民族英雄的精神有著促進作用。老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英勇抗金、精忠報國的岳飛;抗擊蒙古軍失敗后不放棄氣節(jié)的文天祥;擊敗荷蘭軍隊、收復臺灣的戚繼光;虎門銷煙、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建成中國第一條鐵路的詹天佑;扛起炸藥包的董存瑞;沖破重重困難回國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這些人物的英雄事跡和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都會在心底引起學生的共鳴,增強學生心中的愛國情懷。
(二)用歷史事跡來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品質
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達到科學的高峰?!痹诂F(xiàn)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腳踏實地認真做事的人少之又少,現(xiàn)在的人都很急躁的想要成功。但是成功之路是那么容易踏上的嗎?在成功之前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經(jīng)歷過失敗的摔打后才有可能會成功,但是想要在摔打的過程中堅持下來就必須擁有堅強的品質和積極向上、不放棄的人生態(tài)度。因此,歷史老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可以用歷史事跡對學生進行品質方面的培養(yǎng)。
例如,在講解外國歷史中講到發(fā)明之王——愛迪生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在課前預習的時候通過多種渠道去了解愛迪生在發(fā)明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最后又是怎樣克服困難發(fā)明出成果的。學生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進行了解,在明白愛迪生發(fā)明大王這個稱號得來的是怎樣不容易的同時也在心中明白了沒有付出就不會得到回報的這個道理。因此,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就會在心中逐漸的樹立起來,在面對困難時不會輕言放棄,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三)用德育教育為學生歷史知識的構建提供更加便利的途徑
德育教育是需要通過漫長的時間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所以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老師要注意對新舊知識進行整合,然后形成只是框架,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也可以使用對比的當時進行教學,用中國的英雄和外國的英雄進行比較,例如“鄭和”和“哥倫布”,或者將中國和國外的歷史時間線穿插到一起,讓學生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國和國外的歷史,對目前所知道的歷史知識點構架出一個框架,然后再進行填充,這樣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在歷史的空間中進行跳躍,對思維能力的綜合發(fā)現(xiàn)大有裨益。
(四)在維護民族團結和睦、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國有56個民族,我國歷史上涌現(xiàn)了許多為民族團結、和睦,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而努力甚至獻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揭示歷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氣節(jié)和民族感情,砥礪他們前赴后繼、自強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時機。
結束語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進行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歷史教師要善于將歷史榜樣的行為規(guī)范和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范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指導他們在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父母、同學、親友的關系以及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處事做人。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培養(yǎng)教育學生以史為鑒、明辨是非、習善成性習慣,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 參? 考? 文? 獻 ]
[1]陳玉蘭.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296.
[2]張淑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赤子(中旬),2014(03):281-282.
[3]張國紅.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2(19):10.